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举隅

时间:2022-09-27 06:38:20

小柴胡汤加减治疗神经系统疾病验案举隅

关键词 小柴胡汤 偏头痛 三叉神经痛 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

小柴胡汤方乃冶少阳证之主方,加减变化多,应用范围广。临床上凡有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等属邪在半表半里、少阳枢机不利者,皆可使用,不一定诸症都须具备,只要有小柴胡汤见证即可,故日“但见一证便是”。我们近年来运用小柴胡汤治疗神经系统疾病,取得比较好的效果,现举验案如下。

1

偏头痛

张某某,女,32岁。患者头痛反复发作5年余,加重1月余。以右侧头痛为主,呈胀痛、搏动痛,伴恶心欲呕、口苦咽干、胃纳差,每因劳累紧张、睡眠差时发作,月经量少,少腹胀痛,行经时常诱发头痛。舌淡、苔白,脉弦。脑血流图示:脑动脉血流速度减慢,头颅核磁共振检查未见异常。诊断:偏头痛。证属肝郁气滞。治拟疏肝理气、通络止痛。小柴胡汤加减:柴胡、婪荆子、白芷、各15g,黄芩、法夏、川芎、党参各10g,大枣5枚,生姜、细辛、炙甘草各5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患者觉头痛基本消失,随访半年未复发。

按:偏头痛多属内伤头痛。头为清阳府,三阳经脉均循头面,五脏六腑之、阳气皆上奉于头,故凡经络脏腑之病变皆可发生头痛。如情志不舒,肝气不畅,气郁日久化火,循经上扰清窍;气血运行受阻,邪阻少阳经络,枢机不利而见头痛。治当和解少阳,佐以祛风行血。小柴胡汤中,柴胡感一阳之气而生,故能直入少阳,引清气上升而解郁,使半表之邪得从外宣;黄芩清火,使半里之邪得从内除;半夏能开结痰、豁浊气以还清;党参能补久虚;甘草和之;更加姜、枣助少阳升发之气,使邪无内向也;再加细辛通窍止痉,川芎活血行气,蔓荆子清利头目,清上以治头风,白芷散瘀止痛。诸药相伍,能升能降,能开能合,祛邪而又扶正,故收桴鼓之效。

2 三叉神经痛

陈某某,女,50岁。患者罹患左侧三叉神经痛已6年,时轻时重,偶尔痛止,虽经多家医院治疗,但效果不佳。诊见:疼痛每天发作10余次,每次持续5~10分钟,呈灼热样剧痛,在洗脸、吃饭或恼怒时易诱发。此次又发作,疼痛剧烈,抱头而哭,呼痛不已,伴心烦恶心,时吐痰涎,目眩。舌苔白腻微黄,脉弦数。诊断:三叉神经痛。证属少阳热炽,灼津成痰,痰热上攻。治宜和解少阳、清热化痰。小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半夏、竹茹、龙胆草、地龙各15g,川芎10g,细辛5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疼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上方去龙胆草、细辛、川芎,续服10余剂,诸症消失。

按:三叉神经痛多呈阵发性、烧灼热样剧痛,触及三叉神经部位或恼怒则诱发,常自觉患侧有灼热感,疼痛发作时,伴面热目赤、口苦或兼头痛。舌苔薄黄,脉弦数。此乃肝胆郁滞化火,循经上攻于头所致。故用小柴胡汤时去人参,重用黄芩,加龙胆草、栀子、地龙、细辛、当归、川芎以泄热平肝、通经止痛,而收佳效。

3 带状疱疹后遗肋间神经痛

胡某某,男,54岁。患者以阵发性右胁肋部疼痛1月余入院。1个多月前无明显诱因有胁肋部出现疱疹,伴口苦咽干,无发热、以皮肤科治疗后疱疹消退。其后出现右胁肋部放射性、触电样刺痛,阵发性发作,伴心烦、胸闷、口苦、失眠、纳呆。舌淡暗、苔白,脉弦。诊断:带状疱疹后遗症(肋间神经痛)。证属胃虚胆郁夹瘀。治拟小柴胡汤加味:柴胡、黄芩、郁金、延胡索、地龙各15g,生姜、川楝子、田七、川芎各10g,法半夏8g,太子参30g,大枣6枚,炙甘草6g。每日1剂,水煎服。7剂后右胁肋疼痛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又续服7剂,诸症右胁肋疼痛消失,余症亦除,随访1年未再发作。

按:带状疱疹后遗症之肋间神经痛,属中医学“胁痛”范围。笔者根据其症状及舌、脉等表现,辨证为胃虚胆郁夹瘀。因患者表现胁肋痛疼痛休作有时、口苦咽干,符合小柴胡汤之证。且胁肋部为少阳胆经分布,胆经不畅,致少阳枢机不利,经脉阻滞,故见胁痛。予以小柴胡汤疏利三焦、和畅气机,辅以郁金、延胡索、田七行气活血、通络止痛,诸药同用,使气机和畅,疼痛自除。

上一篇:钟坚治疗过敏性紫癜经验 下一篇:荆芥配大黄为主通二便治急症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