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问题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时间:2022-09-27 06:51:59

优化问题设计构建高效课堂

[摘 要]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综观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其问题设计往往别具匠心――既有统揽全局的“线索”问题,又有和“线索”紧密联系的“枝叶”问题,正是这些别具匠心的问题才使得整个教学流程脉络分明、简洁流畅。可见优化问题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实践证明,“牛鼻型”“深究型”和“对比型”三种思维方式可以优化教师的问题设计,对提高课堂效率有很大的帮助。

[关键词]问题设计 简洁 高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0-001

课堂提问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问什么、怎样问、何时问、何处问,都会直接影响整堂课的教学效果。而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往往容易犯两个错误:一是问题过于琐碎凌乱,让人“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二是问题过于直白浅显,导致学生对文本理解得不够透彻。这两种情况无论是哪一种,都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综观一些成功的教学案例,其问题设计往往别具匠心――既有统揽全局的“线索”问题,又有和“线索”紧密联系的“枝叶”问题,这使得整个教学流程脉络分明、简洁流畅。可见,优化问题设计,可以让课堂教学变得简洁高效。实践证明,以下几种设计问题的教学策略对构建高效课堂有很大的帮助。

一、用“牛鼻型”问题统领全文

“牛鼻型”问题指的是通过关键线索或某个关键点设计的主要问题(一个或几个)。这样的问题就像一条统领全文的线,把文本教学的各个环节串联起来,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这样的问题设计可以说是解读文本的“牛鼻子”,有利于学生对文本的整体把握。设计“牛鼻型”问题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切入点:

1.从标题切入。很多课文的标题往往是文章中心的体现,因此,围绕文章标题来提问能解决文章的核心问题。以《可贵的沉默》一文为例,“可贵”即题眼,理解了“可贵”的含义就抓住了文章的中心。据此,教师可依次提出这样的问题:谁在沉默?为什么而沉默?沉默的内涵是什么?为什么说这沉默是可贵的?这四个问题由浅入深,直抵文章中心,串联起整篇文章,方便学生整体把握。

2.从关键词句切入。文章中往往有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词句,这些词句通常揭示文章中心或暗示文章结构,以此切入往往能直击文本核心,带动全篇文章的教学。以二年级课文《我为你骄傲》为例,它的结尾是老奶奶给知错就改的小男孩一张纸条“我为你骄傲!”。一位教师在执教时正是抓住纸条上的这一句话来组织教学,第一步,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具体段落说出小男孩有哪些地方值得骄傲;第二步,引导学生继续深究段落中的哪些词语最让你为他骄傲?(依次在屏幕出示三个预设段落);第三步,回忆自己有没有犯过错误,然后做出哪些让别人为你骄傲的事?先小组交流,再动笔写一写。这样的教学设计层层深入,形散而神不散,围绕着结尾的一句话,既有开放性的讨论又紧密结合课文,使得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在课堂上得到了充分发挥。

3.从矛盾冲突点切入。窦桂梅老师在执教《魅力》一课时,让学生围绕“为什么买?”和“为什么卖(汤姆叔叔)?”这一矛盾冲突依次展开激烈争论,通过交流讨论、品味文本,学生充分理解了内容,体验了情感,体会到小说文字的魅力、童年的魅力、汤姆叔叔的魅力......这样的问题设计可谓高屋建瓴、独具慧眼。

4.从情感变化切入。很多叙事性文章人物的情感往往有明显的变化。如《画杨桃》一文老师的神情从“严肃”到“和颜悦色”;《争吵》一文中“我”的心情由“嫉妒、生气”到“后悔、高兴”,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人物的这些情感变化引导学生去探究原因、品读文本,同时穿插语言文字训练,使教学流程高效流畅。

二、用“深究型”问题解决疑难

一篇课文总有一些疑难问题需要我们深入探究,比如词句的背后是否有深层的含义?课文语言的表达有什么特点?“读书患不多,思义患不明”,只有将文章的疑点读明白,文章的写法弄清楚,才能真正把课文读懂。“深究型”问题正是从深究词句与表达两方面入手:

1.深究词句背后的含义。弄懂词句的含义是阅读理解最基本的要求,教学时可结合课文的预习提示让学生自主质疑。例如《检阅》一文的第一部分有这样一个句子:一些事情已经商定,可是从大家的表情可以看出来,还有重要的事情需要商量,但是谁都不愿意开口。这里“重要的事情”指的是什么?为什么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课文并没有写清楚,教师在教学时可抓住这两个疑点让学生质疑,并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来获得答案:“重要的事情”指的是国庆游行检阅时,左腿截肢的博莱克怎么办;“谁都不愿意第一个开口”是因为每个人都很为难,谁也没有勇气提出来。理解了句子的含义后,教师可进一步抓住学生为难的心理进行表达训练:此时大家都保持沉默,他们心里在想些什么?你能把他们的心里话说出来吗?通过想象补白,让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进一步,语言表达的能力更上一层。

2.咬住表达不放松。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因此除了要理解内容、体会情感,我们还要进一步琢磨:这篇文章好在哪里?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表达的?以三年级课文《燕子》结尾为例:蓝蓝的天空,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谱成了一支正待演奏的春天的赞歌。在这里作者为什么用“几痕”而不用“几条”?把燕子比作电线杆上的音符只是因为“形似”吗?句子还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教师在指导时,可以让学生联想“泪痕”“伤痕”“指痕”的共同点,进而引导学生得出结论:“痕”表示看起来很轻浅,模糊不清。“几痕”表现了远远望去电线杆上若有若无的样子,用词准确,耐人寻味;把燕子比作音符形象生动,不只因为形似更是为下半句“谱写春天的赞歌”做好铺垫;句子表达了作者对燕子和春天的赞美之情。可见,品词析句在我们领会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

三、用“对比型”问题深化认识

“对比型”问题,是指将相互联系或容易混淆的概念加以对比而设定的问题,旨在使学生认识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在阅读教学中,用“对比型”问题来设疑常常能深化认识。如在执教《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注意到沉默前的“热闹”与沉默后的“热闹”形成鲜明的对比。为了让学生明白这两处“热闹”的不同含义,我用了对比分析的方法来提问:两次“热闹”的原因分别是什么?分别表达了孩子们怎样的心情?通过比较,学生明白了沉默前的“热闹”是因为大家都在谈论父母怎样给自己庆祝生日,大家都感到很兴奋、很骄傲;沉默后的“热闹”是因为大家在讨论怎样知道父母的生日,想着怎样回报父母。在语文教材中,这样可比较的问题还有很多,如《掌声》一文中“两次掌声的含义有何不同?”《争吵》一文里“我和克莱谛吵架以后两人的表现有何不同?”“我和克莱谛都说‘我在外面等着你’,这两句话的意思一样吗?”等。

对比不仅可用于单篇文章的理解,还可通过“逆向思维”与作者思路比较来深化认识。例如《画杨桃》一文,当老师发现同学们嘲笑我的错误时,为什么没有直接批评同学,而是让一个嘲笑我的同学亲自来到我的座位看了再问他?通过比较,我们会发现老师如果直接批评学生,学生虽然表面会认错,但自尊心受到了伤害,让学生通过实地观察来认识自己的错误,不仅给了学生自我教育的机会,也给了学生足够的面子,学生心悦诚服,自然能更好地理解“这是一位充满教育智慧的老师”这一句话。

总的来说,一个构思巧妙的问题设计就像课堂教学的一把钥匙,它能激活学生思维,提高学生能力,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也让语文课堂变得更简洁、高效!

上一篇:大佬眼中的小业态 下一篇: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策略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