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10例分析

时间:2022-09-27 01:25:42

不明原因群体性疾病10例分析

6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0.05.072

资料与方法

2009年2月24日10例病人,均为男性。发病年龄17~55岁,平均28.6岁。

临床表现:本组病例起始均有发热,体温波动在37.3~41℃,全身无力,腹痛、呕吐(呕吐物为胃内容物)、腹泻水样便、少数病人有黑便,腹泻次数不等,多者每天不计其数,少者3~4次/日,肢体肌肉麻木蚁行感,随后出现肌痛,重者关节活动受限,多数病人同时伴有双下肢浮肿,个别病例颜面眼睑浮肿,所有病例无明显胸痛、气促、均能平卧。

体格检查:一般情况差,生命体征基本平稳,浅表淋巴结未触及,心肺检查无明显异常,腹平软无明显压痛,未触及包块,1例病人肝脏轻度肿大,轻度触痛,所有病例四肢肌肉触痛明显,3例病人关节活动受限,2例病人呈强迫屈曲状态,不敢活动,似瘫痪样,数例病人张口困难(咀嚼肌受损),1例病人吞咽困难,1例有颈抵抗,大部分病人下肢浮肿,未见结痂。

实验室检查:全血细胞计数:10例患者白细胞增高(12~44)×109/L,先后7例病人嗜酸粒细胞占5.1%~16%,明显升高。血生化:磷酸肌酸激酶1277~5735U/L,明显异常升高。低蛋白血症,低钾,低钠,低钙,低铁。

病理学检查:本组病例均取腓肠肌活检,腓肠肌压片除一例标本制作原因影响检测结果外,所有病例均检出旋毛虫。

流行病学资料:本组病例患者均为本地傈僳簇,饮食相对集中,于同一工地打工,同吃、同住、同劳动,起病为同时或相继发生,病史最长为16~31天。患病期间有返回家乡居住的情况但家族及村民无类似发病。

结果

本组病例均有相似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10例中相对较重的4例,其中死亡1例,主要至死原因为肺部感染,呼吸循环衰竭。确诊后在对症支持的基础上给予阿苯达唑治疗,2片,3次/日,连服7天,余9例病人相继治愈出院。

讨论

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是指在短时间内,某个相对集中的区域内同时或者相继出现具有共同临床表现的病人,且病例数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又暂时不能明确诊断的疾病。本次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根据公共卫生事件性质、危害程度、涉及范围,属于较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旋毛虫病临床症状复杂而多样化,需与食物中毒、肺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心肌炎等鉴别,还需与当地环境污染导致的疾病相鉴别。当具有典型临床表现外周嗜酸粒细胞增多,肌肉活检有幼虫,包囊即可确诊。阿苯达唑治疗本病具有疗效高,疗程短,毒性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

加大基层医疗机构的投入,对交通不便,边远县级医疗机构应逐步添置相应设备,加大对人员培训的力度,是处置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件的保障。在经济条件严重受限的地区,可考虑投资流动检测车,在特种车箱内建立符合标准的检验、病理等检测设备。配备有相应的呼吸机,流动到各县为日常医疗提供帮助,一旦有突发事件发生就可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协助现场救治工作。

本病重在预防,加强对个人及饮食卫生习惯的宣传教育,早发现、早治疗是减少死亡的重要手段。

上一篇:奥氮平治疗难治性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 下一篇:奥美拉唑联合硫糖铝治疗消化性溃疡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