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

时间:2022-09-27 12:37:10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指标解读

自2006年起,我国选择计算机等4类专业,开展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从基本文件的起草着手,经过2年多的努力,基本形成我国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目前,已经制定了《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办法》、《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等基本文件,并在试点过程中进行了修改和完善。专业认证,作为高等教育质量工程中的一项工作,已经开始显现其在更新教育观念、促进科学办学、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上的作用。本文根据作者参加这项工作的经验和对这项工作的认识,分析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

1指标体系构成

《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提供了我国“工程教育本科培养层次的基本质量要求”,它包括专业目标、质量评价、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学生发展、管理制度等7项指标。这7项指标共包括18个方面的内涵,分别涵盖如下内容:

专业目标强调专业设置的合理性,培养目标和要求的合理性,强调它与社会需求和自身状况的符合度,以给目标的有效达成提供基础;

质量评价分别以内部评价、社会评价两个方面分别从学校和用人单位的视角来评价专业的教学过程和教育教学的最终结果――毕业生,以促进教育教学工作的持续不断地改进;

课程体系关注到课程设置的科学合理性,实践环节是否完善,是否满足要求。特别是密切关注作为“实践教学”重要部分的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为了突出起见,这个环节被单列为一个“内涵”;

师资队伍除了包括最基本的师资数量与结构外,还关注到了教师发展,通过关注这一点,来保证维持一个通过认证的专业的教学正常运行的最关键条件――师资的满足和不断改进愿望的实现;

支持条件包括了除师资条件外的其余办学条件: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产学研结合。其中的“产学研结合”用来进一步促进教育教学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进一步体现“工程教育”的特点和要求;

学生发展包括招生、就业、学生指导。招生体现了学生的基础和社会声誉,就业体现了教育的结果和社会认可度,学生指导则要求学校为学生的发展提供更贴切的指导,以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擅长和他们的创造性;

管理制度包括教学管理、质量控制两个方面的内涵,分别从管理制度的完善与执行、质量控制标准的设置与执行两个方面体现对合格毕业生的保证。

这7项指标分“通用标准”和“专业补充标准”。“通用标准”给出各个工程教育本科专业的基本要求,专业标准则从专业目标、课程体系、师资队伍、支持条件4个方面给出不同专业的特殊要求。通常以专业目标、课程体系两方面的补充为主。就计算机类专业来说,其补充标准参照教育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暨专业规范(试行)》(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9月(12月重印))和《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公共核心知识体系与课程》(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10月)。从发展来看,计划在2008年10月份的《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将成为计算机类专业实践教学考察标准的重要参考。

依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工作有关文件的规定,认证分委员会(试点工作组)将就这18个方面按照如下标准给予是否合格的判定,并根据对上述18个方面的考察,给出认证结论。

(1)“合格”(P):表示完全符合标准要求;

(2)“合格”(P/C):表示达到标准的要求,但有不确定性,某些因素近期可能会发生变化,会影响标准的符合性,这些因素一旦发生变化,应及时书面报告秘书处,需要后续的关注和跟踪检查;

(3)“合格”(P/W):表示基本达到标准的要求,但存在不足或问题,不足以持续保持到下一轮考查;

(4)“不合格”(F):表示本指标未达到标准的要求。

18个方面全部合格,且没有P/W项,则给出通过认证,有效期6年(EC(6))的结论;18个方面全部合格,但有P/W项,则给出通过认证,有效期3年(EC(3))的结论;如果18个方面存在“不合格”项(F),则给出不通过认证的结论。

2与评估指标体系的对应

在试行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之前,教育部对我国的高等学校进行了一轮的教学评估,大大地推进了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特别是在高等教育的规模发展的基础上,对各个学校梳理本科教育教学工作,加大投入,改善教学条件发挥了重大作用。根据《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专家委员会章程》,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目标是:“构建我国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我国工程教育改革,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建立与注册工程师制度相衔接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体系,构建工程教育与企业界的联系机制,增强工程教育人才培养对产业发展的适应性;促进我国工程教育的国际互认,提升国际竞争力。”可以认为,其核心是“构建工程教育的质量监控体系,推进工程教育改革,促进科学办学,进一步提高工程教育质量 ”。所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指标体系与本科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是相关的,而且从一定的意义上将存在大体相当的对应关系。

