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新型农民培育之我见

时间:2022-09-27 11:53:01

21世纪新型农民培育之我见

【摘 要】的农民教育思想深深植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与实践中,具有丰富的内涵,既充分认识到了农民教育问题的重要性,又提出了农民教育的措施与策略,对我们探索21世纪新型农民培育的途径与方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时代价值。

【关键词】;农民教育思想;新型农民;途径与措施

进入21世纪,培育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仍是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高素质新型农民的培育必须要有科学理论的指导,的农民教育思想紧贴中国国情,在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不同阶段,针对农民的具体情况,提出了关于农民教育的理论原则和具体措施:

一、农民教育的主要思想

1.“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 ①,重视农民教育[1]

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论人民民主》一文中,提出“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农民”的著名论断,深刻分析了教育农民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在此后不同的著作中,他分别从中国农民长久以来受到传统小农思想、封建迷信思想荼毒,科技文化和思想道德等自身素质不够过硬、技术水平落后等不同角度,系统详尽的强调了农民教育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农民是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重视农民教育,全方位提升农民素质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能否落到实处。多次强调,如果农民教育工作不去落实和完善,那么整个国家的繁荣与富强、民族的发展与进步永远都不可能实现。

2.始终把农民的思想政治教育放在首位

旧中国积贫积弱农民长期受到残酷的剥削与压迫,他们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也同时兼有自私狭隘性、散漫性、追求绝对平均主义、缺乏变革与创新精神等阶级弱点。如果没有正确的教育引导,农民的道德品质和价值追求只会趋向于低俗与平庸化。因此,在农民教育中,特别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绝对重要性。他曾说过:“我们感觉无产阶级思想领导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边界各县的党,几乎完全是农民成分的党,若不给以无产阶级的思想领导,其趋向是会要错误的。” ②

3.注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2]

反复强调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重要性,并把它视作实现农业和农民现代化的必要条件和根本保证。他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提出在全国广大农村,凡有条件的都应建立农业技术夜校,农民技术学校,成立农业科学技术站,把农民学技术同消灭文盲结合起来。认为,只有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提高了,才会有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也只有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素质不断的提高,才会有革命的成功,新政权的建立与强大以及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繁荣与发展。

4.农民教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要适合于农村的特点、农民的需要,要以农民自觉自愿为原则

认为做群众工作,尤其是思想文化教育工作,要遵循群众需要和自愿原则,强调农民教育“应当根据目前农村的特点,根据农村人民的需要和自愿的原则,采用适宜的内容和形式。” ③农民的愿望是群众真正的实际需要,而不是我们脑子里幻想出来的指标;群众的自愿是由群众自己下决心,而不是由我们代替群众下决心。

教育内容上,要把农民教育与家庭、劳动、社会相结合,围绕扫盲、卫生、破除迷信等农村文教工作的几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相结合,开展农民文化运动。[3]教育形式方面,在倡导使用标语、图画、简报、戏剧等宣传教育形式的同时,也不断调查总结,倡导推广由农民群众自己创造的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教育方法上则一贯倾向于生动活泼的易被农民理解接受的方法。如启发式教育法、榜样式教育法,通过树立先进典型、灌输、引导、舆论宣传等言传身教,影响农民,教育农民。

5.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4]

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的一贯主张。土地革命阶段,他提出把“教育与劳动联系起来”作为文化教育的总方针。抗日战争阶段,他从知识的构成、知识分子与工农的关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等方面对教育与工农及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必要性,以及如何结合等问题做了系统阐释。新中国建立后,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在教育工作中得到了全面贯彻落实,这主要体现在改革旧教育和对知识分子进行改造两方面。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以后,为适应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对人才的需求,解决学校教学活动中出现的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学校忽视劳动教育、学生轻视劳动等问题,更加注重教育与生产劳动的结合,并将之推到了新的理论高度。

二、对“21世纪新型农民”的解读

进入21世纪,中国农村发展日新月异,农民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文化背景、生活方式、行为习惯等皆与以前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他们已经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的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广大农民正在顺应时展的潮流而全方位不断提升自己。那么,究竟一个什么样的农民才算是优秀的“21世纪新型农民”呢?我认为,可以从如下几个角度来理解:

