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口径长距离曲线顶管技术在电力隧道中的应用

时间:2022-09-27 11:11:16

大口径长距离曲线顶管技术在电力隧道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介绍了福州某电力220kV线路工程顶管施工过程中主要施工技术应用及效果,对今后类似大口径顶管设计和施工有一定借鉴与参考意义。

关键词:长距离曲线顶管;轨迹控制与纠偏

中图分类号:TM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2-0236-02

一、工程概况

福州某电力220kV线路工程中,9#—11#采用3200钢筋混凝土顶管,全长535.5m,该段管道要经过一段民房约100多米及一片农田,由于征地的问题,为了便于施工的正常进行,取消10#沉井,导致线路就不能在一条在线上,因此采用了长距离曲线顶管方案。管道平面线形设计为:426.8m的直线段,曲线半径为600m长78.2m的曲线段、30.5m的直线段,最后进入11号井。管道的纵向轴线设计为:爬高2.45m。工程历时28天,平均日推进进尺19m。机头进洞上下偏差为2.0cm,左右偏差为3.0cm,工程质量优良。

本工程管线所经地域,按设计单位提供地质资料,该段顶管管顶覆土厚度约为5.23m-8.68m。管道处于淤泥土层。

本工程的技术创新点:

(一)福州地区,大口径首次在软土地层中一次顶进535.5m长距离顶管工程。

(二)在福州地区实现了(R=600)的曲线顶管。

以上两点均可为今后类似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借鉴依据和经验。

二、主要施工技术

(一)成品管选型

利用目前适用于大口径曲线顶管F型钢套接口管子端面承载面积大、钢套柔性接口、有一定偏转角度、密封可靠等优势,本段工程采用F型钢套接口管材型号。其曲线顶管管节接缝存在以下几何关系:

tgθ=L12R (1)

式中:θ——相邻两管节之间的转角

L——管长

R——曲线半径

X=Dtgθ=DL/R(2)

式中:X——管外壁的缝隙差

D——管外径

将R=600m代入上式

X=3.8*2.5/600=0.016m=16mm

tgθ=2.5/600=0.0042

θ=0.24°

根据计算,采用标准管节长度L=2.5m,虽然相邻两管节之间缝隙只有16mm、转角θ也在规范允许θ=0.5°要求内,但为了达到更好纠偏效果,我们将机头后面五个管子改为特殊管,取L=2m,θ值接近于0.2°,管节缝隙差X=13mm

(二)顶管设备选型

由于本段工程顶管穿越土层基本上都在灰色淤泥土层中,土体软弱,有一定含水量;结合大刀盘泥水平衡掘进机对地表沉降控制精度高、效果好特点,工程施工前选用面板式D3200大刀盘泥水平衡顶管掘进机,并在实际顶管过程中,不断根据地表检测数据,进行调整,优化控制参数,使开挖面处于理想平衡状态,减少地面沉降。

纠偏系统控制以下关键数据;1、机头纠偏油缸总推力应控制在Fmax=6400KN;取8台800KN双作用油缸,每组2台,满足推力要求;2、机头的长径比(即机头前壳体长度/机头外径)取值为0.8:1,提高纠偏效果;3、机头最大纠偏角度;按照顶管纠偏勤测、勤纠、微纠原则,本段工程顶管过程中操作人员纠偏角度取值为2°;4、纠偏特殊管设计:考虑到本段工程为大口径长距离曲线顶管,在机头的一套纠偏系统以后再增加3套纠偏系统。

(三)轨迹控制与纠偏技术

1、曲线顶管轨迹控制

本段工程曲线顶管轨迹设计、测量控制在实施过程中按照事先规划好的管道轨迹,利用预设纠偏装置,按轨迹走向使管道推进沿着其内侧行走。

(1)平面控制。在两端头井附近埋设地面导线点,利用空导点和地面导线点,以导线测量形式,将平面控制成果引测到施工现场,确保两井间顶管贯通,横向误差小于80mm。

(2)高程控制。本段工程使用水准仪方式控制顶管机头高程,每顶进20cm测量一次偏差值,做到及时掌握机头姿态和发展趋势,以便纠偏。

(3)顶管姿态测量。为保证顶管机严格按设计轴线轨迹推进,利用布设的三维坐标控制点,及时观测顶管动态数据,调整顶管各施工参数,指导顶管正确、安全推进。

2、曲线顶管纠偏技术

(1)本工程采用机头后跟特殊管形式: 除机头一套纠偏装置以外,把最前5节2m管子中的3只设计成纠偏特殊管,放置起曲油缸,并把木垫逐步垫到设计厚度,形成整体弯曲弧度开始起曲。

