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堂中人文性工具性概述

时间:2022-09-26 11:28:04

小学英语课堂中人文性工具性概述

一、促进主动参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是英语新课标中“人文性”的一个重要体现。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受诸多条件的限制,教师没法创设类似真实生活的情境,因此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多地创设一种模拟的情境,搭建学生想像体验的平台,让学生发散思维,创意输出,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能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案例2】译林版《小学英语》三上Unit6Colours中的storytime板块是杨玲用魔术变换裙子颜色的故事。创设魔术情景是这一课storytime板块学习的有效办法。上课伊始,教师现场进行了一场魔术表演,表演前用游戏让学生主动输出颜色类单词:Ss:Red.Orange.Blue…教师手拿红色的矿泉水瓶,并问学生:Whatcolourisit?接着,教师晃动水瓶并提问:Whatcolourisitnow?矿泉水瓶里的水变成橙色。教学新单词orange和It’sorange这一个句子。当教师用变色魔术作铺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后,导入文本:我们的好朋友杨玲今天也要为我们变一场魔术,根据图片猜一猜杨玲在变什么魔术;接着看动画,圈一圈杨玲的裙子一共变了几种颜色;录音排一排杨玲的裙子颜色变化的过程;紧接着进行文本内容的学习。文本学习后和学生拓展:是不是也想为自己的衣服搞一次变装呢?给每人发一张不同颜色的T-shirt的图片,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在上面加色,看看能有什么样的奇迹发生,由学生自己变魔术尝试语言运用。学生在这种类似真实的学习体验中理解语言的真实含义,形成了积极的情感,自然地输出语言。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全面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挖掘文本内涵,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与《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文化意识二级标准相对比,在2011版课程标准中增加了“在学习和日常交际中,能初步注意到中外文化异同”的要求。这就要求教师要挖掘教材自身隐含的文化背景和内容,通过显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外文化的异同,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逐步增强学生对不同文化的理解能力。【案例3】《牛津小学英语》6AUnit7AtChristmasPartA主要讲述的是Jim一家在圣诞节时围绕在圣诞树下分享各自礼物的情景。圣诞节是西方的重要节日,在这个节日里有自己的文化习俗。在文本学习中,让学生圈出表现文中人物在收到礼物时和收到礼物后的语句,进而让学生知晓西方人在收到礼物时的文化习俗。收到礼物时:Openitforme.Letmeopenit.CanIopenthem?Openmineforme.Canyouopenmine?收到礼物后:Thankyou.Ilikethecolourverymuch.Thankyouverymuch.Ilikedrinkingtea.ThanksMum,thanksDad.It’sverynice,thankyouverymuch.学生通过对比不难发现每一组对话里都有“open”和“thankyou”,这时用PPT适时将西方人受礼、送礼的习俗作为背景知识介绍给学生,并请学生用夸张的语气读一读文中人物在接收礼物时所说的话,这样就可以让学生在活动中对文化产生体验、吸纳和传播的快乐。英语教育的人文性、工具性是一个大的概念,体现在英语教学的方方面面。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的英语课程需要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发展。随着对英语教育性质的深入学习和领悟,小学英语课堂教学将更能体现英语教育的思想性和人文精神。

作者:陈蓉 单位:盐城市第二小学

上一篇:高职数学三段式导学教学法分析 下一篇:小学英语教学中心理学论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