产褥期静脉血栓15例临床分析

时间:2022-09-27 07:14:38

产褥期静脉血栓15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发病原因、确诊、危险因素与防范举措。方法回顾性探讨2004年 6月~2014年9月在鹤岗市妇幼保健院住院治疗的 15例产褥期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的临床信息。结果15例患者产后都没有自主完成静脉栓塞症的防范医治,7例是静脉栓塞症高危病人,8例是静脉栓塞症中危病人。结论需要给产褥期患者实施静脉栓塞症的危险评定,且依照危险评定努力自主地防范静脉血栓栓塞症。

【关键词】产褥期;静脉血栓;并发症;预防

【中图分类号】R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801(2015)06-0025-02

产褥期静脉血栓病(VTE)属于妨害母性健康的严重并发症,这些年伴随剖宫产率的提升与各类精湛无创检测技术的实施,其出现率有下降形势[1]。本文利用给我院产褥期15例静脉血栓病完成回顾探究,来分析其病由与前期确诊、医治方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研究15例产褥期静脉血栓患者均符合WHO相关诊断标准。其中,年龄最小24岁,最大 38岁,平均 29岁。15例患者都属于自然妊娠,当中阴道助产2例,顺产 2例,剖宫产6例。

1.2诊断进行

依照病人产后突发的一侧下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阻、Homan呈阳性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判定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当中,左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有13例右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之后并发双下肢深静脉栓塞构成。产后发病时期在产后的3~21天之间。15例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VTE危险因子和危险评定参见下表1。

2.结果

医治和转归此15例病人在确诊是下肢深静脉血栓构成以后,都使用了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医治。1例病人出现VTE后转移到外院医治,2例病人并发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栓塞与肺栓塞后转移到外院安放静脉滤网。2例病人随访到现在,最近的B超显示: 左边髂外、股浅、股深、小腿肌内静脉构造失常,管腔里出现非正常实质性回音,探究陈旧性深静脉血栓,随访时期再次顺利足月分娩。其他的10例患者都已痊愈。

3.讨论

3.1静脉血栓病的高危因子

当前认定的深静脉血栓构成三大因子是血流较缓、血管内皮受损与血液高凝形态。孕妇因为生理性变更使得血液出现高凝形态,同时血流量增多、静脉增宽、子宫挤压致血流减缓,是血栓构成的高危因子,如果同时发生妊高症、心功能衰退等深入性推进血栓构成[2]。研究资料表明,产前水肿暗示了孕妇下肢血液循环受阻,易出现血栓;术前、术后禁饮食,血粘度增加,术中组织受损,术前、术中、术后需要使用止血药,都是血栓构成的高危因子;排除高危因子,可能会减少静脉血栓病的出现。

3.2静脉血栓病的临床症状

疼痛与肿胀是静脉血栓病的主要病症,在合并或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时,会随着体温、白细胞增多等周身症状,肢体深静脉血栓一般出现在腓肠肌静脉丛或髂静脉到股静脉段,少量局部,大多会蔓延,有一半出现在肺栓塞。该组资料表明血栓多出现在股静脉,有8例,而右侧者大过左侧(5∶3),应该跟孕期子宫向右旋转,右边血管挤压有关[3]。

3.3静脉血栓病的确诊和医治

静脉血栓病的临床症状没有特别性,凭借病史与体征不能进行科学确诊。静脉造影是确诊该病的好方法,在临床使用中有适当的受限性。当前超声多普勒与核磁共振是首要测定方式,它的灵敏度在89%~100%,特异度在93%~100%。静脉血栓病的医治包含了普通医治、抗凝、抗血小板汇集、减少血液粘度、溶栓、中药与手术等医治,当中抗凝医治是重要方法[4]。该组15例都使用肝素抗凝,结合低分子右旋糖苷减少血液粘度来医治,且测量凝血体制,获得不错效果。尿激酶溶栓医治仅只在血栓构成前期(3 天中)生效,且不良症状强烈,通常使用少,抗血小板和中药医治,结合抗凝医治,用在4例病期较长者。15例都获临床痊愈,无1例出现肺栓塞。

综上所述:需要给产褥期患者实施静脉栓塞症的危险评定,且依照危险评定努力自主地防范静脉血栓栓塞症。

参考文献:

[1]李秋月,杨晓清,张玉泉. 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管理建议――全国首届妇产科“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高峰论坛会议纪要[J]. 南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4(02)

[2]要跟东,石建平,赵梦华. 孕产妇静脉血栓栓塞症的治疗研究进展[J]. 医学综述. 2013(18)

[3]玛依拉・买买提,帕提古・卡的尔. 探究妇产科术后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防治措施[J]. 中国医学创新. 2011(23)

[4]胡吉英,陶华娟,连文静. 孕期静脉血栓栓塞症的诊断与防治[J]. 社区医学杂志. 2010(08)

上一篇:基于微透镜阵列生成特定矩形光斑的TIR组合透镜... 下一篇:蒙医拔罐放血疗法治疗肩周炎的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