1.有文化:即文化素质高,至少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自觉注重自身科技知识和劳动技能的不断提升,能全面、准确、深入的理解国家对农民与农村经济的方针、政策、法规;有较高的政治觉悟,能够灵活运用自己拥有的民利,具有积极的政治参与意识,能真正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力;具有一定的法律知识,在自己权益受到损害时,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和正当利益;注重全面培育完善的道德人格与正确的价值取向。

2.懂技术:即技术业务精,要求农民具有较好的技术素质,至少精通所从事产业的生产操作技术,崇尚科学,尊重规律;能积极学习、掌握和运用先进的农业科学技术及成果,并在实践的基础上富于创新,始终重视科技因子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善于将自身拥有的科技知识运用到发家致富上来。

3.会经营:即经营能力强,就是要求农民具有一定的市场意识和一定的经营、管理能力,能及时捕捉市场信息,懂得如何节约成本,能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积极投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运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适应现代社会的产业化生产,不断提升所获经济效益。

此外,21世纪的新型农民还要具备相当的自主性、开放性和创造性。自主性,即在新农村建设中,要充分尊重和发挥农民的主体性。农民的地位由单一被动的生产者转向具有独立自的生产经营者,其市场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开放性,即农民开放意识不断增强,要克服自身的狭隘性与小农意识,树立长远眼光和大局意识,敢于走出去,广泛参与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竞争和发展;创造性,既充分发扬农民的首创精神,以前农民创造了包产到户、乡镇企业、村民自治等文明成果,今后在新农村建设中要激发农民更大的内在动力,激发农民的创新精神、创业潜能,鼓励农民敢想敢干敢试,结出创造性的硕果。

三、以的农民教育思想为指导,对培育21世纪新型农民途径与措施的再探索

在我们深入了解了新型农民的科学内涵之后,我们不难发现虽然由于受当时历史发展水平和认识发展程度的限制,其农民教育思想有一定局限性,但其基本的思想原则和政策措施对于今天新型农民的培育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在今天,我们仍要坚持以其合理内核为指导,积极探索培育新型农民的途径与措施:

1.高度重视农民教育,实施多元办学机制,构建新型的农民教育体系

(1)巩固提高农村基础教育

首先,要积极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机制,进一步强化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支持农村教育的职责和投入力度,要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共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构建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体制。其次,加快教师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城市教师、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制度,优化教育资源配置,努力提高教学质量,保证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再次,把农村义务教育摆到整个教育发展的战略地位和整个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的优先领域,确保农村义务教育阶段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学习发展的基本权利。

(2)积极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首先,当前要以农业科技推广为重点,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让农民自觉接受职业教育,重视职业技能的培养。其次,加强农民对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培训,采取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措施,以现代实用技术和适用技术培训为主,结合发展现代农业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促进科学种田、科学养殖,切实把农业发展转入依靠科技进步和劳动者素质提高的轨道上来,鼓励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再次,搞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技能培训,对拟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的农村富余劳动力,要以岗位培训为重点,进行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就业岗位谋求等引导型培训,结合产业发展需要,进行家政服务、餐饮、酒店、建筑、制造等职业技能培训,使他们初步掌握城镇非农产业所必需的技能,并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和培训证书,以提升他们在二、三产业的就业能力和竞争力。

(3)充分利用多元教育网络

积极创造条件,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手段和各种培训力量,如卫星电视、计算机网络、广播教育、成人教育等现代化教学手段和农村广播、科技培训直通车科技书屋、手机短信服务、热线电话等多种形式,构建“天网”“地网”“人网”三网合一的公共服务平台,逐步构建中央、省、县、乡、村多层次、多元化、结构合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体系。

2.全面提高农民素质,实现农民全面发展

新型农民的培育必须选准切入点,要把人的素质的全面提高放在第一位,全面提高农民群众的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文化和思想道德水平,强化其发展意识、市场意识、合作意识、科技意识和开放意识,使他们成为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的优秀主人。[5]

