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市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时间:2022-09-27 06:28:37

延安市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及对策

摘要 依据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从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品种结构、种薯质量等方面分析入手,对马铃薯种业发展提出了一系列的改良措施,从而为马铃薯种业的更好发展做出贡献。

关键词 马铃薯;种业发展;陕西延安

中图分类号 S5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33-01

1 马铃薯种业发展的现状

延安市地处黄土高原腹地,当地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气候冷凉,雨热同季,昼夜温差大,日照时数长,属薯类作物优生区。马铃薯在延安市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7万hm2左右,年产量达75万t以上,是仅次于玉米的大宗粮菜饲兼用型作物,也是直接关系全市农村经济的重要产业和收入来源,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群众自发种植的积极性很高。在消费习惯上,南部县基本将其作为蔬菜鲜食,北部县种植面积较大的子长、志丹、吴起、安塞等县,有10%左右留作种用,外销和加工不足10%,其余80%都作蔬菜、粮食或饲料使用,加工率和商品率都很低。近年来,全膜双垄沟种植、测土配方施肥等技术措施的推广应用,使商品薯及脱毒薯产量和品质均得到较大改善。

1.1 品种选育方面

生产用种主要以从内蒙、榆林、山东和甘肃等地引进为主,目前尚没有自主选育或审定的品种在生产中应用。主栽品种目前仍以紫花白、东北白、沙杂等老牌品种为主,市场上急需的专用品种尚处于小面积试验示范阶段。脱毒马铃薯品种引进筛选方面,仅子长县脱毒马铃薯繁育中心一家专门单位,吴起、志丹、安塞等县主要依靠农民或专业合作社自发进行小规模试验示范,自主创新能力极低,品种选育短期内无法摆脱外部引进的格局[1-2]。

1.2 良种繁育方面

种薯供应主要依赖于外部调入的办法解决,延安市经过多年努力虽然已经完全掌握了马铃薯脱毒种薯生产技术,但尚未形成大规模供种的繁育体系,生产上没有建立市、县、乡不同层级,从基础种到合格种的明确分工,供种渠道多、乱、杂现象较为普遍,未经过考察或充分试验盲目引进推广等不规范行为依然存在,加剧了品种混杂退化的局面。由于良种繁育多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种植,栽培上的一些新技术如测土配方施肥、种薯处理、病害防治等标准化技术推广进度缓慢。

1.3 品种结构方面

全局上缺乏对不同熟期、不同用途品种的科学安排,存在品种结构不合理的弊端,在市场信息渠道不畅的情况下,往往出现早熟、加工品种供不应求,而部分鲜薯供过于求的现象。由于观念滞后、资金紧张、投入分散、设备陈旧和管理落后等原因,导致规模稍大的加工企业经常濒临瘫痪或经营亏损的边缘,产业发展始终难以形成整体规模[3]。

1.4 种薯质量方面

种薯质量得不到保障也是制约马铃薯生产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外部调种普遍距离远、损耗大、成本高、价格贵,大多数农民只能采取自留薯种,反复使用的原始留种方式,品种老旧、种性退化、病害严重等问题突出,良种覆盖率低,脱毒种薯利用率更低。质量监管仍处于起步阶段,缺少有效的病毒检测手段和健全的质量保证措施,全市除子长县外,其余县均没有单列机构,种薯质量主要由当地种子管理部门负责日常监管工作。

2 马铃薯种业发展对策

马铃薯是高产兼用型作物,加工用途广,产业链条长,增产增收潜力大,对确保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振兴延安市农业农村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扭转全市脱毒薯品种覆盖率及生产效能“双低” 的局面,提出以下建议。

2.1 总体思路上

以发展现代农业、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业增收为目标,以转变马铃薯种业发展方式为主线,以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为动力,加大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强化市场监管,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种业体系,全面加强全市马铃薯良种生产能力建设。

2.2 技术研究上

加强马铃薯晚疫病、品质改良等遗传机理研究,开发种薯病虫害快速检测技术,引进、选育和推广抗病、抗逆、优质鲜薯实用型品种、抗病淀粉加工型品种,加强高效低成本种薯生产技术和质量控制技术研究[4]。由于生产上存在品种与市场销售严重脱节的问题,全市十分短缺发展潜力较大的食品加工和淀粉加工型品种,应尽快将早熟品种、淀粉和全粉加工、油炸加工品种的引进推广作为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及时满足生产发展和市场营销的需要。

2.3 繁育体系上

应健全马铃薯脱毒种繁育和窖藏体系,形成合理的布局马铃薯种薯供应体系,扶持马铃薯龙头企业发展,实施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提升马铃薯供种商品化率和集约化供种水平。

2.4 基地建设上

延安市的马铃薯生产基地的重点,应以气候冷凉、病害发生较轻、产业化水平高的吴起、志丹、安塞、子长、宝塔等区域为宜,通过“公司+中介组织+基地+农户”等形式,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运作机制。建立健全市、县、乡的原原种、原种、合格种3级繁供体系,依靠质量和品牌,建立多渠道销售体系,促进种薯产业的健康发展。

2.5 质量控制上

严格执行《马铃薯脱毒种薯(GB18133-2000)》和《马铃薯产地检验规程(GB7330-2003)》,建立完善生产登记、质量认证、产地标识和销售追踪等制度,加强脱毒种薯标准化生产技术体系和质量检测体系建设,强化种子管理部门对种薯质量检测及市场监管工作力度,防范用种风险,确保生产安全。

2.6 措施保障上

积极协调、多方争取,努力推动地方政府对马铃薯种业发展的大力扶持,建立适应产业发展的政策体系。一是成立马铃薯脱毒种薯繁育中心,指导和组织新品种选育、脱毒种薯繁殖生产及产前、产中、产后的技术服务工作;二是实行项目扶持政策的同时,启动种薯、生产机械、贮窖建设及加工精选等方面资金补助措施;三是扶持和组建产业协会、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开放马铃薯脱毒种运输销售绿色通道等[5-6]。

3 参考文献

[1] 连中学.渭源县马铃薯种业发展优势及发展途径[J].甘肃农业科技,2005(5):5-7.

[2]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5(S1):10-13.

[3] 杨海鹰,云庭,段跃,等.内蒙古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思路与对策[J].内蒙古农业科技,2001(1):3-7.

[4] 张玉霜.黑龙江省马铃薯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7.

[5] 聂文莲.乌兰察布市马铃薯种子产业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2013(1):77.

[6] 张剑民.山西省马铃薯种业发展现状与规划[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3(21):37-39.

上一篇:双季晚稻配方施肥试验研究 下一篇:大豆最佳配方施肥模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