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稻喷施立丰灵的抗倒增产效果研究

时间:2022-10-15 01:55:58

晚稻喷施立丰灵的抗倒增产效果研究

摘要 在晚稻上喷施立丰灵,探讨其对晚稻的抗倒增产效果,结果表明:在拔节前喷施立丰灵,可显著增加每穗粒数,从而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同时,可缩短基2至基4节间长度,增加节间粗度,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倒力。

关键词 5%立丰灵可湿性粉剂;晚稻;抗倒;产量

中图分类号 S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154-01

植物生长调节剂“立丰灵”对于水稻有显著的矮化抗倒效应,但也常伴随抑制穗粒发育的负效应[1-3]。该试验旨在探索新型植物生长调节剂“立丰灵”对水稻是否具有正负效应,并摸索其在生产上具体应用的适宜剂量及时期。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5%立丰灵可湿性粉剂,由北京移栽灵科技开发公司提供,17%多效唑,市场购买。供试水稻品种为晚杂皖两优16。

1.2 试验设计

试验在余干县洪家嘴乡程家村某农户责任田进行,共设6个处理,即5%立丰灵可湿性粉剂180 g/hm2(A)、315 g/hm2(B)、450 g/hm2(C)、600 g/hm2(D),17%多效唑900 g/hm2(E),以清水作对照(CK)。2次重复,小区面积225 m2。所有药剂分2次使用,分别在拔节前和抽穗前10 d使用。

1.3 水稻生育进程及药剂使用方法

2009年6月17日浸种。6月19日播种,7月19日抛秧,8月20日进入拔节分蘖期,9月18日齐穗,10月24日收割。5%立丰灵可湿性粉剂,于水稻拔节前7~10 d的8月15日和抽穗前10 d的9月8日喷施,根据各处理区的用量与用法,对水450 kg/hm2稀释进行叶面喷雾。

1.4 指标测定

在水稻收割期,每个处理区各抽样收割1 m2水稻,每个处理区全部人工实割,同时每处理区调查3 m2穗数,取10丛考种,每处理各取15个茎。测定各节间长度,测定基1~4节长度。

常规考种:水稻黄熟后,每处理随机取5蔸,贴上标签,装袋吊挂在向阳遮雨处自然风干,数天后进行各性状考察。

穗实粒数:取大小一致的15穗并脱粒,70 ℃烘12 h,冷却后自来水浸种,取沉下的充实粒计数,计算平均值。

千粒重:取充实粒1 000粒,70 ℃烘20 h,冷却后称重,所得数值乘以95%(加5%水分)。

生物重:收获时取各处理有代表性的植株10株,连根拨起,洗净根系泥土后,剪除根系,分离稻谷,植株烘干称重

理论产量=穗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1 000

实际产量:分处理收获,脱粒,实称,所得数值乘以85%。

2 结果与分析

2.1 茎秆性状

皖两优16有5个伸长节间(其中最下部一个节间在地下部,最短在测量时没有考虑),各节间的长度随节位由下而上顺次拉长,粗度随节位由下而上顺次减小。各处理节间的长度、植株株高、倒3叶长宽测定结果见表1,可以看出:处理A各节间长度都高于其他用药区的节间长度,最终株高为118.4 cm,比处理B、C、D高。但处理B与处理C各节间长度及株高无明显的差异。倒2叶长宽有明显变化,尤其以处理C和处理D变化幅度最明显。

2.2 经济性状及产量构成

各处理水稻生物产量及稻谷产量构成见表2,据此分析不同的施药量对水稻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对于株高较长的水稻品种在拔节前10 d和抽穗前10 d喷施立丰灵,可缩短水稻节间长,促进幼穗发育,每穗粒数增加,提高产量。

3 原因分析

3.1 产量增加

施用立丰灵与17%多效唑可湿性粉剂、空白对照相比,均一致表现为有效穗增加,且是增产的主要来源。主要原因有2个:一是养分在主茎与分蘖之间分配发生了变化。立丰灵抑制基部节间伸长,减少了当时主茎生长对体内养分的需求,有相对较多的养分供分蘖生长,增加了分蘖成穗的机会;二是主茎叶片生长量有所减少,缓和植株中下部光照矛盾,有利于分蘖成穗。另外,水稻生物重与谷粒重成反比关系,这也正说明了立丰灵剂量可加快水稻由营养器官生长充分向花芽等生殖器官生长转变的进程[4]。

3.2 抗倒性增强

由于没有压力计,无法测定各处理区植株的抗倒力,在试验田坚持统一用种栽培,统一水肥管理,病虫害统防统治。施用45%三元复合肥525 kg/hm2,追肥分2次撒施,第1次撒尿素112.5 kg/hm2作分蘖肥,第2次撒尿素75.0 kg/hm2作穗肥;病虫防治方面根据田间病虫调查,在关键防治适期预防4次。由于整个试验田都没有发生倒伏。

4 结论与讨论

在水稻拔节前10 d喷施立丰灵,每穗粒数可显著增加,从而显著提高稻谷产量,增幅为11%左右;立丰灵的增产机理可能是喷施立丰灵后,在增强抗倒性同时,也促进了生殖生长,每穗粒数明显增多,结实率也有所提高。喷施立丰灵可缩短基2~4节间的长度,增加节间粗度,从而提高植株的抗倒力。其原因可能是立丰灵促进机械组织发育,增加了秆壁厚度和坚实度。从2013年晚稻的试验实践来看,对于株高100 cm以上的水稻品种,用5%立丰灵可湿性粉剂450 g/hm2对水150~225 kg/hm2,均匀喷雾,效果最理想,对于产量,也是最适宜的剂量。但由于2013年余干县水稻普遍发生了不同程度的矮缩病,根据田间调查与日常观察,施用5%立丰灵可湿性粉剂600 g/hm2的处理发生最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试验的精确性。而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省工,用户不会对足水量,确保精确喷洒难度较大,一次喷洒也不可能正好全部均匀,重复喷洒区表现植株生长受抑过度,严重影响营养物质的输送。

总之,立丰灵应用于茎秆柔软的易倒伏品种,对调整株型、减少倒伏、提高产量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值得推广,但最佳用药时期和剂量有待进一步探索[5-6]。

5 参考文献

[1] 邱学军.水稻应用立丰灵防倒伏技术试验初探[J].河北农业科学,2009,13(2):41-42.

[2] 郭聪华,李小萍,苏连庆,等.立丰灵对水稻抗倒性和产量的调控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2006,24(2):8-9.

[3] 林志强,苏连庆,陈进明,等.水稻喷施立丰灵的抗倒增产效应[J].福建稻麦科技,2003(2):33-35.

[4] 王修慧,熊春梅,袁明凌,等.新型水稻抗倒剂立丰灵对直播水稻的抗倒增产效果[J].江西农业学报,2010(5):76-77.

[5] 郭聪华,李小萍,苏连庆,等.立丰灵对水稻抗倒性和产量的调控效果[J].福建稻麦科技,2006(2):8-9.

[6] 张军.一种水稻抗倒伏制剂:湖北,CN1416705[P].2003-05-14.

上一篇:浙南地区大棚火龙果高品质栽培技术 下一篇:新课改理念下高中历史五步合作学习法的课堂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