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时间:2022-08-31 07:44:32

“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创新人才培养

摘要:本文针对高职院校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特点,提出了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的“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并给出了实施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专业建设;人才培养;高等职业教育;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五业贯通”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

我院信息技术人才创新培养方案的思路是:充分整合现有教学资源,依靠信息技术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利用常州大学城信息化研发培训中心和常州科教城的资源优势,以学业、职业、产业、就业和创业为主线,以理论、实训、实践、实施、实效五个环节融合贯通实施“五业贯通”。如表1所示。

学业:通过理论课程学习应知的社会人文知识、专业知识,在学校开展实训课程、项目课程,完成应会课程的学习,获得毕业证书。

职业:通过职业理论素养的学习,在实训场所开展职业训练培养实训、职业技能培养实践、工学交融的培养学习,获得职业资格证书。

产业:通过开展产学结合课程的学习,在产业基地开展产业训练培养、产业体验、顶岗锻炼,获得技能等级证书。

就业:通过就业指导课程的学习,了解就业政策,熟悉就业应聘技巧,选择适合自己的预就业岗位,开始预就业实践,争取签订就业协议。

创业:通过创业培训课程的学习,了解创业政策,熟悉创业的相应环节和应注意的问题,选择适合自己的创业方案,开始创业,通过合法经营,为个人、家庭、社会创造财富,最终立业。

2贯彻“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

(1) 融会贯通,全面推广。“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如何突破传统的思想观念将这种理念融入日常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是值得我们思考的一个重要问题。我们的做法是通过各种研讨会、现场观摩会等活动使教职员工统一认识,并且将这种思想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层面,力争使我们的教改活动得到用人单位、学生家长、教育主管部门以及全社会的认可,从而让更多的人参与到教学改革中,参与到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和完善中。

(2) 设计全新的教学体系和实现方案。根据信息技术类专业的职业岗位群需求,确定职业技能和核心技能,制订职业技能(主要是核心技能)的要求,并根据这些要求制订技能培养教学方案,包括课程体系和实践教学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制订技能考核标准(试题库),组织技能考核作为评定学生技能成绩和颁发职业技能证书(双证制、多证制)的依据。

(3) 改革教育教学方法。在学业中以必需和够用为前提,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改革力度,倡导“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等教学方法,推行“集体”研讨备课制,应用多媒体教学、现场教学等教学手段,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4) 走产学研创相结合的道路,把职业技能培养落到实处。在实践中加强实训基地建设,形成实际的产业环境,努力缩短学生学习内容与日后工作之间的距离,促进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同时通过创新开发中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精神。

(5) 加强就业培训,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成立学生就业指导中心,制定就业指导计划,建立完善就业网络和“爱聘才会赢”就业创业网站,并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按照学生的实际就业岗位,有针对性地进行相关培训,提高学生就业能力和就业质量。

(6) 建立创业孵化园,培养学生的创业能力。学校建立“大学生创业园”,建立一套完善的“大学生创业孵化机制”,提供“创业孵化”场所,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创意能力,以创业来推动就业,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

3“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生命周期

在确定了“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方案后,我们根据该方案实施了具有正激励效应的“五业贯通”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生命周期(如图1所示)。我们通过走访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了解用人单位的专业需求和能力要求,从而制订具体的、切实可行的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及相关的课程体系。教师在教学中根据岗位技能需求,以必需、够用为前提,进行实用性知识的传授,以便学生掌握完成学业所必需的理论知识。针对岗位资格要求,我们设置了重点能力课程,并通过实训教学获取职业资格证书、通过实践教学获取技能等级证书,从而达到培养实际技能的目的。在就业方面,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帮助学生拓宽就业渠道,提高就业质量,并针对个别企业的岗位需求,采取定单式培养或有针对性的就业培训,使学生获取更广泛的就业能力,努力做到在学业中渗透就业思想和实际应用技能,在技能达到一定程度后进行创业尝试和创新性研究。在实践性环节中,发挥学生技能好、敢想敢干的特点,提供“创业孵化”,建设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创业园,通过创业孵化实现成功创业。经过几年的摸索发展,“五业贯通”模式取得了初步成功,赢得了美誉,提升了学院形象,吸引了更多学生参加学习,逐步形成了良性循环。由于运用了“五业贯通”的培养模式,学生从入学的第一天起就具有了产业意识,在课程的学习中自始至终围绕着应用和实用这个特点,这样有助于学生创业意识的增强,有助于学生产业实体的形成,为取得较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提供了保障。

