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顺五年《明一统志》天津资料点校集注(二)

时间:2022-09-26 11:51:19

天顺五年《明一统志》天津资料点校集注(二)

【山川】

崆峒山:在蓟州城东北五里,一名翁同。旧传黄帝尝问道于崆峒山。上有府君庙,存焉。

在今蓟县东北五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蓟州:崆峒山,在州东北五里,相传黄帝问道处。又有螺山,在州南五里。《图经》:州西北三里有渔山,高百余丈,周五里。郡在此山之阳,故曰渔阳。下有渔水,即今州城南之龙池河也。

螺山:在蓟州城南五里。《魏志》渔阳有螺山,即此。

洪螺山的简称。

明蒋一葵《长安客话・红螺■》:“《魏志》:渔阳有螺山,亦曰洪螺山,即红螺■也。在蓟州城南五里。”

象鼻山:在蓟州城东北二十里。

待考。

盘山:在蓟州城西北二十五里。山北数峰陡绝,一名盘龙山。绝顶有大石,摇之辄动。上有二龙潭,祈雨多应。下有潮井,又有泽钵泉。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蓟州:州西北二十五里,一名盘龙山。《志》云:山高二千仞,周百余里,势磅礴而盘桓,因名。《图经》云:南距沧溟,西尽水,东放碣石。自远望之,层峦叠嶂,■律排空,真为雄胜。山北数峰林立如削,曰紫盖,曰宿猿,尤为奇特。其最高者曰上盘。上有二龙潭,下有潮井,又有泽钵泉。稍下者,曰中盘。东行十余里,蔚然深秀,怪石突起者为白岩。其南又有一小岭,陡绝难行,曰砂岭。高二百余仞,周六里,泉水沿石窦而下,为砂河,东流合遵化州之五里河。

桃花山:在蓟州城西南六十里。《魏志》渔阳有桃花山,即此。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北直二:(要阳废县) 《魏志》县有桃花山,即今桃山。在蓟州西南,盖境相接也。

《大清一统志》顺天府二,山川:桃花山“在州西南六十里,山多桃花,有清泉绕流其侧。又州东十八里,亦有桃花山,山有寺,寺旁为行宫。高宗纯皇帝有御制八景诗”。

又:清道光《蓟州志》载:“桃花山,在州东十八里,山有桃花,放时较他处独先,以此得名。山半有涤襟泉,纡曲流绕,碧澄可爱。有刹名桃花寺。东接皇陵五十里,为銮舆必经之路。乾隆十八年建行宫于山半。”

附:桃花寺位于蓟县渔阳镇桃花山上,占地近30亩,始建于唐,明万历十五年重修。清乾隆八年(1743),桃花寺奉敕重修,在寺旁建桃花寺行宫。行宫分东宫、西宫两部分,东宫为住所,西宫位于正殿西侧,仿照故宫而建,有正殿、配殿、朝房等几十间房子。乾隆御书匾额“清净法界”、“云外香台”、“忠贯人天”悬挂寺内。桃花寺行宫有乾隆御题八景,即:涌晴雪、小九叠、吟晴簌、坐霄汉、云外赏、涤襟泉、点笔石、绣云壁。桃花寺行宫于民国间被毁,现存基址。

甘泉山:在蓟州城西北七十里。山下有泉极甘美,因名。绝顶有石,其状类犬,故又名石獒山。

在今蓟县西北。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三,蓟州:甘泉山在“州西北七十里。山下有泉,极甘美,因名。一名石獒山”。

大通河:旧名通惠河。水自玉河而出,绕都城东南经大通桥流至高丽庄[1]入白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顺天府:大通河在府城东南。《元史》:至元二十八年,都水监郭守敬言水利,欲导昌平白浮村神山泉,西折南转,过双塔、榆河,引一亩泉、玉泉诸水,经瓮八泊,至西水门入都城,环汇于积水潭。复东折而南出南水门,东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共一百六十四里有奇。每十里置一闸,以时蓄泄。从之。二十九年,开大通河。明年成。亦曰通惠河。自是都民免陆挽之劳,公私便利。欧阳玄曰:通惠河首导昌平、白浮之水,次循太行西山之麓,会诸山之流,为七里泊。东流入都城西水门,汇积水潭,又东傍宫墙环大内之左,合金水河东折而南,出都城南水门。经大通桥,东流至通州城西北永通桥,又东会于白河。是也。

