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看ISFVF 影像路上我们仍需前行

时间:2022-09-27 12:43:03

再看ISFVF 影像路上我们仍需前行

时间过得很快,一年度的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又如火如荼地上演了,这个被同学们亲切的称为“ISFVF”的学生影像盛会已经走过了四年的时间,去年11月的情景还历历在目,今年新一轮的角逐又开始了,在开幕式会场碰到了陈帆老师,随后和他的一些交谈让我感受颇多。

《DV@时代》 陈帆老师,很高兴在这次影展见到您,请您先谈谈关于这次第五届北京电影学院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您有怎么样的感受吧?

陈帆 首先我要肯定的说,北京电影学院这次国际学生影视作品展是非常有意义的一次活动,它是面对的从事影视专业的大学生,而且是国际性的。这个项目的创始人之一就是尊敬的谢飞老师。据我观影的感受,他们这种项目的推进,到今年的第五届是非常可贵和值得称赞的,可贵和称赞的是他们为喜爱影像的青年学子们提供了一个难得的交流平台。我们看到作品展在逐年提高数量的同时也在逐年提高质量。看完片子以后我有这样一个感想,像这样一个国际学生作品展映对我们国内的影视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理论的教学需要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果有一个匹配的,有机的教学的话,年轻学生接受知识营养就会生动活泼,同时我也认为其中存在些问题,但是我觉得这是国家体制中的一些问题,国内影视界本身产业化的进程才刚刚开始,至于它的影视变革民主化的进程还需要一段相当长的时间。这次影展能够让我们看到本身存在的问题,我觉得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就是我们的影视界,特别是影视教育界的法制观念需要重视,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只有法制环境完善了,有了比较明确的游戏规则了,我们在施教于人的过程中,才会有地方实施。通过我们入选的中国学生的作品来看,总的感觉还是有很大的进步,但是感觉我们整个综合层面的问题还有些欠缺,包括选材的问题和怎样讲好故事的问题。另外的是前期和后期的制作质量的问题,这几个问题都是存在的,这样综合的感觉就不如国外的作品那样整体,他们具有电影创作比较成熟的规律,这也从侧面暴露出我们教育中的弊端,这需要我们自上而下的行动起来。我个人觉得这个没有必要在学术上喋喋不休的辩论,根本就没有意思,只能说明我们在创作质量上有问题,这种现象在影视院校同样存在。关于这种评片子的方法也有待商榷,现在由来看片子的人评片子这有很大的局限性,这种评法不是很科学,这样评选方法有些随意,所以在评片子上希望下届有待改进。

《DV@时代》 那您是怎样评价一部片子的好坏呢?陈帆我看了一下中外学生的作品,有一个很敏感很核心的话题,就是题材的问题,更直白的说就是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的问题,影视作品的讲故事和文学的讲故事是两回事,它是影像的东西,通过影像讲出来的故事,它是一种受时间限制的,不管是哪种类型的片子题材都很重要,特别是剧情片,它的故事结构、立意,还是应该现实的,是人们所关切的问题,人们所评判的问题,这些问题在前期的准备过程中越充分越好。谢飞老师讲了一句话我觉得非常重要,他认为剧作是在案头的导演,导演是在现场的剧作,非常的简练、深刻。 个片子的成败取决于一个团队的敬业精神这是其一,剧作要准备的很充分、很感人,这样才能打动别人。

《DV@时代》 现在也有一些评论说我们国内现在的这些电影节,中国学生在技术上已经不会比外国学生的差很多,但是在内容上却通常没有国外学生作品讲的深刻,中国是一个有十三亿人口的大国,每天发生很多的事情,我们身边感动的事情也很多,但为什么我们中国学生抓不到这些故事点呢?

陈帆 认真思考下和我们人文环境、社会政治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当代我们的年轻人,特别是八零后年轻人,他们生长在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迅猛增长的年代,人文社会极度开放的年代,在这样的年代当中,因为中国是从一个封闭的社会政治结构,演变成个开放型的结构,这就会有许多的困惑。当下十几年变革时期忽视了正常的高等国民教育,有高等国民教育但主导观有很强的功利性,开办很多的民办高校是好事情,但师资不足是事实。恰恰走的这么快,传统的人文观和价值观都起了很大的变化,还没有走到成熟的阶段肯定是混乱的。目前,很多年轻人该学的东西没学到,特别是良好的家庭教育也丧失了,家长也是社会中的一员,他们也面临了社会变革的巨大挑战,他们的思想直接影响到年轻一代。为什么我们国内的学生作品质量不够好,原因是多方面的因素造成的,影视教育也一样,我们授课的老师也存在一些避重就轻的授课方法,在这种社会变革,体制不完善的现状中,没了良好的教育,结果肯定就显现了和国外学生的差距。

《DV@时代》 和国外学生相比我们知道了劣势,那么我们有哪些优势呢?陈帆说到的优势,我们国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的人文文化传统是很深厚的,问题在于我们年轻的学子怎样尽快把这一课尽快的补上,关键在于教育职能部门,管理部门对于师资配备的指引作用上,好的老师有好的环境发挥,学生就能真正受益。

《DV@时代》 过去也看过您关于“DV白皮书”等些文章,当下数字时代让大众都开始有机会拿起DV这种数字摄像机拍摄自己的片子,那么您认为这种方式和过去传统用胶片拍摄的影像时代有什么不同?

陈帆 我觉得你这个问题提得很有意思,我个人首先认为中国现在的影像推进是带有个革命性的,因为过去我们对DV的认识都是在“玩”的范畴,现在许多人都开始把它作为创作的工具,不仅是玩了,这个很值得面对,对于DV和胶片有什么不同,不能简单的来概述,中心问题是DV带给我们了什么? DV是我们在创作联想中很重要的工具,胶片通常要受到经费,人员等很多限制,而DV的灵活性就相对很大,可贵的是现在许多年轻人都在拍,包括影视院校的学生都尝试,不断尝试的结果慢慢就会掀起场影像的革命,DV提供了这种方便。

《DV@时代》 数字影像在世界各个行业中已经被广泛应用,高清影像也使得数字电影有了广阔天地,这次影展也有些作品用的是数字高清设备拍摄的,甚至有的做了磁转胶的拷贝,您对这种现象有什么看法?

陈帆对于胶片和数字影像的高下这个现在还一下难以界定,毋庸置疑数字化发展的速度是惊人的,但是在把握上是有距离的,我觉得这种发展还是顺其自然的好,至于是什么、不是什么,现在谁也说不好,什么时候最合适,胶片到什么时候甚至成为“废纸”,现在都很难说。目前从许多行家来讲,在胶片的把握上来讲,它的画面细腻程度、影调层次都是公认的,对于高清,让人感觉还是有些干净的过分了,它是有高保真的效果,但影像最终还是要体现人性的东西。其实我认为对于影像创作,永远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DV@时代》 通过这次影展您觉得希望给广大从事影像创作的朋友和爱好者传达个怎么样的讯息呢?

陈帆 我想用于丹老师的一句话:“希望大家去热爱视觉,去拥抱视觉吧。

上一篇:微视频,网络影像新生物 下一篇:学生影展交流即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