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齐声鼓掌的思索

时间:2022-09-27 09:04:34

前一段时间,我去一所县级实验小学听课。当一位同学将课文读出了老师预想的效果时,这位老师望着全班学生问:“掌声在哪里?”于是,四年级的学生就如同课前排练好了似的,“啪、啪、啪啪啪”非常整齐地击了五次掌。后来的课堂上,这样的掌声又响起了好几次,每次都是老师示意,然后学生鼓掌。

这掌声,我们司空见惯。一年级的课堂上,这样的掌声常常响起。被表扬的学生常常面露喜色,甚至乐不可支,而为别人鼓掌的学生也很高兴,鼓完掌后立即举手,争着也要让别人为自己鼓一回掌。可是,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这样整齐划一的“被鼓掌”,学生还会喜欢吗?关注一下学生在鼓掌时的表情我们就会发现,一年级时曾经出现在他们脸上的笑意,如今再也寻觅不到,取而代之的是满脸的淡漠和无动于衷。在鼓掌之后,课堂上也不再出现一年级时的小手如林,就算举手,也不是为赢得掌声而举。

那么,老师为何要让学生这样鼓掌呢?到底是为了表扬学生,还是为了制造热闹的课堂气氛呢?如果是前者,那么,在老师要求下的鼓掌,有多少同学是自己也觉得好才鼓掌的呢?老师这样做,是否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和评价的权力?换一个角度,那被表扬的学生,听了全班同学机械单调的掌声,听了这在老师要求下响起的掌声,还会产生被表扬的愉悦感吗?随着心智的逐渐成熟,中高年级的学生希望得到的是别人发自内心的真诚的肯定,一次被动的掌声是不能产生多少激励作用的。如果老师的目的是后者,当然,作为一节公开课,这样的想法似乎可以理解。不过,课堂应该是为学生准备的,既然学生不需要这样的掌声,老师又何必要采用这种方法激励学生呢?

激励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种手段。有效的激励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热情和愿望,进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去学习知识和技能。激励有很多种方法,比之于机械的击掌,老师那和蔼可亲的微笑、竖起的大拇指、平等的握手、热情的拥抱以及丰富的语言,更能温暖学生的心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习的兴趣。

作为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更应锤炼自己的语言,使之精练生动而又风趣。这样,既能准确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又能为学生作出示范。当一个学生读得相当精彩时,老师可以这样赞美他:“你读得太动情了,好好练习,以后可以当播音员了!”当一个学生读得中规中矩时,老师可以这样肯定他:“这么长的一段话,你不但读得正确,而且读得流利,可见平时的基本功是相当扎实的。”当一个学生经过努力,一遍比一遍读得好时,老师可以这样鼓励他:“听,与第一遍朗读相比,你的进步多大啊!看来,只要多读,你也可以读得很出色。”

除了由老师对学生进行鼓励,也可以让学生对同伴的朗读进行评价。随着年级的升高,老师应该逐渐教给学生一些评价朗读的方法。最简单的评价,当然应从正确、流利这两个方面来评价。朗读的标准应是:不错字、不漏字、不添字。评价的语言就应该紧扣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而流利的标准是正确断句、不回读。当学生能基本掌握正确、流利这两种评价标准之后,再教给他们评价是否有感情的方法,可以从朗读的轻重缓急来评价,也可以扣住几个关键词来评价,还可以从听了之后的整体感觉来评价。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就不再是一个只会按老师要求去鼓掌的傀儡,而是一个会听、会思、会评价的主动学习的个体了。

随着学生的逐渐成长,老师的教学方式也要随之改变,这样才能顺应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各项能力的提高。否则,一味沿用以前的教学方法,只会使教学效果大打折扣。

【作者单位: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湾学校】

上一篇:好课靠“磨” 下一篇:浅论中学语文课堂多元化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