《河漕考》:元时,通惠河筑堰,起白浮村,至青龙桥,长五十余里,以障诸水入都城。前朝永乐四年,北京行部言宛平、昌平二县,西湖景东、牛栏庄及青龙华家瓮山三闸,水冲决堤岸百六十丈。命发军民修治。五年,复言自西湖景东至通流凡七闸,河道淤塞。自昌平东南白浮村,至西湖景东流水河口一百里,宜增置十二闸,请以时修治。今并湮废。又通州陆挽至都城,仅五十里。元人开运河,总计百六十里,置闸坝二十四所。然通州以西,虽有庆丰、文明、会川等闸,皆河流浅淤。而积水潭在禁城北,漕舟既集,亦无停泊之所。又分流入大内,然后南出,其启闭蓄泄,非人所得专,故通惠河几废。嘉靖六年,始浚大通桥至通州城北之石坝,凡四十里。地势高下四丈,修庆丰上下二闸,平津上中下三闸,又东为普济闸以蓄水。造剥船,制布囊盛米,递相转输,以达都中。军民称便,俗谓之里漕河。

卢沟河:在府西南。本桑乾河,又名漯河,俗称浑河,亦曰小黄河,以浊流故也。其源出山西大同府桑乾山,经太行山入宛平县境出卢沟桥下,东南至看丹口分为二。其一流至通州高丽庄入白河;其一南经固安,至武清县小直沽与卫河合流入于海。

又名桑乾河。即三国、两晋时期之漯水。隋唐时期称桑干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顺天府:卢沟河,府西南四十里。自保安州流经西山中,东南出,地势平而土脉疏,最易冲决。有刘师堰,魏刘靖所筑,后废。又东南为白狼窝口,旧筑堤于此,袤百六十馀丈,曰固安堤。又东分二流,入通州及良乡县界。

清河:源自昌平县西南一亩泉。经燕丹村东南合榆河。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

清孙承泽《天府广记》卷三十六:清河“距昌平州五十里,以水清冽故名。源自州境一亩泉,经燕丹村东南,合榆河下流为沙河,经顺义会白河”。

官河:源出昌平县一亩泉,分为二流。一曰官河,流入宛平合高粱河;一曰双塔河(今北沙河),经双塔店入榆河。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南温榆河。

榆河:源自昌平县月儿弯,一名温榆河。下流为沙河,经顺义会白河。

属海河水系,今名温榆河。明清时期,成为京杭大运河北端的一段河道,所以又名北运河。其水东南流经香河、武清二县,至天津丁字沽,与卫河即南运河合流,东入海河,由直沽注于海。

七渡河:一名黄颁水,源自顺义县黄颁峪,流经三河县界入白河。在今河北省三河市西北。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三河县:七渡河,在县西北。一名黄颁水。源自顺义县黄颁峪,流经县界,下流于白河。

新河:在县西,一名河。自芦沟水分流至县界,析而为三。其一径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南流至武清县界;其一为黄沤河东注马家庄飞放泊[4]。

在今北京市通州东南四十里县镇南。

《清一统志》顺天府二:“旧志,自卢沟流至县西,析而为三,正流为河,东入白河。其一为新庄河,在城南二十五里,南流入武清界,即凤河也。其一为黄沤河东注马家庄飞放泊。”

清光绪《通州志》卷一:“旧志云:水绕城郭故名。在州南县西二十五里……今考县护城河多淤,河之名亦废。”

又:东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征乌桓蹋顿所开运河。《水经・濡水注》:“自雍奴县承鲍丘水,谓之盐关口。魏太祖征分蹋顿与洵口俱导也。世谓之新河矣。”大致自盐关口分鲍丘水(今潮河)东出,横绝庚水(今州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沂水)、清水(今清河)等,东注濡水(今滦河)。大致经宝坻县、河北省玉田、丰南、唐山、滦南、滦县等市区县。与平虏、泉州两渠形成一条由北折东的运输渠道。

潮河:在宝坻县东,一名白龙港。源自梨河、河、鲍丘河。至宝坻三叉口合流为粮河入于海。又密云县东南有潮河,下流至顺义县界合白河。

即蓟运河。在今宝坻县东。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宝坻县:潮河,县东二十里,一名白龙港。其上源一自遵化州之梨河,一自三河县之河、鲍丘河,至县界三叉口合流,亦曰粮运河,东南入于海。

白龙港州南七十里。亦曰白龙江。绕桃花山下,河、沽河诸水皆汇焉,入宝坻县界,亦名潮河,以河通潮汐也。 《志》云:州城北有金泉河,平地泉涌,流为马申河。

胡良河:源自房山,经涿州东北入琉璃河。《金史》作湖梁河。

即古垣河。源于今北京市房山区,流入河北涿州市北,又东南合拒马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涿州:“胡良河在州东北二十里。源出房山县大安山东麓,流入州境,有南与挟河合,流入良乡县界,注入琉璃河。”

