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爱》命运结局试析

时间:2022-09-27 01:03:19

1847年夏洛蒂・勃朗特的小说《简・爱》正式出版了。她也许不曾想到这会在当时引起社会的轰动,更不曾想到会给世界文学领地留下一百多年永恒的讨论话题。大量的评注让读者进一步了解了简・爱的性格特征。在这当中尤以简・爱的命运结局为主,形成了几种不同的看法。回到罗彻斯特身边之前的简已然是一个清晰的形象,因而有必要从她命运的结局来进一步探讨和丰富这个文学形象,而这种讨论事实上也正在继续。

关于这部小说的结局,评论界现存在三种不同的理解。

第一种对小说的结局持接受和赞同的观点。认为这是“上帝的裁决”,小说的完美结局“不是迎回大众的口味,而是表现了作者对理想生活和爱的渴望”。当简再次回到又瞎又瘸的罗彻斯特身边时,罗彻斯特问她是否愿意牺牲自己。简回答说:“牺牲?我牺牲了什么?是食物满足于饥荒?还是现实满足于希望?我用臂膀去拥抱我所珍视的,用我的嘴唇去亲吻我所热爱的,这是牺牲吗?如果这也算牺牲的话,那我甘愿去做!”由此看出,简代表了挑战传统观念上女不如男的形象,而且也表明了女性为爱所奉献的高贵精神品质。我们已没有必要担心简的命运,小说的结尾已清楚地向我们指明了她将获得精神和物质的愉悦。

与此相反,第二种观点认为一个悲剧式的结尾,如果有可能的话,会比一个牵强的喜剧式的结尾好得多。简离开桑斯菲尔德庄园仅仅是因为没有得到合法的婚姻。她无法忘记罗彻斯特,幸运的是她后来还得到了一大笔钱。她的回归在罗彻斯特的眼里有种施舍的味道,她也甘愿成为生活在上层社会的罗彻斯特夫人。毫无疑问,这时的简已经与原来的简发生了矛盾,换言之,简的性格在发展过程中产生了扭曲:那个勇敢寻求平等和自由的简到哪里去呢?她似乎给了读者这样一个印象:好像她道德和情感的所有寄托就是与罗彻斯特结合,她经历苦难和抗争的目的就是为了一纸婚约。她的温顺、忠贞甚至对罗彻斯特的崇敬只是表明她那真爱的自由不过就是选择谁来控制她而已。进一步来说在注重婚姻“门当户对”的那个特定时代,他们的结合也只能是理想化的。因此,如果作者能够从第28章开始换一种方式构思,哪怕是一点点悲剧的色彩也是可以理解和接受的。

另外一种观点则强调了简爱的精神历程,其命运的结局已无所谓重要。我们所同情的是她的孤独和悲惨,我们所感受的是她对爱情的渴望,对平等、尊严的追求,我们所敬佩的是她超越情感,坚持独立和自尊的理智。至于她最后的命运结局,这早已超越了作者对简・爱人物形象刻画的范围,而且我们只能也不必去苛求简・爱――她毕竟只是那个特殊时代的一位普通妇女。

哪一种观点更可信?显然主观的评判是不可行的。事实上,简・爱的命运结局是复杂的。多种因素的影响和糅合使其完美中有些遗憾,崇高里有些平凡,伤心和欢愉混杂其中。

首先,在简重回罗彻斯特身边之前,两人的地位已发生变化,财富的平衡,加上疯女人的死促成了两人再次结合的结局。但细细一想,这种结局似乎是在表明:寻求没有财富、没有精神和情感的幸福是不可能的。好象我们不认同这一点,就无法评价简数十年的奋斗历程。我们可能会问:如果没有了这笔遗产和疯女人的死,简的出路又在哪里?

另一方面,简的回归在很大程度上是依靠上帝的指引。在第35章里当简就要屈从于现实时,一个带有罗彻斯特声音的超自然力量出现了,简又立刻获得了精神和意志的支柱力量,这已经表明简仍然缺乏自我抗争的勇气,无法脱去传统女性的弱点。当简看到自己日夜思念、魂牵梦绕的罗彻斯特已失明、断臂成为残废时,那涌上心头的悲哀中竟充满了“抑制不住的狂喜”。自卑的感觉已然消失,但这并不是自我战胜的结果,而是通过双方位置的变化或者干脆说是对方的退化来实现的。

我们一直以为简的出走是心地高洁的举动,赞美她为维护女性人格独立而守身如玉的意志,但不免也产生了某种疑问:人世间男男女女,世世代代,多少有婚书的无爱情,无婚书的有爱不断。婚书与真情到底哪个更神圣,哪个更道德?这个问题也许是永生永世无法解答的斯芬克斯之谜,但对以传统女性的叛逆者身份自居的简・爱来说应该是一道不费力的问题。但结果令我们失望,马克思曾说过:“妇女解放的前提是她们要参与到社会工作中来。”任何著名的文学形象不仅应生活在文学作品中,而且还应存活在现实生活中。

舍去《简・爱》的蛇足不论,夏洛蒂塑造的新型妇女形象,提出的妇女婚姻和家庭问题,已经是英国文学史上的一个伟大开端。《简・爱》为妇女解放提供了一个鲜明的例子,从这种意义上而言,《简・爱》是永恒的。

上一篇:论语文阅读课思维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修养,在国学诵读中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