目前,由于“五业贯通”人才培养模式既符合自然规律,也遵循了客观事实,通过人才培养生命周期的实践,学生找准自己的定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培养出上手快、动手行、能力强、素质高、能用得上、留得住的专业技术人才。

4“五业贯通”人才培养的实施

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的改革实施过程坚持了总体规划、分步实施、边研究边实践、边总结边完善的原则。几年来,按照最初的改革方案和要求,逐步开展了各项实践活动。

在教学计划安排中,以“课程教学、知识传授――职业、养成――课程实训――就业、顶岗、实习、预就业――创业孵化基地”为主线,强调课程的综合化,努力实现课程内容、理论与实践、传统技术与高新技术在专业教学中的结合。在人才培养方面注重职业岗位能力要求与专业教学计划的有机结合,构建产、学、研、创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如图2所示:

在学业环节上,我们突出端正学习态度,注重树立专业学习信心。从学生入校的第一天开始,我们组织专业教师详细介绍专业特点、发展方向、未来远景等,使他们了解本专业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专业现状和发展,同时配备指导老师,明确个人学习目标,督促每一个学生都能端正学习态度,树立对专业学习的信心,从而推动学生学好、学精、学细。

在产业环节上,我们突出产学结合,注重实用性。我们针对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矛盾,通过大量的社会调研、汇总分析,从实际出发,不断调整专业中的课程设置、教材更新等,力求学生所学始终与行业需求保持高度统一。另一方面,我们以常州大学城研发培训中心为依托,主动联合长三角周边地区行业,通过项目案例实践教学,共同开展研究性学习,积极参与研发工作,努力为学生创造全真实践体验环境,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实践能力。

在职业环节上,我们通过与行业协会和专业研究会的联办,突出专业课程与认证证书紧密结合,注重技能多项性。引入专业证书制度,将职业证书、社会认证与课程教学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在学完相关课程后,经过认证获得相关专业技能证书,从而为就业提供了行业保障和社会保障。

在就业环节上,我们突出专业知识的动手实践操作,注重动手能力的培养。我们经过专业课程学习与专业技能实践、顶岗实习,使学生获得实际操作经验,在进入相应岗位后就能直接上手操作,从而增加就业机率。

在创业环节上,我们突出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学生潜意识的开发。我们一改过去“授之以鱼”的教学模式,引进“授之以渔”的教学新理念,通过自主研发的教学实验系统帮助学生稳固基础知识,增长学生的实干能力,更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学生毕业时创新地开展“授之以渔叉”,使学生能将自行研发的信息化子系统服务企业,这样就能使学生渔叉在手,渔技在身,立业终生。

5结束语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信息技术的各专业经过多年持续建设,已形成了一个理论、实践和技能培养并重的教学体系,产学研创相结合的“五业贯通”的人才培养方案初步成熟,已探索出一条具有高等职业教育特色的创新人才培养之路。当然,由于我们经验不足,对国内外IT企业和同类专业的调研范围有限,对该专业改革的研究也只是一个新的开始。我们将在已有成绩的基础上,继续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统筹兼顾,合理结构,使信息技术专业能既快又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1] 邓凯等. 产学研合作人才培养探讨[J]. 科技与产业,2007,(12).

[2] 肖海慧.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探索[J]. 计算机教育,2007,(12).

[3] 李建求. 论高职人才培养模式的若干特征[J]. 职业技术教育,2001,(2).

[4] 杨文安. 培养高素质应用性人才的研究型教学模式探讨[J]. 职业技术教育,2002,(2).

[5] 教育部高教司. 挑战・探索・实践(第三集)[M]. 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1.

[6] 杨金土. 关于高等职教的特色问题[J]. 职教通讯,2000,(1).

上一篇:Web技术课程的课程体系研究 下一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创新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