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生成”,提高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时间:2022-09-27 06:54:04

巧用“生成”,提高阅读教学的高效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充满生成的活动过程,尤其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有很多的意外与变数,如果我们能敏锐地把握并把它们转变成有价值的可操控的学习切入点,充分挖掘利用,那么在阅读教学中,一定会生成无限的美丽。

一、精心预设,营造美丽

预设是生成的基础。精心预设,会让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营造一片美丽。课前我们必须认真领会课标理念,钻研教材教法,确定教学目标。只有这样,教师才能做到因势利导,有的放矢,及时捕捉学生的疑问、想法、创见等精彩瞬间,我们的课堂才能浪花闪耀、高潮迭起。

如古诗《绝句》的教学片段:

师:有人说,杜甫的这首《绝句》是一句一景,整首诗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幅美丽的春景图。大家边读边想象,你能读出哪些画面?

(生想)

师:选择你最喜爱的画面,与大家分享。

生:两个黄鹂……

师:(课件出示相应画面)你不但想象出了画面,还听到了黄鹂的叫声。具体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黄鹂唤醒了柳树……

生:黄鹂在唱《春天进行曲》……

生:春光明媚,鸟语花香,春意盎然,桃红柳绿……

师:看到这清新明快的美景,听到这清脆婉转的鸣叫,诗人的心情该有多高d啊!我们也来高兴地读一读。……

教师预设了“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这一富有开放性的问题,留给学生探究尝试、拓展开放的时空,学生入情入境,展开一段真实的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让预设走向灵动生成。

二、邂逅“困惑”,挖掘美丽

在阅读教学中,当学生有了困惑,教师就要理性地考虑到“授鱼”还是“授渔”了。如果点拨得当,就会挖掘出一种异样的美丽。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爱因斯坦和小女孩》中小女孩遇到爱因斯坦,回家告诉爸爸,爸爸兴奋地说她撞着了当今世界最伟大的人时,她不以为然。当她又遇上了那老人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我说也是吗,瞧你,穿衣服还不会呢,怎么谈得上伟大?”当读到:“听了这话,爱因斯坦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

一个学生质疑:“我们在被别人批评后,都很不高兴,要反驳几句,有时出于礼貌,嘴上不说什么,心里很不舒服。可爱因斯坦不但没有生气,眼窝里还放射出温柔的目光,这是为什么?”

师:是啊!这是为什么呢?请大家仔细读读下面这段话,也许你们能找到答案。

指名学生反复读:他低头看了看自己的装束,两手一摊,肩膀一耸,冲小姑娘做了个鬼脸:“你说得对,我是不会对付衣服鞋子这类玩意儿,但愿你肯教我。”……

师: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爱因斯坦幽默、友善、有一颗童心,让人感到十分亲切。

生:他的目光那么温柔,是因为听到了小女孩说的话,他并没有生气,而是感到很欣慰,因为小姑娘的天真直率打动了他,他认为自己碰到了知音。

生:……

师:(课件出示资料《仅仅是一把糖果》)请同学们读读这个故事,你肯定会有更深的感受。

生:读了这个故事,再联系课文,我知道了爱因斯坦之所以那深陷的眼窝里突然放射出温柔的目光,是因为他有一颗童心、乐于与孩子交往。

本案例中学生有了困惑,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在中年级阅读教学阶段目标中提出的:“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师生互动,寻求解决的办法,体验情感,有效地达成学习目标。

三、幸会“差错”,点化美丽

课堂教学是学生不断发生错误,纠正错误的过程。而这些“错误”就是一种宝贵的、有价值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时教师要宽容学生的“错误”,巧妙利用这些“错误”进行教学。

以下是四年级语文《田园诗情》的一段课堂实录:

师:荷兰的哪些景色令你陶醉,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很有感情地读文中的语句)……碧绿如丝绸(应是丝绒)般的草坪……

师:刚才她满怀深情地向我们介绍了荷兰迷人的田园风光,读得真好!可惜美中不足的是她读错了一个字,听出来了吗?

生:她把“丝绒”读成了“丝绸”。

师:把绿绿的草坪比成碧绿的丝绸也挺美的,你们觉得怎样?

生:不好,“丝绒”写出了草坪上的小草嫩嫩的,柔柔的,毛茸茸的样子。而“丝绸”却不能表现出这一点。

师:“丝绸”又能表现事物的什么特点呢?

生:是那种平滑的,而且有光泽的吧?

师:你们能说说还有哪些事物能比成“丝绒”吗?又有哪些事物能比成“丝绸”呢?

生:我看到妈妈育的小秧苗、小玉米苗长出来,都是碧绿如丝绒般的。

生:倒映着周围绿树的水面,碧绿如丝绸般。

生:晴朗的天空,湛蓝如丝绸般。

……

师:刚才小钰同学读书时一个细微的错误,让我们准确的辨别了词语的意思,产生了如此丰富的想象,让我们一起掌声感谢她为我会带来的美丽……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指出,错误本身乃是“达到真理的一个必然的环节”。学生一个细微的口误,稍纵即逝。但这位老师紧紧抓住此口误,引发了一段精彩的品词析句教学,这样的咬文嚼字,对培养学生的准确用词大有裨益。

四、捕捉“感觉”,渲染美丽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可以引起学生大脑皮层的高度兴奋,并能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受这种欲望的驱动,灵感的迸发也往往是出其不意的。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兴奋点,随机引导,激发兴趣,把忽现的灵感固化成永久的记忆。

例如:教学《掌声》一课:

师:如果英子就是同学们中的一员,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会对她说些什么呢?

生:英子,你终于战胜了自己。

生:英子你是最棒的!

生:你终于战胜了内心的自卑。

师:在你们的一声声鼓励声中,英子一摇一摆地走上了讲台,你们的话语就是掌声,这不是普通的掌声,这掌声里有你们的爱心。爱心不仅仅是掌声,在你们的生活中,爱还是什么?

生:爱是一杯热茶

生:爱是给爷爷奶奶捶背。

生:爱是帮助别人。

生:爱是陪孤独的小伙伴聊聊天,给孤独的小伙伴带去快乐。

……

同学们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形成了共鸣,产生了共振,此时,无须教师再多言,学生谈得深刻,读得入情。这样一个特殊的情景就是结合教学内容,聚焦情感喷薄点,绽放了一朵朵美丽的智慧之花。

阅读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生命历程,应当焕发生命的活力。面对阅读教学中的种种“生成”,老师应该机智地应对、艺术地调控、巧妙地引领,陪伴着学生去创造和欣赏美丽的未知风景。

上一篇:在活动中开启“喜作”之旅 下一篇:纵马扬鞭奔向广阔的阅读原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