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异同及发展现状

时间:2022-09-27 01:12:52

试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异同及发展现状

摘 要: 从上个世纪末,工科院校便开始着手进行通识教育实践。基于不同的历史传统、文化背景和办学特色,通识教育在不同工科院校获得了不同的发展。本文明晰了各类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其发展现状,总结并借鉴了二十余年来通识教育开展的经验教训,旨在更好地开展通识教育。

关键词: 工科院校 通识教育 教育理念 发展现状

20世纪末,中国的大学院校普遍经历了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教育改革运动。应时展的需求,中国高等教育适时进行着结构性转型:从局于一隅过于强调专门的教育模式,过渡为以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为大学本科教育主流的教育模式。自此,以人文教育为核心的高等教育模式在摸索中逐渐形成。而在这一转变的浪潮中,工科院校对于人文教育的需求更为迫切,此前旨在打造精通工程科技专业技术人员的高等院校,强烈意识到逐渐摆脱单一专门教育的必要性,尝试将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关注人文素质培养,目标则是培养素质全面且具有较高工程科技专业水准的综合知识型高级人才。

然而不同工科类大学,由于历史传统、文化背景、校园环境、教学风格及学科优势不同,其办学风格及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各有特色。通识教育亦受此影响,体现学校特色,故往往有所差别。同时,目前在高校教育实践中,对通识教育理念、认知各有不同。对通识教育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影响到当前工科类院校通识教育实践。

一、工科类高校通识教育理念相通之处

1.重视人文素养。最初,工科院校设置初衷就是为现代化、产业化的发展提供人才资源,因此教育多偏向于职业训练,重在专门化知识的传授,忽视综合才能与个体发展的潜能培养。工科类院校创造的知识,也往往可以发挥巨大的实际效益,其中最为显著的就是工科毕业生,可以获得求职的基本能力,在社会的分工体系中找到自我定位,加入生产与再生产行列。于是,工科大学教育就演变为职前训练,大学渐渐异化。

当大多数工科院校的通识教育先行者发现,在工科类大学生身上存在着民族文化失根现象、缺乏社会责任感、过于功利性等缺失,违背了大学教育的基本目标,遂着意关注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原华中理工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杨叔子先生就曾经谈到,在美国有华人教授提出:“你们培养出来的学生ABC很好,XYZ很好,也懂得美元、英镑,就是不太了解长城、黄河,不太了解文天祥、史可法,不知道《史记》、《四书》,这种人能不能为中国服务?能不能为中华民族服务?”很明显“对祖国知之甚少,对民族的历史知之甚少,甚至一无所知,他们对自己的国家、民族能不能够产生深厚的感情?能不能学成以后为自己的国家、民族服务呢?”[1]这种状况若不在教育改革中加以改变,其恶果是无法想象的。由于工科院校专业设置的特殊性,因而在通识教育理念中尤为强调人文精神的熏陶。人文素养的提高,并非是简单知识的传送,更多的是通过互动的人文学习,激发学生的自我人文意识。甘阳教授认为:“通识教育的根本,首先在于能体现通识教育理念的相关课程和教学方式,如果在课程和教学方式上无法落实通识教育的理念,那么其他方面的所有改革,例如成立‘文理学院’等,未必有太大意义;反过来,如果课程和教学方式上能够体现通识教育理念,那么其他外在形式方面未必一定要作大规模的变动。”[2]

2.强调自主性。目前,大部分工科类院校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基本上都是从本大学的发展出发,强调学术独立与学术自由,同时也兼顾学生的需求,给予其创造性,确保师生双方共同获得良性进步。这些高校通识教育理念是,大学的存在不仅仅是职业化训练场所,更是为了教育本身而存在。因而通识教育需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这是人类文化多姿多彩的重要源泉,也是人类文明不断进步的重要支撑。故而,在每个必修的领域内,往往只提供相应的主要方法和能力训练,并无统一规范。与此同时,各工科院校在赞成加强人文教育、承认文理互补的基础上,还特别关注专业之外同科类知识的广泛了解,关注现代知识与传统学问的均衡教育。通识教育也应该照顾到专业特色,要对专业发展有辅助作用。

3.强调地域特色。迄今为止,我国实施的通识教育,“无论是理念引进、理论研究,还是课程设置、教学模式,基本都是借鉴美国大学的经验,许多高校都存在课程内容缺乏本土特色、课程体系缺乏科学论证、教学局限于基本知识等问题”[3]。中国高等学校的历史、现状、教育资源、条件及存在的问题与美国有很大的差距,对人才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因此,各工科类院校必须在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的基础上,吸取中国传统教育的精华,对现代高等学校的通识教育理念进行全盘思考、揣摩,构建适合自己国家的通识教育。通识教育只有充分展现各校特色,才能培养出独具风格的人才。

