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如何训练中年级学生的自读能力

时间:2022-09-27 02:28:08

小议如何训练中年级学生的自读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第二学段(3~4年级)提出的第10条阅读目标是: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我认为,要达到这一目标,学生必须有较强的自读能力。但我对学生进行调查、测试时发现,很多学生对文字性书刊的阅读不感兴趣,偶尔看些也是囫囵吞枣、走马观花,记忆力强的学生还能说出文章的大概内容,记忆力较差的学生则一无所获。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应该在三年级伊始就着力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自读能力训练,否则新课标提出的目标要求就会落空。为了探索训练模式,我进行了教学尝试,做法如下:

一、布置课外自读任务

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进度,我每周布置学生阅读1~2篇与课文体裁相同、难度相当的课外文章。文章可以是教师推荐,也可以让学生从阅览室、图书馆等处寻找,阅读内容可以不同。

二、统一动笔圈点方法

俗话说得好:“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读书时动动笔是个非常好的习惯,这样不仅能帮助学生对书中的重要部分、疑难问题进行反刍,分析、归纳、内化成为自己的东西,而且能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积累较多的知识,养成勤于动笔、善于思考的习惯。

学生动笔涉及的方面有:一是在书上圈圈点点,做上记号,加些简单的批注;二是摘录文章中的好词佳句;三是写出读后的心得体会(可以写一两句话,也可以写成一篇完整的读后感,根据学生自身情况而定)。

在书上做记号时,我要求学生使用统一的符号:生字用“”,重点词语用“――”,重要句子用“( )”,划分段落用“∥”,划分层次用“M”,疑难问题用“n?”。

三、规定自读大致程序

第一步,思考文题,理解题意,看题质疑。

第二步,通读全文,边读边用“”给生字标上记号,并想象文章主要写了什么。

第三步,掌握生字的读音及字形。

第四步,读课文。(1)概括文章大意,写在笔记本上;(2)分层划段,理清文章的写作顺序,即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

第五步,逐段细读。(1)给重点词语、重要句子以及疑难问题注上记号;(2)概括每段段意,写在笔记本上。

第六步,联系上下文或查阅字、词典等资料,解答疑难问题,自己解答不了的可和同学商讨或请教老师。

第七步,摘录优美词句并熟记。

第八步,写心得体会,即学到了什么。

四、定期交流自读情况

每周一我会组织学生交流上周的自读情况。交流的主要内容有:(1)介绍所读文章的主要内容;(2)展示所注的标记和摘录的笔记;(3)通报学习所得(可以是文章的写作顺序,可以是重点词句的理解,可以是标点符号的运用,可以是优美词句的欣赏,还可以是受到的思想教育或启发,等等);(4)提出自己的疑问,征求同学的意见。交流的基本形式有:(1)个人汇报;(2)小组讨论;(3)各小组推荐代表到讲台上进行全班交流;(4)教师解疑并做小结。

五、评选课外自读标兵

为充分调动他们自读的积极性,我还利用学生争强好胜的心理特点,每周评选个人5名、小组1个为课外自读标兵,并在专栏中贴上小红花,每月一小结,期末进行总结,评出个人标兵10名,小组标兵3个。

经过一个学期的教学尝试,效果良好,学生不仅阅读能力有所增强,相应的口语交际、习作能力也比平行班强。同时,我还发现,学生平时对搜集资料很感兴趣,如教学《赵州桥》一课时,我还未布置他们预习,他们就从各种渠道搜集了许多有关介绍不同种类桥梁的资料。这些都表明我所运用的自读训练是行之有效的,它将为第二学段的学生按质按量完成新课标提出的阅读任务以及后续的快速阅读、大量阅读打下扎实的基础。

上一篇:尊重 引导 支持 下一篇:《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环境与社会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