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

时间:2022-09-27 11:38:50

失意诗人的诗意生活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转折时期,一生坎坷,终不得志。他青年时期正值“开元盛世”,20岁起漫游南起吴越、北迄齐赵的广阔天地。35岁时,诗人怀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理想来到长安求取功名,过了10年穷困、潦倒、落魄、失意的生活,最后仅谋到了一个八品小官。安史之乱爆发后,长安沦陷,从此战乱的时局把诗人卷入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中。安史之乱中,安禄山的叛军攻占了长安,杜甫曾身陷城中,后逃出投奔肃宗李亨,任左拾遗。49岁时,诗人弃官,举家西行,几经辗转,最后来到了成都,在友人剑南节度使严武的资助下,于成都西郊浣花溪畔建成了草堂定居,并经严武的保荐在严武的幕中担任过一段时间的检校工部员外郎(无实职,徒有虚名),流寓成都的失意诗人暂时过上了一段时间相对稳定的诗意生活。

这一时期成为杜甫诗歌创作的一个高峰期,脍炙人口的《江村》(还有《春夜喜雨》、《江畔独步寻花》、《蜀相》等240多首诗)就是在这里写成的。

江村

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去自来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这首诗作于760年(唐肃宗上元元年)。诗人结束了四年辗转漂泊、居无定所的生活,来到了战火尚未烧到的成都郊外浣花溪畔。饱尝颠沛流离之痛、离乡背井之苦的诗人,终于获得了一个暂时的栖身之地。

初夏时节,江流曲折、水清木翠的浣花溪畔,一派恬静幽雅的田园风光。心情比较舒畅的诗人,便以“江村”为题抒情咏怀。

首联第二句中“事事幽”三字总领全诗。首联第一句粗笔勾勒“景幽”:时值初夏,清澈的江水环抱着村庄缓缓流淌,环境是幽静雅致的。颔联、颈联四句,紧扣“事事幽”具体来写。梁上燕子,飞来飞去,自由自在;水中白鸥,远近嬉戏,相亲相近。幽美的夏景已让诗人陶醉了,恬静的家庭生活更使诗人舒心、惬意;憨态可掬的老妻“画纸为棋局”,天真无邪的稚子“敲针作钓钩”。此情此景此事何等的富有诗意?但“景幽”“事幽”“人忧”。结句“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乍看是庆幸、喜悦之语,实则隐含着诗人无限的忧愁、悲苦之情。“但有”即“只要有”,言下之意是“不一定能保证时刻拥有”;“更何求”,其实暗示了诗人除了求得“禄米”养活全家之外另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政治追求(只可惜一厢情愿、求而不得)。杜甫时时刻刻牢记着,自己眼前悠闲安适的生活建筑在“故人”严武“供禄米”的基础之上,一旦“禄米”失去,眼前悠闲安适的生活便会烟消云散。(诗人的担忧后来果真不幸成为事实。765年,友人严武病逝,失去唯一依靠的杜甫只得忍痛离开了成都,全家寄居夔州,今四川奉节县。两年后,离夔州辗转流离到江陵、衡阳一带。唐太宗大历五年冬天,诗人病死在湘江上的一只小船中,终年5 9岁。)于是在严酷的生存境遇面前,暂时过着诗意般生活的诗人,仕途坎坷、怀才不遇的失意的诗人,终于发出了沉痛而又无奈的呼喊:“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从以上的分析可见: 《江村》这首诗尾联两句,看是幸词,实为悲情之下的苦语。《江村》这首诗成功地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艺术手法,前六句所写的江村乐景是为了结尾两句抒发一个穷愁潦倒的封建士人饱尝战乱之苦的悲苦之情以及对封建统治阶级摧残人才强烈控诉的悲愤之情。其景愈美,其事愈乐,则其情愈哀。

江苏省东台市时堰中学(224211)

上一篇:“真情实感”扑鼻香 下一篇:阅读教学中如何指导学生与作者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