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

时间:2022-09-27 08:02:26

徽州慈善组织的历史演变

【摘 要】通过翻阅文献可以看出,徽州的慈善组织历史悠久,但善会善堂的发展却比较晚,大概在清光绪年间才开始大量出现。其中记载中可以看出这些人大部分有学衔或官衔,说明他们大部分人是士绅。地方志中的这些可说明士绅十分积极地发起和建立慈善组织以及个人做善事的事例俯拾皆是。家道殷实的耆老和平民有时也捐赠一些钱财,但这些经费开支的主要部分是士绅承担的。

【关键词】善会善堂;徽州;慈善

一、介绍徽州官办的慈善组织

中国最早的慈善事业起于汉朝时期的鳏寡孤独政策。但从现有的记载看,徽州的官办慈善组织最早起于宋朝。

宋代,徽州府有惠民药局、居养院和育子库等官办慈善组织。惠民药局在东谯楼的右边。绍兴元年(1131),太守徐谊在城南二里处建居养院。收容孤老废疾,并置办田产三百亩供其日常开支和用于死后埋葬,命令僧人管理居养院。育子库,是太守刘炳考虑到百姓生活困难但是又要抚养孩子,而出钱创办了育子库,后来荒废了。

休有在外西边的惠民局和养济院。宋徽宗期各州办安院收病之民。院这时又叫安养院,在的山上。

婺源,祁,黟,溪,都有惠民局和院。

歙县,在鼓的右边有惠民局。

元代继承宋代的救济政策,在中统二年命令设置收养鳏寡孤独的孤老院,至元八年(1271)命令设置济众院,至元十九年(1282),规定在各路设置一处养济院,向养济院提供适用的官屋,而没有合适的官屋时可以新建。这是徽州的居养院也改名为养济院。

元代,徽州府有惠民局和院。

休宁县,有惠民局和院,仍沿袭宋朝旧制。

婺源县,在州治之南有惠民局和城杉下有院。

祁门县,在治边有惠民局和治西边有院。

黟县,有惠民局和在城外的院。

绩溪县,在有惠民局和南三里处有院。

明代,徽州府在洪武三年(1370)前故地惠民局。弘治十四年(1501),知府彭措置办材于药局给病之人,每天来领取。

歙,在明初甲辰年(1424)前建院,後改到紫外。

休宁县,在局的西边有惠民局,弘治己未(1499)知翟敬重新修建;院仍在元址。

婺源县,在治南有惠民局,院仍在元址。嘉靖乙丑(1565),丞胡邦耀捐俸修葺养济院。

祁门县,有仍在元址惠民局和西尉司址的院。养济院後婺源县十王寺左边。

黟,治有惠民局和治北有院。在洪武十五年(1382),就以惠民药局公署立。

溪,在南街右边有惠民局。在局後有院,後南外。

清代,徽州府的惠民药局还在明代的旧址。

歙,在紫外有院。康熙戊寅年,知祝兆重建。

休,在邑山有院。

婺源县,在明旧址有惠民局和在城南隅有养济院。

祁门县,在邑坑口有养济院。康熙十八年(1679)知世移建。

黟,惠民药局和养济院都在明代的旧址上。

绩溪县,养济院在明代旧址上。

宋代的居养院与后来明清时期的养济院最大的区别在于,前者与僧侣有很大的关系。在上文有提到,绍兴元年,太守徐谊建居养院,命令僧人管理居养院。表面上是由政府管理的,但实际上是由僧侣来负责具体事务。

清朝时的惠民药局已经荒废了。黟县的养济院一直到嘉庆十五年(1810),知县还捐给口粮给三十名孤贫老疾者。可以看出养济局或或者叫养济院在清嘉庆年间还仍然在维持。

在清朝的中后期出现了一些新的官办慈善组织。清乾隆年间,在祁门县东边有育堂,后来荒废了。清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婺源韩家坞建立育婴堂,道光乙酉(1825)至癸巳(1833)年间重新修造。这些内容记载在地方志的公署中,可以看出这时的育婴堂还是官办慈善组织。清乾隆三十二年(1767),知府李崇详请旨建造惠济堂,因为需要银两惠济仓的息用来开支,在三十四年(1769)兴工。民国十四年(1925)《重修婺源县志》中记载,在水府后有集善局,作为放棺木处。