(2)当顶进从曲线段恢复到直线段时,把原来压实木垫抽出,逐步达到设计厚度,并通过机头纠偏油缸和起曲油缸实现。

(四)曲线顶管顶力控制技术

1、泥浆减摩剂。本工程顶管泥浆减摩剂(触变泥浆)主要材料选用钠基膨润土。

2、触变泥浆配比。本工程触变泥浆配比选用以下主要参数,膨润土109Kg、CMC2.9Kg、纯碱3.7Kg、水900Kg、粘度(S)26.2、失水量8.5ml,状态为略稠,触变性能较好。

3、压浆工艺。(1)注浆孔布置。顶管掘进机后部环向均匀设置四只压浆孔;顶管掘进机后面三节管、后每三节管节中有一节布置有压浆孔,压浆孔设在砼管端部,按中心角900均匀设置四个,与垂直和水平直径呈450斜交布置,通过环形高压软管接通四个压浆孔与输浆总管;(2)跟踪注浆。当管节顶进时,利用掘进机尾部环向均匀布置的四只压浆孔,与顶进同步进行跟踪注浆,确保当掘进机向前时在其后形成的环形空隙立即被泥浆所充填,形成完整泥浆环套;(3)补压浆。管节在顶进过程中,由于部分浆液流失到土层中,要及时进行补压浆。同时还要根据每段顶进阻力情况,随机采取分段补压浆。

4、减摩效果。根据经验和有关规范数据,砼管节在使用触变泥浆减阻措施顶进时的管壁侧面摩阻力为3-5KPa。而本顶管顶进施工时在曲线状态下实际管壁侧面平均摩阻力为1.43KPa,顶程536m内顶力减摩效果十分明显。

本顶管536m沿程共布置2只中继间,但由于管壁摩阻力大大减小,实际施工时,直线段最终总推力7315kN,曲线段最终总推力9144.8kN,最终没有启用中继间,安全顺利地完成536MD3200大口径曲线顶管。经过本工程我们得到以下启示:

三、结论与建议

福州某电力220kV线路工程,在9#-11#井管段采用曲线顶管施工一次顶进到位,在该段顶管工程中由于在顶进设备配置、注浆减摩、测量导向等曲线顶管关键技术上有新突破,使该顶管工程实际用时28天就顺利贯通。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较为成熟经验。

(一)顶管姿态控制精度高,由于本次事先规定机头行走轨迹,布置测量系统测点位置,实施“勤测勤纠”要求,致使535.5m顶程轴线偏差始终控制在±80mm之内。机头准确贯通进洞,向下偏差为2cm,向左偏差为3cm。

(二)注浆减摩效果好,本次顶管总推力为9144.8KN,掘进机迎面阻力为1526KN,管道周边单位面积平均摩阻为1.43Kpa,在整段长距离曲线顶管中,顶进阻力小,充分说明注浆减摩效果好,虽然事先考虑到顶力问题,为安全起见安放中继间,但是本次顶管最终都没有启用中继间。

(三)地表沉降小,最大点的沉降值为4cm,平均沉降值为2.3cm,地面建筑物没有受到损坏。

参考文献:

[1]葛金科,沈水龙,许烨霜.现代顶管施工技术及工程实例[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2]马·谢尔勒.顶管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3.

[3]夏明耀,曾进伦.地下工程设计施工手册[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刘建航,候学渊.软土市政地下工程施工技术手册[M].上海:上海市市政工程管理局,1990.

上一篇:试论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 下一篇:抓饲养管理是提高仔猪成活率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