刍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选择

时间:2022-09-27 10:17:17

刍议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法律选择

内容摘要: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非圆满履行往往会把交易者牵进诉讼、仲裁中去,解决争议过程中法院或仲裁庭适用何种法律事关双方利益。为了最大程度保障自身利益,交易主体应该在合同中灵活设定法律选择条款。

关键词:国际货物买卖 法律选择 利益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是指营业地分处不同国家当事人之间订立的货物买卖合同。它的正常圆满履行,会实现不同国家当事人旨在通过交易获得预期利润的初衷。国际经贸的大量实践证明,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关注的重点正是如何促使合同圆满履行以实现预期利润。但亦有大量事实表明,非常态的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非圆满履行也占一定比例,这种情况下,往往牵涉诉讼、仲裁等解决争议方法的使用,因此对交易主体来说,做好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不能正常履行的预防,即审慎进行法律选择以全面维护自身利益尤为必要。

对法律选择利益的阐释

法律选择利益可从狭义、广义两个角度把握。狭义的“法律选择”利益是指在国际货物买卖争议处理过程中,因为法院或仲裁庭适用国际货物买卖主体事先在合同中选择的法律从而使某一方当事人获得有利于自己的判决或裁决所带来的利益。这里的利益不是因为程序的不公正或政治因素所带来的,而是由于各国法制不同、国内法与国际法不尽相同,导致同一国际经济贸易争议案件适用不同国家的法律得出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结果所带来的具体利益。广义角度的“法律选择”利益,则还包括某些无形的、抽象的利益。这可以从法律选择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的现实意义理解:在合同中明确选择适用的法律,能够提供具体指引,有助于合同双方义务的履行,权利的享有,减少争议的发生;也有利于在合同发生纠纷的时候“有法可依”,维护作为国家的尊严和应有的权利,以免受制于人。

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法律选择的原理解析

既然进行法律选择能带来超过不进行法律选择的利益,国际货物买卖的主体就不应该忽视这种行为。在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的过程中,要注重法律选择条款。只有通过事先的明确约定,才能防患于未然。相应的,在实践中就必须要明确一些基础性问题:国际货物买卖当事人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协议选择法律?可供当事人选择的法律有哪些?其适用特点如何?下面逐一分析:

意思自治原则的适用

“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是世界公认的选择合同适用法律的一项重要原则。这使国际货物买卖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成为可能。但是在这个领域存在诸多限制,因此法律的选择也须有所顾忌。从当今各国立法实践和国际仲裁实践来看,“意思自治”主要受五个方面的限制:首先,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的时间、方式、范围要符合其所属国相关法律的规定;其二,当事人自主选择只能在任意性法律范围内进行,不得违背法律中的强制性规定;第三,当事人协议选择的法律必须有合理的根据,不得选择与合同毫无实际联系的法律。第四,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必须“善意”“合法”,不得规避公序良俗;最后,当事人协议选择法律必须公平、合理,不得违背一方意愿。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领域,当事人应该在限制之外协议选择法律。

可供选择的法律及适用特点

根据各国立法实践和国际仲裁实践,通常可供当事人选择作为处理国际货物买卖争议的法律主要包括三类:一国国内法、国际条约及国际惯例。具体而言:国内法主要指一个国家的民商事立法,因国而异。国际条约主要指《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国际贸易惯例主要包括国际经济组织、国际法协会、国际商会等组织编篆、制订的国际贸易统一条件;国际经济组织、国际贸易协会、商业团体等制订的提供给当事人选用的标准合同;在某些行业中长期流行的惯例;特定贸易方式下形成的一些习惯性做法以及港口、码头惯例等等。

国内法的适用有三种:一是适用本国法律。由于交易主体对自己国家的法律非常熟悉,因而这一约定条款对自己十分有利。二是适用对方国家法律。这是一种对对方最有利的法律适用约定。按照这一约定,合同一旦出现纠纷,解决合同适用的实体法律是对方国家的法律,聘请律师也只能到对方国家去选择,对自己相对不利。三是适用第三国法律。在对外贸易谈判中,由于双方对法律适用的约定问题比较敏感,有时双方互不让步,很难达到统一,可能出现谈判双方排除适用各自国家的法律,选择适用第三国的法律作为解决合同争议的实体法。

适用《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是现在较常见的法律适用约定,对双方当事人较公平,受到大多数国家贸易界人士的欢迎。根据公约第一条至第六条有关适用范围的规定,可以提炼其四大适用特点:

第一,公约仅适用于商业性国际货物销售,这里的国际性是以营业地为标准,货物的销售范围不包括公约第二条的六项排除事项但可以扩大到买方提供部分物料由卖方组装加工的销售合同。第二,公约只适用于销售合同的订立和卖方和买方因此种合同而产生的权利和义务。公约不涉及销售合同、合同的任何条款及惯例的效力、不涉及合同对所售货物所有权可能产生的影响、也不适用于产品责任争议。第三,公约规定了其直接适用和间接适用的两种情形:如果营业地在不同国家的合同当事人的所在国都是公约缔约国,当事人没有根据意思自治原则在销售合同中明示、默示的选择解决合同争议的法律,将自动适用公约;如果当事人的营业地一个位于公约缔约国,一个不是或者当事人的营业地都不在公约缔约国,则不能直接适用公约。但是如果“国际私法规则导致适用某一缔约国的法律”,则应该适用公约。但根据第95条,缔约国可以声明对该条款作出保留,美国、中国都据此作了保留。第四,公约亦认可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依照其第六条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不适用本公约,或在第十二条的条件下,减损本公约的任何规定或改变其效力。”当事人排除适用公约可以采取明示或默示两种方法。前者就是在合同中明确规定其合同争议解决不受公约调整。后者可以以三种方式表达,第一种方式是在合同中选择适用非缔约国的国内法或者明确指明适用缔约国的国内法;第二种方式是当事人采用了内容、术语、理念与公约不相协调的标准合同条款;第三种方式是通过诉讼地的选择传达当事人意欲以仲裁庭、法院所在国的国内法为准据法的意图从而排除适用公约。

