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兴紫砂壶工艺审美

时间:2022-09-27 04:47:17

宜兴紫砂壶工艺审美

摘 要:宜兴紫砂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朴素,紫砂壶的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

关键词:紫砂;艺术;工艺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4)15-0044-01

人类自古以来就一直追求并演变着文明,从新石器时代起,标志着人类文明巨大进步的即是――陶土器具的发明,而宜兴的古代制陶尤为发达。从最初粗糙的土陶茶具,到今天蕴含民族精髓的紫砂艺术器具,它的发生和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无到有,从共用到专一,从粗糙到精致的历程。

随着“茶之为饮”,茶器也就应运而生,历经几千年的变迁,并随着饮茶的发展而不断发生变化,制作造型与美感也是日臻完美、丰富。有道是“人间珠玉安足取,岂如阳羡溪头一丸土”。宜兴紫砂壶艺术源于宋代,至明代中叶以后,逐渐形成了集造型、诗词、书法、绘画、篆刻、雕塑于一体的紫砂艺术。北宋梅尧臣《依韵和杜相公谢蔡君谟寄茶》诗中道:“小石冷泉留早味,紫泥新品泛春华。”欧阳修也有“喜共紫瓯吟且酌,羡君潇洒有余情”的诗句,印证着砂壶是集陶瓷工艺和器皿造型、雕塑、绘画、书法、文学、金石艺术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是一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艺术创作形式。鉴别和欣赏这一世界陶瓷门类中独树一帜的紫陶艺术,即对于紫砂陶艺术持怎样的审美观点,是所有业内制作者创造构思的依赖。一把好壶陈列在家中,能给人来带来一种艺术享受,宜兴紫砂,作为民族艺术玫宝,同奇石、兰花一道称为文人三雅。明朝正德年间紫砂鼻祖供春采土制壶,首开紫砂壶之先河。六百多年来,经过历代紫砂人锦心巧手,创造了独有的紫砂工艺技法,以宜兴独特的紫砂矿土制成各式各样、千姿百态的茶具、文房雅玩、花瓶、花盆、雕塑等,由于紫砂材质的天生丽质及造型的古朴典雅,尤其是紫砂壶作为一种独特的实用艺术品而大放异彩。紫砂壶作为艺术品所具有的把玩、欣赏、收藏价值自古以来深受人们的喜爱。今逢盛世,新一轮的紫砂文化热正在全国悄然兴起,爱壶、藏壶人们的队伍正在不断扩大。那么,宜兴紫砂壶为什么能独步天下尽显风流呢?是因为紫砂温润素雅独具特色的“五种”美,同时承载着一种文化而登上了艺术的殿堂。功能之美其一、用紫砂泡茶,可以尽得色、香、味之蕴,而无熟汤之气。暑天泡茶不易变味,汤色清润,绵软揉滑。其二、壶泡之茶,如隔数日,只要除去茶渣,注满开水,倒出后即把热壶浸没冷水之中,吐故纳新,元气即复。其三、紫砂壶为砂质壶,泡茶后壶身传热缓慢,保温性好,摸时不感炙手。其四、紫砂壶壁由于材质的原因,内含双重气孔结构,壶内易于留香。

宜兴紫砂具有它的独特性,如泥原料的蕴藏占尽地利;成型技法以泥片镶接及拍打身筒为主要的成型方法,区别于其它陶瓷行业的各种成型法则。并联系到装饰上的文化层次等等,这些都应该是宜兴紫砂工艺所已具备的审美因素。面对一件具体的作品如何来加以鉴赏呢?譬如茶壶这个砂艺最著名的品种形式,从传统的造型来分析,在每件器形的结构中,根据造型艺术的理论和法则多是由点、线、面组成的主体与附件如壶的嘴、、口、底、足、盖的子等等的配置关系,各个方面的比例适当与否,外轮廓线的结构上的缓冲过渡,明暗面的技法(即制做手法)处理,空间与实体所形成的虚实对比等等。这些都可以作为无穷的推敲,使对象(器皿或壶)蕴含着丰富的美感。

评价一件紫砂壶的内涵,必须具备三个主要因素:美好的结构,精湛的制作技巧和优良的使用的功能。所谓形象结构,是指壶的嘴、扳、盖、纽、脚,应与壶身整体比例协调。精湛的技艺,是评审壶艺优劣的准则。优良的实用功能,是指容积和重量的恰当,壶扳的便于执握,壶的周圆和缝,壶嘴的出水流畅。同时要考虑质地和图案的脱俗和谐。如果抽象地讲紫砂壶艺的审美,可以总结为形、神、气、态这四个要素。宜兴紫砂艺术的最大特点是朴素,紫砂壶的古朴纯厚,不媚不俗,与文人气质十分相近。文人玩壶,视为“雅趣”,参与其事,成为“风雅之举”。他们对紫砂壶的评价是:“温润如君子,豪迈如丈夫,风流如词客,丽娴如佳人,葆光如隐士,潇洒如少年,短小如侏儒,木讷如仁人,飘逸如仙子,廉洁如高士,脱俗如衲子。”

现代紫砂学界有一些学者提出一个新颖的观点,即把紫砂茗壶重新划分归属:第一类是具有传统的文人审美风格的作品,讲究内在文化底蕴,追求“文心”,提倡素面素心的清雅风貌,在壶体镌刻提铭,切壶、切茶、切景诗出为“三绝”,称之为“文人壶”。第二类是有富丽鲜亮、明艳精巧的市民趣味作品,在砂壶上用红、黄、蓝、黑等泥料绘制山水人物,草木虫鱼做纹饰,或镶铜包银,此类称“民间壶”。第三类作品是将砂壶进行抛光处理,镶以金口金边,造型风格迎取西亚及欧洲人的审美趣味,有明显的外销风格,称“外销壶”。第四类是不惜工本精雕细琢,讲究豪华典雅的宫廷御用紫砂茗壶称“宫廷壶”。而此类器物则代表了旧时紫砂制陶的最高成就。

参考文献:

[1]韩其楼.紫砂壶全书[M].华龄出版社,1980.

[2]曲延波.中国明清紫砂壶艺鉴赏[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2]于川.紫砂壶把玩与鉴赏[M].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07.

上一篇:原始思维即艺术思维 下一篇:主体与他者的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