挟河:在房山县东南。源出中院谷,流至涿州与胡良河合。

亦作侠河。在今河北涿州市西北。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涿州:挟河,州西北二十里。

《清一统志》:自房山县流入州界,与胡良河合,入于琉璃河。一名挟活河。汤有光曰:涿水源从大同得胜堡虏地界入,至老班沟,一入涞水县,一入涿州,沙水俱活,东西不定,故谓之挟活水。又谓之圣水。经督亢亭及州南一带,至新城县,皆是涿水下流。北魏刺史卢文伟修为陂,以资灌溉,民享其利。亦名巨马河。《水经注》:巨马水经督亢泽,北屈汇于桃水。督亢水又南,谓之白沟水。

巨马河:旧在霸州治北。源自卢沟河流经州境东合界河。今徙流州治南会霸水河,至直沽入于海。

又名涞水,明代始称拒马河。

玉带河:在保定县北,东流入会通河。

在今河北省中部,自博野经司口浚治,至雄州归信县界,以导淀泺积潦,注之易河。

《明史》地理志:霸州保定县:“玉带河在北,东流入会通河。西南有磁河,东南与玉带河合。”

《清一统志》河间府一:玉带河“在肃宁县东,即唐河下流。旧自蠡县流入,与河间县界接界,又东北接任丘县界,为镜河。……旧志:博野县滋、沙、唐三水,由铁灯竿口注洋东、五千二淀,东北流入肃宁县境,为中堡河,在县东三十里。又东分为玉带河,在县东三十五里。又经河间县西门外,北入任丘县界,为镜河,至县南三里,会莲花泊,又北环城为壕,至县东北会五龙潭。又东北会于五官淀”。东北入永定河。

黄叉河:在大城县东北八十里,源自交河,分流至县境,入三角淀。

康熙《天津卫志》卷之一,形胜:黄叉河,在大城县东北八十里,源自交河,分流至县境入三角淀,由直沽入海。

磁河:源自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县为瓦济河,至保定县为磁河入直沽。

磁河属大清河水系,发源于河北省灵寿县西北端的驼梁东麓,流至灵寿的中霍营后,开始成为灵寿与行唐的界河,后入正定县西北隅。由正定、新乐交界处的闵镇开始,该河改称木刀沟。木刀沟继续东流成为新乐、藁城的界河。后入无极,经由深泽段家庄东北出境,入保定地区安国县。据旧志:木刀沟新乐县闵镇之闵泉“泉涌地骤出,势甚猛,高于水一尺许”。久经淤塞。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大城县:磁河在县西。《一统志》:源自保定府安州,聚九河之水,至雄县为瓦济河,至保定县为磁河,东南流入文安县界。《志》云:县东北自路疃村起,直抵西营、唐头等村,计长四十里。其南为文安县界,北则霸州也。议者谓决霸州之堤,以疏水性,而筑大堤于南,以卫文安,则畿南十数州,皆可免于水患。

金泉河:在蓟州城北,地泉涌出为马申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蓟州:《志》云:州城北有金泉河,平地泉涌,流为马申河。

龙池河:在蓟州城南,一名渔水。源自卢儿岭口,流合黎河经玉田县入白龙港。

一名渔水。在今蓟县南半里。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蓟州:龙池河“源自州北卢而岭口流入,南合遵化县之梨河”。

《清一统志》顺天府一:龙池河“源出州北之鹅台,下潴为鹅湖,南流经州西南,又东南入沽河”。

梨河:在遵化县西南,水出栾阳县境与汤池河合。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玉田县:梨河在县东二十里。自遵化州南流经县境,又南入宝坻县界,县东境诸水多流入焉。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遵化县:梨河在州西南。源出县北山谷中。旧《志》云:出滦州界,流入县境。县西北有汤河,出鲇鱼口。又有清水河,出道沟峪,俱流合焉。经玉田县,入宝坻县界,合于潮河。明建文三年,辽东兵围遵化燕兵,败之于清水寺桥。桥盖在清水河上。

周村河:在平谷县西与马庄河、独乐河、小碾河、乡泰河合入于河。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平谷县:县西十里有周村河,源出口外,下流入洳河。