本科教育评估的指标体系包括办学指导思想、师资队伍、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建设与改革、教学管理、学风、教学效果等7个一级指标。这7个一级指标包括学校定位、办学思路、队伍结构、主讲教师、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专业、课程、实践教学、管理队伍、质量控制、教师风范、学习风气、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等18个二级指标。

考虑到教学评估针对的是一所学校的办学状况的评价,而专业认证针对的是一个专业的认证(既不是一个学院,也不是一个系、一个教研室),所以,相应的指标针对的对象是不同的。尽管有差异,由于这两项评价都是针对教育教学质量的,所以他们覆盖的基本内容是类似的。因此,如果按照一级指标对应,他们的粗略对应关系为:

专业目标(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及要求)――办学指导思想(学校定位、办学思路);

质量评价(内部评价、社会评价)――教学效果(基本理论与基本技能、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思想道德修养、体育、社会声誉);

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实践环节、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教学建设与改革(专业、课程、实践教学);

师资队伍(师资数量与结构、教师发展)――师资队伍(队伍结构、主讲教师);

支持条件(教学经费、教学设施、图书资料、产学研结合)――教学条件与利用(教学基本设施、教学经费);

学生发展(招生、就业、学生指导)――学风(教师风范、学习风气);

管理制度(教学管理、质量控制)――教学管理(管理队伍、质量控制)。

在实践中,我们发现,“评估”和“认证”在某些方面强调的内容差异比较大。例如,“认证”更多地强调教学的目的效果在毕业生身上的体现,强调资源的有效利用等。我们将这些被强调的地方称作关注点,也正是由于关注点的不同,又使两者存在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就不仅仅是像“评估指标”将“毕业论文或毕业设计”放在“教学效果”中,而“专业认证”则将“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放在“课程体系”中那么简单了。具体的不同可以从下一节“指标及其内涵”中看出。

另外,从基本思路上来说,教学评估需要判定一个学校的工作是优秀、良好、合格、还是不合格;而专业认证强调的是专业办学是否达到基本要求,换句话说,通过被认证的专业点的毕业生都具有国际可比性、等效性,所以专业认证关注的是全体学生,而不是部分学生。实际上,全面总结起来,“教学评估”和“专业认证”有着很大的差别,特别是在一些观念上,这种差异更加明显,对此,作者在其他文章中进行过一定的探讨,本文仅从指标体系来介绍专业认证,从中可以对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有一个基本的了解。

3指标及其内涵

(1) 专业目标

首先是专业设置的合理性。要求专业设置要适应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的需要,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有学科作依托,专业口径、布局符合学校的办学目标和定位,有明确的服务面向和人才需求。

其次是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及规格,要求在毕业生的身上是可以度量的。和国际的惯例一样,这些要求是以知识、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形式体现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试行)》将其归纳8个方面。包括具有人文素质、社会责任感和职业道德,能应用数学、自然科学、经济管理知识解决问题,具有专业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工程实践等专业知识与能力,文献与资料获取能力,懂得专业相关法律法规、认识工程对于客观世界和社会的影响,具有组织管理、交往能力以及团队能力,终身学习能力和国际视野、交流、竞争与合作能力。这些要求与《华盛顿协议》规定的7个方面的要求等效,也与ABET EC2000规定的11个方面的要求等效。

为了达到这一基本要求,各个办学专业需要根据社会需求、学校状况、师资力量、学生来源等,科学地给出明确的专业培养目标定位,而且这种定位需要成为学校、教师、在校生追求的目标,并成为毕业生实现的目标。坚决反对笼统的、概念化的目标,更反对口号性的、不切实际的目标。

(2) 质量评价

比较完善的校内评价机制督促建立校内的质量监控体系,用来保证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该机制包括评价“教师的教学水平和学术水平、专业软硬件建设、教学和学习环境、学生素质、学生的科技创新活动、日常管理运行”等。

