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冯五铢范的时代和性质考

时间:2022-09-26 10:45:44

师冯五铢范的时代和性质考

2001年,山西省夏县师冯村一农民在平田整地时发现了一窑址,所出土的遗物,除各类砖瓦、陶器等之外,大量是各种与铸造有关的遗物,其中多五铢钱的叠铸范,其时代和性质颇为特殊,本文在此略作探讨,以求教于各位方家。

叠铸陶范(五铢),出土于Y1工作面的北半部,均未使用过,部分范块已变形。未发现完整的叠铸范,最多者保存4板,高250mm。范皆泥质夹细砂,因烧烤而呈红色,有的范局部呈青灰色,应是火温不均造成的,范的外表涂抹有草拌泥,多件范块叠放在一起,有榫卯相合以防止移位,大家共用一主浇道,这种形制和前几年我们在禹王城发掘所出土的叠铸范完全一样(师冯遗址与禹王城遗址相距仅4公里)。这次发现的完整叠铸陶范皆未使用过,浇铸过的单块陶范则都是废品,都没有浇足,都有部分地方未浇到,浇铸技术还不很成功。在叠铸范的浇铸口以及底部范上都见有铁液实物,明确无疑是铸作铁钱。标本1,范长92、宽68、厚7、币径27、主浇道孔径9~15mm(长圆形),有二卯二榫各在一边对称分布。标本2,范长71、宽71、厚7、币径27、主浇道孔径8~10mm(长圆形,如图)。周边有三卯三榫对称分布。标本3,范长72、宽72、厚6、币径26、主浇道孔径80―90mm(长圆形),有二卯二榫各在一边对称分布。标本4,范长70、宽65、厚6、币径26、主浇道孔径80~90mm(长圆形)。周边有三卯三榫对称分布。标本5,范长72、宽65、厚6、币径25(正面)~24.5(背面)、主浇道孔径9mm,有二卯二榫各在一边对称分布(插八下)。(详细材料见《山西夏县师冯窑址发掘报告》,待刊稿)。

仅从钱币范上的文字来看,它和西汉偏晚的五铢钱如宣帝五铢、昭帝五铢的风格较为接近。当然,其后的元、成、哀、平五铢钱与宣、昭五铢也区别不大,目前大部分情况下尚无法把它们明确分开。宣帝五铢的传世数量极多,带纪年的宣帝五铢钱范母也在西安一带出土发现过。从文字上看, “五”字交股弯曲甚大,左右几乎平行,上下两横多出头接于外郭或内郭;“铢”字“金”头略小,呈箭镞形等腰三角形,“朱”头方折,“金”旁较“朱”旁略低;钱形整齐,肉面光洁,笔画清晰,钱径在25~26mm之间。元、成、哀、平五铢钱只是钱文“五”字较之更宽肥一点,“五”字状如两个相对的“炮弹”形,更似莽钱的“大泉五十”之“五”字写法。我们再来看一下东汉复铸的五铢钱即“建武五铢”的形制,较西汉的略轻薄一点,钱径多25mm,“五铢”二字宽肥圆柔,“五”字交股弯曲、上下两横不出头;“金”字头呈三角形,较西汉五铢“金”旁为大,四点较长,“朱”旁上横圆折,有时“朱”字之头略高于“金”旁,“朱”字上下对应,中间直笔较长,两头较细弱。建武五铢也有纪年铜模盒传世,一般认为,从此时起,东汉五铢的“朱”旁,上横作圆折,已形成为一个明显的特征。

仅从钱币上文字的情况来看,师冯五铢的时代大约应归于西汉晚期,除了个别特征以外,大部分特征可以说是比较吻合的。但这是考古发掘所出土的遗物,非传世品,凭钱币上文字的写法来断代仅是其一方面,发掘时的种种情况更是需要作仔细分析的,再结合文献历史背景等等的综合分析,我们认为师冯五铢的时代应晚至东汉时期,现考证如下。

西汉中期以后,社会大治,政治稳定,经济繁荣,中国古代的货币经济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整个西汉时期,五铢钱的铸造数量也很多,史籍记载:“成钱二百八十亿万余”。经过两汉之交的社会动荡,东汉初年,四方未定,经济凋弊,官私贸易不用钱币,只用“布帛金粟”。至建武十六年,“兵革既息,天下少事”,社会经济开始苏复,于是复铸五铢钱,即建武五铢。随着钱币经济的发展,民间私铸、盗铸之风兴盛。据史料记载,为了保障钱币制度的稳定,光武帝特署第五伦为督铸钱掾,领长安市,“伦平铨衡,正斗斛,市无阿枉,百姓悦服”。当然,这也仅是改善了长安市的社会经济秩序,钱币私铸现象是无法彻底杜绝的。另外,这记载也从反面说明了当时私铸、盗铸之严重,以致于影响到国家经济,作为一个严重事件,皇帝要专门派人督办此事。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铸行铁钱的最早记录是光武帝建武六年,时割据四川的公孙述“废铜钱”,置“铁官钱”,这是目前我们知道的最早的铸造铁质五铢钱。从考古学上来看,西汉铁钱的实物发现不少,大多是铁半两。铁五铢极少出土,此类铁质钱币大多出土于南方,据专家研究,它们应该是明器而非流通于世的钱币(周卫荣:《中国古代钱币合金成分研究》,中华书局,2004.4)。

师冯所出土的叠铸范,综合看来尚较成熟,其榫卯配置、浇口设置等都表明,这已不是叠铸范技术的很原始的状态了,其工艺水平与禹王城出土的铸造机械零件的叠铸范极为相似(资料存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待刊),而禹王城所出叠铸范的时代则为东汉中晚期。

从发掘现场分析,师冯窑址应是一处私铸作坊,整个作坊面积很小,仅约1000平方米左右,处在一处墓地之中(师冯汉墓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仅M1周围有窑址的遗存,与M1并列的M2已只有少量碎陶片发现了。据当地村民讲,在M1之南不远处,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修路之时,曾挖出过一座窑址,位于Y2旁边,相距仅约6米。其它旁边的M3、M4、M5都没有发现作坊遗存。师冯窑址使用的时间也很短,这从窑址工作面内的堆积中也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来。另外,窑址上发现一共两座窑,其中就有一座仅建了一半,属烂尾工程,更何况窑址地点选在了很偏僻之处(墓地之中),同出的各类瓦也不甚精致。以上种种情况与官窑遗址是极不相符合的,这与其附近的禹王城手工业作坊遗址(编号:东三)一作比较便十分清楚了。师冯窑址应受当时的铸造中心“东三”的影响,其制作模、范的水平还不算低,但粗制滥造,从标本5上尚可看出二边的钱型还不对称,且浇铸技术不是很成功,从叠铸范上看,有不少失败之处。从纯技术的角度出发,用铸铁浇铸货币应该是很容易的,其熔点不高(约1150℃),流动性好,填充能力强。但师冯所出遗物更为多见浇铸不成功,这也应该是与私铸、盗铸有直接关系的。

综合分析以上种种情况,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师冯窑址是一处东汉中晚期的私铸、盗铸作坊遗址。从钱币的文字上看,其时代应是西汉晚期,但从与之同时出土的其它遗物来看,其时代无疑应是东汉时期,联系到其性质属于私铸、盗铸,那这种表面上看来的矛盾也就不足为怪了。

全国明确经过科学发掘的私铸、盗铸五铢钱的遗址尚罕见于报道,师冯钱范应该可对五铢钱的研究有所裨益。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洛阳发现秦汉纪第次花钱及其相关问题 下一篇:平肩空首布“n”字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