二、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差异及发展现状

各工科类院校的通识教育理念,虽有相通但也有众多不同之处。从目前学术界来看,对于通识教育的认知大概有如下几种:一是通识教育就是通才教育,培养专门知识为基础的通才;二是通识教育就是文化素质教育,主张在专业教育之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三是通识教育就是全人教育,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知识、有教养的人;四是将通识教育等同于一般教育与普通教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工科类院校通识教育理念的差异。

不同的认知导致各个学校在办学过程中出现如下差异。

1.有的工科院校把通识课程看作 “只是教学计划之外附加的一些东西,甚至成为课外活动的代名词”[4]。“文化素质教育与教学计划、课程设计没有完全融合到一起,是‘两张皮’。管文化素质教育的与管教学计划的好像是两条不相关的线条,没有很好地结合起来。虽然我们在文章里讲得头头是道,也做过一些课程改革,但大都是一些修修补补,没有真正地将文化素质教育深入落实到教学计划和课程改革的具体环节上去”[5]。因此,这类工科院校在设计通识教育课程时,并不是有效利用目前学分有限的“文化素质课”(“公选课”)。学分机制来着重建设通识教育的“核心课程”,而是片面追求不断扩大通选课的范围和数量。这些课因此大多没有任何严格的要求和训练,往往成为学生混学分的课,或者提高课外兴趣的课。目前的实际结果是,由于公选课只是本科生主要课程以外的附加课,因此在教学体系中多被看成是额外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最多是锦上添花的课。公选课的数量越多,学生就越不当回事,因为反正不是主课,而且一般都很容易混学分,而各院系对这些通选课同样不重视,学校本身也不重视。

2.有的工科院校主张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爱因斯坦说:“一个人当他从学校走出,他首先是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专家。”在此思想指导下,这类工科院校将通识教育作为大学教育体制。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华中科技大学前身)在1999年《关于制订1999级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提出实施“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并详细指出,通识教育基础既包括自然科学基础,又包括人文社会科学基础;既包括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传授,又包括基本能力和基本素质培养。在工科专业中,通识教育基础课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人文社科(含两课、文化素质教育)、体育、外语、计算机、数学等,自然科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和经济、管理等。近年来,不少著名的综合性大学、特别是工科类的大学,如同济大学等纷纷提出类似的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从2004年开始,同济大学制订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了具有同济特色的以通识教育为基础的宽口径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对低年级学生按学院或专业大类设置通识教育与基础必修课程,对高年级学生实行宽口径的专业教育。让学生在加强基础的同时,拓宽专业面向,增强发展后劲。

3.还有一部分工科院校主张大学教育的“统一性”。清华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顾问胡显章教授认为每个学生都是中国社会以至于世界文明有机进程中的一部分,个人如果想有效参与社会生活与和谐世界文明发展的进程,就必须具备一些共同的心智特点。这些与公共旨趣、公民性格有关的共同的心智特点就是所谓“统一性”的重要内涵,它来自于对中国优秀文化和世界文明价值的体认。因此,在高等教育中必须确立“通专结合”的理念。在教学过程中体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重视“为人”与“为学”的并进。哈佛大学文理学院院长罗索夫斯基认为通识教育是非专业,“除了职业训练的功能之外,主旨在个人的整体健全发展,包含提升生活的目的,提炼对情绪的反应,以及运用我们当代最好的知识来充分了解各项事物的本质”[6]。

4.主张通识教育是贯通各类知识,培养融通的思维与广阔的视野,并将其贯通于全部的大学教育中。在通识教育的全过程中,始终以完整人格、高尚情操、坚强意志的人文教育理念及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学习与研究能力的提升贯穿其中,作为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比如,广东工业大学始终认为通识教育的“通”即为贯通,通过对不同学科知识的学习,培养开放融通的思维,能够从跨学科、跨领域、跨文化的视野去思考问题,从而实现不同文化和学科间的沟通。

总体而言,我国大部分工科院校,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已经在推行文化素质、通识教育的教学改革道路上成功起步并且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同时也应注意到,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的发展之路不平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水平差异。在整个高校的教育实践中,还面临着许多困境和缺失。如何正确认识困难,调整发展策略,将成为通识教育继续走下去的关键。

参考文献:

[1]杨叔子.永必求真,方应重善——21世纪高等学校的文化素质教育与精神文明建设[A].朱永新,徐亚东主编,中国教育家展望21世纪[C].山西教育出版社,1999.

[2]甘阳.大学通识教育的两个中心环节[J].读书,2006(4).

[3]苗文利.大学通识教育二十年的发展现状及理性省察[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4][5]黄明东,冯惠敏.通识教育——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新方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3(4).

[6]H.罗索夫斯基.论通识教育与核心课程(下)[J].黄坤锦译.通识教育季刊,1994(2).

本文系广东工业大学校级博士启动基金项目:工科院校通识教育研究(405105034)的阶段性成果。

上一篇:传统粤菜何处有 逸龙阁里有乾坤 下一篇:苹果红 第5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