通过开展有效的政治理论教育、政策法规教育、科普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民主法制意识,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水平,培育高水平、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引导农民摒弃陈规陋习,崇尚文明生活方式,在农村形成健康向上的文明风尚,使农民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以及文体艺术素质都有全方位的提升。加强诚信建设,扎实开展丰富多彩的诚信实践活动,实施家庭和美、邻里和睦、人际和谐“三和行动”,加强农民的生态文明意识、科学发展观念,努力构建和谐农村,推动新农村建设。[6]

3.要确立适合农民需求的教育内容,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探索灵活多样的教育方法

(1)教育内容方面:首先,要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积极进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广大农民坚定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信念,增强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的认知,大力宣传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和无神论,培养崇尚科学的思想,破除陈规陋习和封建迷信,抵制各种社会丑恶现象,树立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观念,成就有理想、有知识、有本领、有纪律的新一代农民。其次,要加强科学发展观教育。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引导农民坚持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村,实现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协调发展;提高农民的致富能力,帮助农民牢固树立发展经济必须依靠科技和教育的思想,彻底摆脱以往粗放型经营和发展模式。

(2)教育形式方面:必须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使教育工作富于主动性和前瞻性。要以人为本,以新颖的形式吸引群众,改变单一、空洞说教为说教与现代化教育手段相结合,更多的利用农民容易接受的、具备时代特色的如电影电视、戏曲、网络等形式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宣传教育,广发开展形式丰富的群众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广大农民的文化自觉。

(3)教育方法方面:要把教育工作巧妙地渗透到农民日常生产生活中去,变单向教育为双向情感交流,以真挚情感打动群众。要彻底的摒弃官本位思想和形式主义、作风,真正的寓教于农民群众之中,寓教于服务之中,以深入细致的教育工作积极为农民群众排忧解难,赢得其信赖和支持。要以自己的言行感化群众,变依靠少数人做思想政治工作为发动群众一起做,形成内有动力、外有压力的育人环境,通过典型示范来教育、感染、引导、鼓励农民,发挥示范带动作用。要综合运用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心理咨询法等多种教育方法,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形成合力,增强对农民教育工作的适应性和针对性。

4.农民教育工作要与发展农村经济、解决农民实际问题紧密结合[7]

实现农村的生产发展,农民的生活宽裕是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在,只有不断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给农民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利益,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才有说服力和感召力。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绿色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农业的转变,促使人们彻底抛弃保守僵化、封闭狭隘等落后思想观念,代之以平等竞争、追求效益、勇于创新、奋发进取等先进思想,要将对农民的教育工作渗透于农村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的各个环节,努力避免使其游离于经济建设之外的状况。

农民群体是一个相对朴素的群体,他们讲实际、求实惠。实践证明,对农民的教育如果能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使之得到实际好处,就会受到欢迎,其教育的效果就能顺利产生,因此对农民的教育工作要力求实现与农民利益的有机结合,积极寻求现实结合点和渗透点,通过各种渠道,运用多种形式加强与农民群众的联系和沟通,及时、准确、全面的了解广大农民的思想动态和生产、生活需要;要以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的实际问题入手,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任务,解决农村医疗、卫生、教育、就业等共性问题。

小 结:

综上,进入21世纪的今天,我国社会主义新型农民的培育成绩斐然,但曾经设想解决的部分问题仍然存在,因此的农民教育思想直到今天仍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实用性,如何加以深入研究并以其为指导,探索培育高素质的21世纪新型农民仍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不可偏废的重要课题。

注释:

①选集(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77.

②选集(1)[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7.

③选集(3)[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1.

【参考文献】

[1]疏仁华.论农民教育思想的内涵及当代意义[J].思想研究,2005(5).

[2]陈国泳,李琦.农民教育思想及其时代意义[J].党的文献,2002(2).

[3]陈静.的农民教育思想及其现实意义[J].马克思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研究,2004(10).

[4]任青.论教育思想的鲜明特色[J].苏州大学学报,2004(1).

[5]杨春娟.做好农民思想政治工作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导[J].社科纵横,2008(6).

[6]宁晓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诉求[J].农业考古,2006(3).

[7]李红妹.新农村建设时期农村思想政治工作的对策[J].老区建设,2009(10).

上一篇:职业教育实践中教育本义的重现 下一篇:浅析《幽灵公主》中的“鹿神”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