二、晚清徽州民办善会善堂的勃兴

根据夫马进的研究认为,中国的善会善堂开始于明末清初时期。但是这时的徽州并没有什么善会善堂的出现。从清康熙年间开始,能发现有一些在江南的徽州商人收到江南地区善会善堂发展的影响,也开始热衷于参与了当地善会善堂的建设。

婺源华源人汪彬在姑苏建育婴堂,捐钱作为乳哺费。后来到道光年间,如贡生汪,父亲在吴门建育婴堂,汪后来又输输巨赀作为备用费用。腾坑人王士景在为姑苏的育婴堂捐金三百。西溪人汪涛在台州建育婴堂。江承瑜在扬州倡建育婴堂及医药局。棠樾人鲍致远在扬州复兴育婴堂。太学生胡大曾捐几百金给苏州建造育婴堂。虹人詹文在杭州捐二百给惟善堂。生宋汝蕃,梓里人,襄建惟善堂。生潘大,坑人在浙江为惟善堂董事。後人明侗在州,建同仁堂。口人金高德在杭州经商时,倡建惟善堂。由此影响到徽州本地以后民办善会善堂的发展。此时开始徽州的善会善堂迅速发展。

徽州素有溺婴陋习,所以后来善会善堂创办中,育婴堂的数量和规模都是相当大的。到了清朝育婴堂开始出现,民国十四(1925)年《婺源县志》中记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韩家坞建育婴堂,道光乙酉(1825)至癸巳(1833)年间重新修造,在陶制军的《重造文庙记》中有详细记载。后来毁坏,地址尚存,由紫阳书院照管。到了清光绪年间,婺源县捐赀在刘果敏公祠中重设,后来因为经营不善,又荒废了。看出从光绪年间,育婴堂开始民间出资兴办。如附贡生许贞,清朝授朝议大夫在村中创设育婴堂,捐洋银三千元。庠生戴作霖,创议育婴堂。光绪戊寅(1878),王尚源捐银四十两给育婴堂。监生汪奕,见很多溺死女婴,邀志同道合之人建育婴堂,输租百担来倡议大家。光绪二十一年(1895),例贡生齐振声,不仅捐千金给景镇育婴堂,还捐金给本村育婴。花翎四品衔石瑞熊在河镇倡办新安善泽堂、婺源同善祀会、河口商会、育婴堂等诸多慈善事业。光绪末,甯国人周捐廉创办育婴堂。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投入到育婴堂的建设中。

除了育婴堂之外,还有公济局,同善局,救生局,同仁局不同类型的善会善堂。

道光年间,祁门请设同善局劝捐洋银,为死在路上的暴毙者以买棺木安葬。当时知县林用光、总办山粮台知府李兴锐、祁门县教都有捐助。当大米不便装运时,粮台李兴锐就地变价,拨银七百二十给同善局,作为长远之计。济溪人郑国恂,诰赠中宪大夫,为人善乐好施,向同善局输实租一百拾秤。咸丰辛酉(1861)三月,祁门创办勉局。给贫者送米,给病者送药。还另外立恤孤堂,收无依无靠的孤儿。姓廉的大曾知道这件事情后,下谕褒奖,拨米四百石助。还让祁门县同劝捐来维持勉济局。知府李兴锐和各营官都有助,勉济局才得以维系。

西人河森,组建公局,募捐不辛劳,并任督工程,不薪水。生俞,北石佛人倡屯溪公局。

清中大夫梁,上坦人,屯溪公局,施育。其子富坦,清通奉大夫,又为公局捐地。洪村人洪廷俊,办公善局。

紫阳里监生荣荐,慷慨资助救生局。沱口人郎兆林,建同仁局。

此类等等,不胜枚举。从此看出徽州人对善会善堂的热衷。

【参考文献】

[1]康熙《徽州府志》,丁廷楗纂修,清康熙三十八年刊本.

[2]民国《重修婺源县志》,纂修,民国十四年刻本.

[3]同治《祁门县志》,周溶,王韵珊纂修,清同治十二年刊本.

[4]民国《歙县志》,石国柱纂、楼文钊纂修,民国二十六年铅印本.

[5](日)夫马进.中国善会善堂史研究[M].商务印书馆,2005.

上一篇:社会语言学视角下的法语红酒品评词汇解析 下一篇:浅析现阶段我国高中美术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