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继铭:增长“前低后高”,通胀“前高后低”

时间:2022-09-26 10:38:41

“今年GDP全年增速10%,将呈现前低后高的增长态势;通胀率为4.3%,会出现前高后低的态势。”高盛(亚洲)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哈继铭认为,“在未来的10年,平衡增长将是中国经济的主要特征。现在我们正处于平衡增长的起点,人口结构变化将推动经济转型,内陆城市将接过经济发展的‘下一棒’。”

今年经济增长为10%

哈继铭说,今年经济增长将呈现平稳增长态势,GDP全年增速为10%,且增长前低后高。他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的角度,进行了详细分析。

第一,在投资方面。“今年是‘十二五’规划开局之年,投资增长速度会比较快。在2010年夏天,有许多项目通过了审批,今年都会进入开工阶段。这些项目大多需要较长的时间,上马之后很难停下来。”

第二,在出口方面。“中国现在出¨]的目的地已经发生了明显变化。过去,很多产品总是出口到欧美等发达国家;现在,包括一些技术含量较高的大型机械类工程产品,会出口到发展中国家和中东的石油输出国。所以,今年出口的增速会比预想的要快一些。”

第三,在消费方面。“今年中国消费市场将呈现比较稳健的发展。目前很多消费政策从表面上看有所退出――比如小排量汽车减免税政策,但这些政策不是推动我国消费的最主要因素。中国消费增长的最主要因素在于内在动力。从收入水平和人口结构来看,上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是目前消费的主力,虽然他们本身的收入不高,但由于是独生子女一代,他们的消费常常是由父母辈甚至于爷爷奶奶辈补贴的。”

输入性通胀压力仍较大

对今年通货膨胀全年走势,哈继铭判断,可能是前高后低。“我们国家抵御通胀的能力比较强,近期,国务院稳定物价的一系列措施出台后,市场已经普遍出现积极反应。但通货膨胀基数和翘尾因素还在,今年头几个月,通胀率还不会那么快降下来。”

对全年通胀形势,哈继铭并不乐观。他认为,中国输入性通胀压力仍较大。“高盛预计,美元兑欧元将继续贬值,今年底可能变成1欧元兑1.5美元;大宗商品将延续增长趋势,预计今年底,国际油价由95美元涨到105美元,铜价由8000多美元涨至1.1万美元,金价由1400美元涨至1700美元。在此情况下,中国通胀率将进一步上升,预计今年为4.3%,高于去年的3.2%。而且今年第一季度央行将继续加息,以缓解通胀压力。”

“目前国际国内的价格水平存在巨大差异,要平衡这个差异,有两种方法,即通货膨胀和本币汇率升值。”哈继铭表示,忍受通胀或货币升值,是中国经济多年来面临的难题。中国今年的政策组合,应该更偏向于汇率升值。因为目前的通胀压力已经很大,而且通胀对老百姓的伤害更大、影响范围更广,汇率影响的主要是出口行业,范围小多了。而且,即使汇率不升值,通胀也会使出口行业生产成本上升,最终会对出口行业造成伤害。高盛预测,今年人民币对美元将升值5%-6%。

哈继铭还公布了高盛对今年全球通胀形势的预测:发达国家基本没有通胀压力,新兴市场通胀预期普遍高于去年。人口结构变化推动经济转型

“过去的10年,中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未来的10年,中国经济不太会像过去那么快增长,但会增长得更加‘平衡’。”哈继铭说,过去靠出口和投资推动经济增长,在未来经济增长中,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会起到更大作用。而促使中国经济出现这种转变的,除了国际经济环境、继续改革的政治因素外,还有人口结构变化因素。“人口结构的变化,会主导资产价格的变化、储蓄率的变化,从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

以日本为例,战后的日本出生率很高,经济也很困难。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整个社会的工作年龄人口占比不断提高,致使家庭有大量余钱用来买股票、买房地产,推动资产价格上涨。同时,因为劳动力廉价,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强,出口也得以迅猛增长。中国在过去30年内也经历了和日本类似的过程:随着第一代婴儿潮(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成长和第二代婴儿潮(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接力,人口红利的释放助推中国经济开始腾飞。

“但中国有一天也会‘变老’,预计这个拐点将出现在2015年。目前的人口红利尚未释放完毕,但空间已不大。”哈继铭认为。

人口结构的老龄化,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明显影响。“现在是赚到钱的人不敢花,由此造成投资强消费弱,今后这种情况将发生逆转。”哈继铭说,中国未来的经济增长,会更多依赖消费,而消费无非是“吃穿住行”。

对于公众关心的“住”,哈继铭表示,“老人多了,住房需求就会下来。而且很多老人会把房子卖掉造成供应增加,最终导致供大于求。日本在1990年代的房价下滑就是一个证明。”“行”和“吃”方面,国内已发生巨大变化。“研究表明,家庭年收入是车价的1/4时,汽车需求就会爆发,现在沿海地区已经达到了,接下来内陆城市将开始普及汽车。“吃”的方面,富人不吃肉,穷人吃不起肉,中间段的人需求最大。中国现在就处在这个阶段,由于生产肉要消耗大量粮食,未来农产品需求可能会超过供应增长。”哈继铭说,若干年后回头看,“现在我们正处于平衡增长的起点上”。

内陆城市接过发展“下一棒”

“在未来10年,由于农民工返乡、计划生育政策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等因素,劳动力供给将向西部地区集中,中国发展重心将从沿海转向西部内陆地区,内陆城市将接过经济发展的‘下一棒’。”哈继铭说,“中国有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将看到,前20年是沿海,后20年将是内陆。”

中国现在许多劳动力,不像过去那样大量涌入沿海城市。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甚至是技术水平比较高的一部分中年民工,正在回流到他们原来的出生地。哈继铭分析,因为这些农民工的年龄,已经不允许他们再像20岁时候那样,长期离乡背井。而由于他们已经在沿海地区打工了10年、20年,技术水平是比较高的。另外,当初中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时候,出生率最低的地方就是沿海地区,而中西部地区出生率则相对较高。

“20年前_一定是沿海地区经济增长速度快,一方面是由于社会负担比较轻,另一方面是有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而现在,很多农民工回到中西部的家乡,加上中西部原先出生率较高时候的那些婴儿,已经成长为可以到劳务市场寻求工作的群体,使得中西部的劳动力供应急剧上升。”哈继铭说。

哈继铭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搬到内陆地区。而一旦内陆地区收入增长加快,消费能力也会快速提高,从而带动全国消费水平的提高。

上一篇:与上师饮茶:回归本我,生命会很快乐 下一篇:中国:迎接高成本时代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