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朴藏陈介祺吉金杂拓册

时间:2022-09-27 12:05:12

王维朴,字齐民(1897-1931),山东诸城人,是诸城王氏金石收藏第四代传人,其祖父王锡(1833-1870)字戟门,王玮庆之子,继承家藏,广搜书画、碑帖、古泉、印谱,著《泉苑萃珍》4卷、《古泉汇考》16卷、《亦佳室印集》7卷、《青箱古籍》16卷。其父王绪祖(1853-1919)在京为官期间与收藏家黄仲搜、端方交往密切,对石刻文字珍爱有加,从隋刻“宝梁经”王氏由西安购得,精拓数纸后归端方收藏,可见其交情非同一般。王绪祖离京返乡后,一面整理祖上收藏,一面致力古泉及甲骨文的收藏与研究。

王维朴掌门时家藏已蔚为大观,仅甲骨已达万余片,三代吉金、书画碑帖,琳琅满目。王维朴潜心整理编撰《诸城王氏金石丛书提要》、《大斋所藏古器铭文》、《殷墟书契菁英》等书籍,为后世研究诸城王氏收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诸城王家,王锡、王绪祖、王维朴祖孙三代和王懿荣、王崇烈父子的收藏基本上代表了清中期以来中国金石碑版收藏的品味和审美取向,是金石拓片收藏的精华,他们收藏的完整体系可以通过他们编写的各种藏品目录看到概貌,而藏品实物则因为各种原因散失不全。此四册簋斋吉金杂拓精拓本系新装,用纸考究,墨色醇厚,拓制精美,为王氏钟爱之物。内有兵器、爵、鼎、簋、盘等等共计七十余件。每件钤陈介祺收藏印。

陈介祺字寿卿,又字酉生,号伯潜,因得“曾伯”而号“斋”,晚年自号万印楼主人,山东潍县(今潍坊市)人。生于清嘉庆十八年(1813),道光二十五年(1845)三甲第三名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咸丰四年(1854)致仕,光绪十年(1884)卒于潍县故居。

陈介祺是清代著名的金石家、收藏家、鉴赏家。他一生经历的嘉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五朝,是中国自宋代以来的传统金石学空前发展的繁荣时期,文字考古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准。陈介祺在这一时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陈介祺出身名门贵族,自幼便随父亲陈官俊在京城读书,年轻时即尊古好学,曾以小门生的身份向当时的金石大家阮元求教,从此便确定了古物收藏的癖好,常倾其家资,广为搜罗,集数十年之功,终于成为名震海内的吉金古物收藏大家。

诸城是陈介祺夫人的家乡,是“燕翁丈”金石大家刘喜海的故乡,还是他得意门生、外甥女婿徐会沣的故里,这些钮带强有力地形成了陈介祺一生的诸城情结,也说明与诸城王氏的金石文字缘。

陈介祺的收藏,当时无所不收,无所不精,藏品年代久远,种类齐全,数量巨大。所藏器物上溯夏商周,下至元明清,品种有青铜器、玺印、封泥、陶器、陶文、铜镜、碑碣、古砖、瓦当、古币、泉范、兵器、镞范、铜造像,书画古籍等一万多件。光绪九年陈介祺自撰联谓:“陶文齐鲁四千种,印篆周秦一万方”。所藏钟鼎彝器之宏富为近代之冠。著名藏品有传世青铜器中铭文最多的《毛公鼎》,铭文达497字;《汉君车画像》,刻画人物车马线条流畅,精美绝伦,令人叹为观止。此册吉金拓本也是包罗很多门类,玉器、兵器、酒器等等,是一套完整的陈氏吉金汇总。

商周制器每有铭文,宋人称之为“款识”,如薛尚功集彝器铭文,称之为《历代钟鼎彝器款式》。商代铭文且多著图形文字,皆望形生训,以动物为图形,或为人名,或作族名(族徽),此册中,“鱼父癸鼎”即为此类,酒器爵杯中的族徽亦是此类。“鱼父癸鼎”只是寥寥几字,形体简约,布白巧妙,特别是鱼字,鱼嘴上像是被穿了线,显得生动自然。

册中其它几件商代铜器铭文也是各具特色,着力表现出人类对族徽图腾的崇拜。通过简括的结构形态,栩栩如生地表达出商民们的种种思想意识和情感世界,与纹饰铭文一起烘托出一种庄穆的的氛围,反映出殷商时代的文化精神。

西周晚期陈侯鼎铭文拓本(p83图)尤其难得,陈氏手拓其铭,传之于世。上世纪五十年代,该器归故宫博物院。铭文在布局上注意上下的排列,同时也考虑到左右的交替,线条流畅。西周书法的传承在春秋战国时代的最终蜕变已成定局,由此铭可见一斑。铭文为:“唯正月初吉,丁亥,陈侯作,四母鼎。其永寿用之。”

另一件拓本为“陈子也”(p74图),铭文五行三十字:“唯正月初吉丁亥,陈陈子作盂,为女滕用。祈眉寿万年无疆,永寿用之。”极其精美。

汉代兵器铭文中则表现了金文从铸到刻的历程。古物勒工铭是古人做事的严谨和规矩,正是这样,在兵器上留下了大量的刻画文字。用锐器直接刻画,结体疏朗,转折方整,线条遒劲。册中弩机铭文和西汉渔阳郡孝文庙及封灯,皆属此类。

陈氏十分重视传古,每得一器,必精拓若干份,亲自检点著录,有《斋吉金录》、《斋藏器目》、《斋传古与鉴古》传世。斋还独创了陈氏传拓技法,这种方法受到清末学者叶昌枳的赞赏,谓:“潍县陈斋前辈拓法为古今第一,家藏石刻,皆以拓尊彝之法拓之。定造宣纸,坚薄无比,不用捶拓,但以棉包轻按,曲折坳,无微不到,墨淡而有神,非惟不失古人笔意,并不损石。齐鲁之间,皆传其法。”今天见到王维朴藏此吉金册页拓本,推荐读者,亦不啻为学习金文书法极好的范本。

上一篇:十二星座之同桌冤家 下一篇:做驾驭语言的高手,显文章脱俗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