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才能做到“重心下移”

时间:2022-09-27 01:52:44

一节观摩课上,我们看到师生配合十分默契,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学生们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教师也在学生的讨论中穿梭。然而和热闹的讨论场景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班交流之时只寥寥几个学生举手,更多的学生则成为听众。好在有同学回答得不错,老师似乎松了口气,继续下一环节。

其实这种现象在日常的课堂中也屡见不鲜。学生的小组讨论,似乎在为讨论而讨论,而学生在讨论中暴露出的问题,教师并没有给与及时的关注和回应。显然教师是在按照预设的备课进行教学。这样的课堂依然是教师一人的舞台,师生之间并没有做到真正的交流互动,而教师的“教”也可能并非是学生的“需要”。可想而知,教学效果又怎会尽人意!

要达到教学过程的真正开放,师生之间的真正交流互动,作为师者的我认为教师必须要真正做到“重心下移”,即将教学的“重心”下移到学生身上,关注每个学生,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课堂中都能动起来。以往,教学的“重心”放在既定备课上,因此课堂上,教师常常会忽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而是跟随既定备课流程,习惯性地按经验教学。这种貌合神离的教学,导致学生的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教和学自然十分低效。所以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降下来,即教师在课堂上做到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善于捕捉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培养学生积极主动思考问题、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把课堂交给学生,让课堂真正焕发生命活力。

怎样才能做到 “重心下移”,实现师生之间真正的交流互动?

一、问题设计的“重心”要下移。也就是说设置问题要更贴近学生的学习

实际和学习能力。问题设置的难度偏大,教学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会无从下手,课堂极易变成少数学生的一言堂,这样的教学很难对大部分学生有意义;问题设置的过于简单,缺乏思维含量,这样的问题放下去,虽然会一片繁荣,但也会造成教学的浪费;因此问题设计不合理,不仅难提高课堂效率,而且也很难发现学生的学习障碍所在。

那么问题设置的“重心”如何下移更有效?首先要尽可能充分了解学生的实况,在此基础上依据课标标准来确定。其次教师要有意识地改变自己固有的思维习惯,将重心真正下移到学生身上,设计恰如其分地问题。

只有贴近学生实际的问题,才能在课堂上真正被放下去,每个学生才能独立地面对问题,并参与到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如此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才能充分暴露,这样教师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将教学的重心落向全体学生。

二、要充分相信学生

当我们放下一个问题时,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如此,学生的思维才能真正放开,进而独立解决问题。然而,要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课堂上,教师往往没有十足的耐心等待学生解决问题,常常是以学生生成答案慢等缘由急于呈现结果。结果是在学生缺少充分思考的情况下,教师就请学生回答,其回答自然是杂乱的,也很难提高正确率。而此时教师又会习惯性地给予提示、引导,学生拼凑答案的现象自然屡见不鲜了。所以放下的问题经过这样的处理,只能是匆匆收场。究其原因就是将学生置于旁观者的位置,对大部分学生而言,师生之间没有真正的交流互动,学生的思维水平又怎能得到提升?“心在哪里,智慧就在哪里”,如果教师个人内在的认识框架不打破,对学生的能力缺少足够的信任,课堂教学就难以真正做到“重心下移”。

三、“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师在放下问题时,不仅要充分相信学生,还要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同时深入到每一个小组的讨论中,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真正地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为此才能发现学生在学习中真实的障碍,才能有的放矢的加以解决,而非仅凭经验、想当然进行教学。比如:学生在计算胸围差时,我发现虽然每个小组最终得出的数据都是正确的,但有几个小组的计算方法有问题。于是我请这几个小组交流用哪种方法计算胸围差较为科学。讨论的最终使学生体会到了计算的过程和结果同样重要。假如教师不是真正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那么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暴露出的困难与障碍就会被忽略,教学效果自然会打折扣。俯下身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方能实现课堂的高效。

教学重心下移的理念是关注每一个“具体的个人”,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解决问题的潜力,让他们在课堂上真正焕发“活”力。当你在教学中做到了“重心下移”,那么你的“教”就会有明确的方向,学生的“学”就会更加透彻,教和学就会迸发更多绚烂的火花。

上一篇:带来更佳移动互联应用体验 下一篇:优秀教师三步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