社会评价则是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待专业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包括来自就业单位、研究生培养机构、社会舆论的评价。这些评价应该被用来不断改进专业人才的培养,使毕业生能够满足社会的要求。

(3) 课程体系

课程设置要服务于专业目标,能够有效地支撑培养目标的实现。必须包含:人文社会科学、数学与自然科学、外语、信息技术基础、工程基础、专业等方面的课程。对于课程的具体要求,按照相应的专业规范执行。计算机类专业未列出具体的课程,而是给出了相关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不同的专业点,可以在满足这一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开设具有特色的课程,办出有特色的专业。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体现社会的要求,学校在制定教学计划时应该要邀请企业或行业专家参与。专业认证强调,要求学生达到的目标,必须有相应的教学环节来保障,不能寄托于学生的课余自发活动。因此,一是要求课程体系的完善;二是要求教师要掌握课程体系,掌握所授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并且有意识地在教学活动中去落实对培养目标达成的支持;三是要有意识地将通用标准中提出的8个方面的培养要求体现在课程和实践环节的教育中,教学计划的制定者要明确地指出它们分别在哪些教学环节中实现。

与理论课程体系密切结合,设置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要与企业合作,为学生提供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工程实践的能力和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作为分量最重的实践环节,承担着把毕业生从学校引导到社会实际中的桥梁作用,更要尽可能紧密结合本专业的工程实际问题。要通过这个环节,使学生更全面地涉及到经济、环境、伦理等工程相关的问题,培养其工程意识、协作精神,以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要强调毕业设计或毕业论文的选题要有实际意义,难度和规模适当。那种反反复复的“练习题”是无法达到要求的。

(4) 师资队伍

除了要求教师数量和整体结构满足要求外,根据工程教育的需要,还要求“有一定数量具有工程经历的教师或企业专家作为专兼职教师。”特别是明确提出了教师队伍发展的要求。教师,特别是年轻教师,要有各种各样的机会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包括参加科学研究、工程开发、学习、进修、与外界的交流等。那种把过重的课堂教学任务压在大批教学骨干身上,使他们整天穷于应付课堂教学的作法是要坚决杜绝的。同样也要求各专业能够按照教育部的要求,保证教授、副教授给本科生上课,反对借学科建设的名义,把许多教师置于本科教学之外的鼓励政策和做法。

(5) 支持条件

经过前些年的不懈努力,各个专业基本上都拥有了能够满足教学要求的各种非人力资源。包括图书资料、教室、实验室、实习和实训基地等。教学经费也能够得到一定的保证。除了资源的拥有外,专业认证更强调这些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是本科生教育的有效利用。资源管理规范、共享等要有利于本科生课内外学习。另外,鼓励专业能有较多的产学研合作伙伴,以便给学生提供更多获得工程教育的机会。

(6) 学生发展

学生发展包括招生、就业和指导。就业既反映社会对毕业生的认可程度,又能反映专业制定的培养目标的有效性。追求毕业生的就业“与本专业的培养目标基本吻合”。由此也可以看出,一个专业在确定培养目标时必须本着科学的态度,实事求是,决不可“想当然”地确定,或者“不假思索”地确定。另外,为了保证目标的达成,学生在校期间,学校还要从职业规划、就业、心理等方面给予他们充分的指导。

(7) 管理制度

包括制度的合理、完善和有效执行。要健全,并能严格执行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生、教师、管理机构要作为质量监控体系的成员,以便及时有效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特别强调建立适当的毕业生跟踪机制,使得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新要求、新希望能够通畅地反馈回专业,并能够有效地促进专业教育的改进,包括在教学计划的修改、教学大纲的修订中及时给予体现。

作为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工程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还作为我国工程师制度改革密切相关的一项工作,目前,全国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的试点工作正在进行过程中,许多方面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地认识,通过不断实践、不断认识、不断提高,它的作用将越来越好地发挥出来。本文所述只是作者的一点粗浅看法,请读者以国家的有关文件为准。

上一篇:课程教学评价方法的探索与实践 下一篇:“以实例为导线”的教学方法在计算机基础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