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躁动》中的行动

时间:2022-09-06 12:04:03

“世界上绝无仅有的场面,世界上很难见到的海上大战”,这是《躁动》纪录片片头的两行字幕。2006年7月,我们在辽宁盘锦拍片的时候,的确遇到了这样壮观的场面:上万条船,在20分钟之内疯狂地冲出码头。可以说这是世界的一大奇观,为此我们连续追踪拍摄了3年。

使用了5台摄像机

实际上,我们了解《躁动》这个题材,并开始拍摄的准确时间是2004年,当时由于没有经验,第一次拍摄只带了一台机器,结果可想而之,只拍摄到了岸上渔民的生活;第二次拍摄带了3台摄像机,原准备“开捕”的时候,摄象机放在船上一台,岸边一台,码头上一台,结果听到开捕令的时候,摄像没有赶上上船,拍摄失败……这次我们吸取了前2次的教训,在开机前不但提前安排一个摄像吃住在船上。而且准备好了5台摄像机,其中DV机4台(HDV一台),数字BTC一台。为了使船上的拍摄更稳定,我们还专门从北京带了一套“小斯稳定器”。

按照“真人秀”的方式拍摄

按照“真人秀”的方式,设置10个机位,进行“全知性”的拍摄,是我们这次拍摄成功的主要手段。由于总结了前两年拍摄的教训,这次我们提前在5公里长的停船线上,选择了10个机位,又规定每台机器负责2个机位。其中码头,船上,医院楼顶(为了高机位拍摄),网具堆积场和渔政指挥部为重点,岸边食杂店,海蛰处理场,船队中部,船队尾部和海上巡逻艇为辅助拍摄点。这样形成了以船队为“真人秀”的纪录现场。果然,在省政府下达开捕令的时候,5个机位同时开机,全方位地记录了船队冲出码头的过程,然后又及时更换机位,拍摄到了24小时渔民打捞海蛰的全过程。

渔民躁动,我们也躁动

为了保护海蛰资源,辽宁省政府规定:2000年以后的 每年7月15号――7月30日为海蛰捕捞期,但是哪天捕捞还要看当时的潮汐和天气情况。7月15日,进入捕捞期后,我们也赶到了二界沟镇。当地没有旅馆,只能住在一个条件较好的老百姓家里,我们在一间不到10平方米的房间里放了4张床。每天吃的是盒饭,陪伴我们的是成群结队的蚊子。前3天等的还可以,到了第4天就有些“耐不住 了。因为我们每天要随着潮水的起落到海边等候2次。基本上是白天中午12点半次,晚上下半夜1点一次。根据潮汐的规律,每天延后30分钟。这样我们摄制组,每天都要_、半夜起床,一直等到凌晨5点半左右,潮水退的时候.我们才能回来睡觉。睡到中午的时候,潮水又来了,于是我们又要在中午12点左右赶到码头。白天潮水退的时间足下午5点左右,我们也只有在这个时候抓紧睡觉休息,因为过不了几个小时,晚上的大潮又要来了。有人要问为什么要随看潮水的起落休息睡觉呢?因为每次潮起的时间,都有可能是下达开捕令的时间!于是我们也开始“躁动”起来,吃饭和休息的时候都挎着摄像机,睡觉从来没有脱过衣服,每人分发的2块厚电池,5盘录像带也从来没有离开过摄制组人员的身上。如果说前3天是二级战备的话,那么越往后越进入一级战备……

判断正确 取得成功

23号,是等待的第9天。早上起来觉得天气非常的好,而且没有风。尽管是9点多钟,潮水还没有涨上来,但从岸边观海渔民的脸上能感觉到今天中午是个关键时刻。根据前天2点涨潮的规律,今天如果下开捕令就应该在2点以后,因为往年下令的时间,都要提前半个小时以上,以给渔民们准备上网的时间。到了中午1点多的时候,我们发现岸边观潮的渔民已经达到了上万人……为了把握起见,我们给省气象局打了一个电话,得知明天和后天海上有4―5级的风浪。这说明,今天开捕的可能性更大了。于是我们匆匆忙忙吃了饭,就准备按照原计划“备就各位”。就在我们开车刚把第一个机位的摄像放到位置的时候,警报和“大喇叭”同时响了起来,我们另外4个摄像,几乎与渔民同时奔向码头……我当时的机位是当地医院的个3层楼上(最高的建筑)。我看到方圆几公里的海边,到处是蚂蚁似的“小人”在涌动,马达声盖住了所有的声音,2分37秒,我收到前方报告,第一条船已经冲出码头,5分钟的时候,船上柴油发动机发动形成的烟雾,已经罩住了整个码头。当地的一位镇干部告诉我,这时已经至少有几万人在船上。

半个小时后我们4个机位(有一个机位在船上)完成了所有的出港拍摄,迅速转换了机位。从23日下午2点――24日上午10点,我们连续拍摄了20个小时,直到最后一条船回到码头。

如果有人问我这次拍摄有没有什么遗憾的话,我的回答是肯定的:非常遗憾的是没有使用航拍。原因是,没有钱,租不起飞机。

上一篇:Sony XDCAM HD承担“中阿友好万里行”全程高清... 下一篇:“好人”为谁“殉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