国际贸易惯例是在国际贸易实践中逐步自发形成的,为某一地区、某一行业或某类贸易中所经常遵守和普遍接受并由此产生相应的义务感与合理期望的任意性规范。因此,国际贸易惯例既不是国家立法也不是国际条约,不具有当然的法律效力。要取得法律效力必须经过国家以直接途径或间接途径予以认可。总的来说,国际贸易惯例的适用方式有三种:第一种,当事人选择适用。在理解上应当掌握两点,其一,当事人不管是采取什么方式选择惯例都必须基于双方趋近于明示的协商同意。其二,贸易双方当事人可以适应需要,对传统的惯例共同进行必要的修改和增补。第二种,默示推定适用。这种方法一般多适用于当事人有共同选择某一惯例的意向但没有明确的意思表示的情况,它以推定的形式适用惯例,排解当事人争执。第三种,国内法强制适用。强制适用是指根据国内法或国际条约的规定对当事人的国际商业合同关系直接适用国际商事惯例,这种适用方式是强制性的。只要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就予以适用,不再依靠当事人的意思表示。

我国进出口商法律选择的有关问题

我国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一般规定

我国关于涉外合同法律适用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合同法第126条、民法通则第142条、145条、150条以及海商法、票据法中的专门规定中。合同法第126条规定:“涉外合同的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但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涉外合同的当事人没有选择的,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民法通则第142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者参加的国际条约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规定的,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民法通则》第150条还规定,在依我国冲突法指定应适用外国法律或者国际惯例时,不得违背我国社会公共利益。

由上可以得出我国现行法律适用一般原则:第一,国际条约优先原则,即当我国业已加入的国际条约与国内法有不同规定时,应适用国际条约的规定,但我国声明保留的条款除外。第二,当事人意思自治原则,即合同当事人可以选择处理合同争议所适用的法律。第三,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原则,即在当事人未选择合同所适用的法律,或者选择无效时,应适用与合同有最密切联系的国家的法律。第四,适用国际惯例原则,即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尚未作规定的,可以适用国际惯例。

我国进出口商法律选择的注意事项

综合上述分析,我国进出口商在订立国际货物买卖合同时,应高度重视法律选择的问题。实践中要注意下列事项:

第一,合同当事人根据意思自治原则选择法律的方式、时间、内容等目前在我国均无明文规定,可借鉴原最高院1987年对涉外经济合同法解答的有关精神。即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时间既可以在订立合同时,也可以在订立合同之后;合同当事人的缔约能力问题及合同形式问题不适用意思自治原则,当事人选择的法律只能是该国的实体法,而不是冲突法和程序法;当事人选择法律的方式应采用书面的、明示的。

第二,当事人依意思自治原则确定解决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争议的国内法时,可以选择任何国家的法律。一般而言,基于自身利益维护考虑,首选是本国法律;若对方拒绝,可考虑选择适用与我国法律体系比较接近,或与我国有地缘关系,或有共同法律文化背景的第三国或地区的法律,如选择新加坡或香港的法律;尽量避免选择对方国家法律为准据法。但要注意,合同当事人选择的外国法不得违背我国社会公共利益,不能与我国法律的基本原则相抵触,否则法院可拒绝适用。

第三,在公约适用问题上,注意结合公约的规定及我国1988年最高人民法院转发对外经济贸易部《关于执行联合国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公约应注意的几个问题》的通知来把握。在希望适用该公约时,可以采取与对方明确约定适用公约或者在与缔约国的公司达成的货物买卖合同不做法律选择的方式。在不希望适用该公约时,可采取前文所述的当事人排除适用公约的明示或默示方法。由于公约调整范围所限,我国贸易公司应根据具体交易情况,对公约未予规定的问题在合同中做出明确规定或选择某一国国内法管辖合同。另外,公约认可意思自治原则,公司根据交易的性质、产品的特性以及国别等具体因素与外商达成与公约条文不一致的合同条款并不影响公约的其他条款适用。

第四,国际贸易惯例的协议选择在我国集中表现为国际贸易术语的选用。因此,对外贸易经营者要基于其进出口方向来恰当选用。一般情况下,进口商可以考虑选用FOB、CIF术语;出口商则考虑选用CIF、CFR术语。对不熟悉的术语要避免选用。此外,对于我国法律和我国缔结或参加的国际条约没有规定的但在国际货物买卖领域涉及的国际惯例也要有所关注。

总之,在国际货物买卖合同中恰当地订立法律选择条款是保障在合同不能正常履行时自身利益最大化的最佳方式,国际贸易经营者应该予以充分关注。

参考文献:

1.商务部.中国对外贸易法案例分析.中国商务出版社,2003

2.王传丽.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2004

上一篇:我国实施排污权交易制度的障碍及对策 下一篇:市政建设项目评价指标体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