《畿辅通志》卷二十一,顺天府:“周村河在平谷县西十里源出口外,南流入河”。今汝河,在北京平谷区大兴庄镇周村南。

沽水:一名东潞水。《水经》:源自塞外丹花岭,合九泉水,南迳安乐故城西南,与螺山之水合为西潞水。又南迳狐奴故城西,与鲍丘水合为东潞河。

《汉书地理志》:渔阳沽水出塞外,东南至泉州,入海行七百五十里。

《水经注》:沽水出山,径渔阳县故城西,而南径安乐县故城东,俗谓之西潞水也。西南流径狐奴山西,又南径狐奴县故城西,又南左会鲍丘水,世所谓东潞也。沽水又南径潞县,为有潞,名潞河也。又东南径泉州县故城东,又东南合清河,今无水。清、淇、漳、洹、、易、涞、濡、沽、滹沦,同归于海。故《经》曰派河尾也。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蓟州:沽河,州南五里。自阳河以西,水以东,诸水皆入焉。其下流经新开河,至直沽,达于海。漕运溯流而上,直抵城南。《通典》渔阳有鲍丘水,又名潞水,即沽水矣。后汉兴平二年,幽州牧刘虞为公孙瓒所杀,虞从事鲜于辅等合兵攻瓒,破瓒于鲍丘水。《水经注》:鲍丘水从塞外来,南过渔阳县东,即鲜于辅等破瓒处。一名东潞水。今在通州东者,曰西潞水。在蓟州南者,为东潞水。下流皆合于宝坻县,亦兼有鲍丘水之名。李贤曰:今海滨有二沽,一曰水套,一曰新开,相去才十里。天顺初,开河通潮,以便蓟州漕运,此二水也。

《畿辅通志》卷二十一,川:白河,古沽水也,亦曰潞河。源出宣化府赤城县,流经口外入密云县之石塘岭关,过密云县西,又南径怀柔县东,又南径顺义县东,又南径通州北,又屈径其东南,又径香河县西南,折而东南入武清县界,又东南达天津府之三岔河由直沽入海。

芹城水:源自昌平县界芹城下,西南流直蔺沟入榆河。

在今北京市昌平县东北。

《水经・余水注》:芹城水“出北山,南径芹城,东南流注余水”。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昌平州:《志》云,芹城在州东三十里,有桥,桥下即芹城水,今为戍守处。其水西南流至蔺沟入榆河。

《畿辅通志》卷二十一,川:芹城水在昌平州东北四十里。

盐沟水:在良乡县南。源自龙门口,东南流与广阳水合。

即古福禄水。一名阎沟河。今北京房山区东北哑巴河。源于北京市丰台区龙门口,东南流经房山区,于良乡镇东入小清河。

《旧五代史・晋书・赵德钧传》:“唐长兴三年(932),‘于阎沟筑垒,以戍兵守之’。即此”。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良乡县:阎沟河在县南。源出县西北龙门关口,东南流合于广阳水。《五代史》:契丹数抄卢龙诸州境,涿州运粮入幽州,彼辄伏兵于阎沟,掠取之。唐长兴三年,赵德钧镇卢龙,城阎沟而戍之,因移良乡县治焉,自此粮运稍通。《一统志》谓之盐沟水。

广阳水:出房山县北公村,经良乡东广阳故城下,南流与盐沟水合,入桑乾河。

即今北京市房山区良乡镇东小清河,自良乡镇流入拒马河。

《水经・圣水注》:圣水又东,广阳水注之。水出小广阳西山,东经广阳县故城北,又东福禄水注焉。水出西山东,南径广阳县故城南,东入广阳水,乱流东南至阳乡县右注圣水。

《读史方舆纪要》卷十一,良乡县:广阳水在县东。源出房山县北三十里之公村,经广阳故城下,南流与盐沟水合,注于桑乾河。

《清一统志》顺天府二:《旧志》广阳河,一名义河,源出房山县东北公村,东南流入良乡镇。归入圣水。自卢沟南却决,遂东注桑干河。

注释:

[1] 今北京市丰台区境内。

[2] 良乡县:永乐元年(1403),隶属顺天府。清因之。1914年,隶属京兆地方。1928年,隶属河北省。解放后,于1958年划归北京市,撤消良乡县建制,与房山县合并,称周口店区,后改为房山县。今为房山区。

[3] 今通县东。

[4] 飞放泊:《清一统志》京师二:“飞放泊即永定门外南苑,亦名南海子。《元史・兵志》:冬春之交,天子亲幸近郊,纵鹰隼搏击,以为游豫之度,谓之飞放。《明一统志》:南海子旧为下马飞放泊。又北城店、黄埃店俱有飞放泊。广三十倾。”

上一篇:对话教学在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高启诗歌风格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