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迁移对城镇职工退休年龄调整的影响

时间:2022-09-26 09:38:35

人口迁移对城镇职工退休年龄调整的影响

摘要:长期以来我国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实行地方社会统筹,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会受到当地人口结构变化的冲击。这种人口迁移的加速影响到当地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为了保持基金收支平衡,有必要对退休年龄政策进行调整。而对于人口迁入地和迁出地来说,退休年龄的调整方向会截然相反,但调整力度基本相同。本文仅仅考察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退休年龄调整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当人口以10%的速度迁移时,迁入地的最佳退休年龄为65岁;当人口以20%的速度迁移时,迁入地的最佳退休年龄为63岁。这充分反映了人口迁移对退休年龄政策调整具有重大的影响效应。

关键词:人口迁移;延迟退休;合理退休年龄

一、文献回顾

关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问题,国内学术界进行了大量讨论。姜春力等提出2016年启动改革,2031年以后统一实行男女65岁退休和累计缴费35年领取全额基础养老金的政策。邵国栋等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提出了分三步延迟退休,2010-2030年将女性退休年龄每2年增加1岁,直至60岁;2030-2045年采取每3年延长1岁,将男女退休年龄同步延长到65岁。李保华认为实行延迟退休的最佳时段在2030年左右,65岁作为一个参考线,可以设计60岁至68岁甚至70岁的弹性机制。朱波在实证分析合理退休年龄的确定机制后,认为应推行温和的延迟退休方案,即分阶段延迟退休年龄,到2020年将男性退休年龄设为63岁,女干部和女工人退休年龄分别设为60岁和55岁;到2030年将男性退休年龄设为65岁,女干部和女工人退休年龄统一为60岁。合理的退休年龄应在充分考虑劳动者工作期间的劳动贡献后,结合退休年龄的影响因素进行修正。席恒等根据我国实际退休年龄的现状,认为宜采用以工作年限为基础,即采取“95(99)=标准退休年龄+工作年限”的思路,在“95制”、“96制”、“97制”、“98制”和“99制”五个方案中进行优选渐进。

国外也有相关的研究。约翰(John)等研究发现,调查者期望的最早和最晚退休年龄差值在4.6岁,如果自己能够负担起退休后的生活开支,29%的人愿意正常或提前退休,实际上这些能够负担生活开支的早退休人口,早于平均水平2.41岁。同时该研究探讨了提前或延迟退休预计在储蓄、健康和享受方面的得失,从实验研究得出个体退休选择的差异主要是由于“延迟贴现”这一因素,也即退休期望决定了退休的首选年龄。达斯曼(Dustman)和托马斯(Thomas)通过测算发现雇员工作超过62岁时个人的福利将会随年龄增长而减少,而将退休年龄推迟到64岁时可以将大约60%人口的退休高峰向后延迟,这将对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维持和稳定有重大意义。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术界对延迟退休年龄问题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忽视了人口迁移对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影响。我们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视角探讨人口迁移对迁入地退休年龄政策的影响效应。这里虽然仅仅考察对迁入地的影响,但实际上对迁出地的影响效应是相同的;从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区别在于对退休年龄政策的调整不是延迟而是提前。

二、人口迁移对迁入地人口结构的影响

人口因素是影响退休年龄的最主要的因素,然而在人口因素中除了人口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因素,在中国当前人口流动频繁、区域之间合作更加紧密的F状下,人口迁移带来的人口结构变化也必须加以考虑。

1.影响因素

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包括内生因素和外部因素,但发挥主要作用的是内生因素,主要包括:出生率、死亡率和人口迁移率。人口迁移率是指某一地区在单位年度内迁入和迁出人数与总人口数的比率。人口流动性越大,人口迁移对人口变动的影响也会逐渐变大,因此本模型将考虑人口迁移因素。对于外部因素,由于涉及内容较多,变化难以掌控,本研究不作考虑。

2.前提假设

3.模型建立

一个地区的人口数是由本地区的人口总数加上当年的新出生人口数和迁入人口数,减去死亡人口数和迁出人口数之差得到,因此可得一个地区n年的人口数为:

4.参数设定

(1)分性别死亡率和各年龄段人口数据取自六普的《全国分年龄、性别的死亡人口状况的相关统计数据》,0-14岁人口为2.224亿人,约占16.60%,15-59岁人口为9.396亿人,约占70.14%,60岁及以上人口为1.776亿人,约占13.26%,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8亿人,约占8.87%。

(2)采用中国保监会颁布的2000-2003年经验生命表中分年龄性别的人口死亡率,作为本模型测算时需要的死亡率,并且假设了未来时期死亡率保持不变。

(3)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的人口生育率平均水平为1.63。本模型采用该数据,并假设未来一段时期内该比率保持不变。通过测算求得2000-2010年间全国出生人口平均性别比为118.54。

(4)净迁移人口数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的分性别迁移人口数据为基础,相比2010年公布的迁移人口的部分数据可以看出乡村进入城镇的人口比重增加了13.5个百分点,中西部向东部迁移人口数增加了2.4个百分点。迁移人口仍然集中在15-40岁之间。本文采用2000年分年龄分性别的迁移人口数,在考虑自然增长和迁移率情况下分别对城镇人口进行中短期预测。

5.测算结果及分析

(1)全国人口自然数量预测。根据上述模型和相关参数的设定建立初始数据表,并根据所需测算的人口结构和假设填入相应的初始值,包括初始人数、死亡率、性别比、生育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运用MATLAB软件建立我国x年期人口预算的M文件(即用MATLAB运行以上模型所需的包含命令的脚本文件),其中x∈[1,25]。根据上述程序进行运算后,得出自然增长状态下我国2000-2025年的人口发展变化情况。从图1可以看出,人口总体上处于不断增长之中,但在2024年以后会略有回落。图2给出了在自然增长状态下2000-2025年的分年龄段全国人口情况,可以看出,在未来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的峰值不断向高年龄段移动,而且曲线越来越陡,可见未来我国的老龄化程度还将继续加深。

(2)考虑全面放开二孩政策下全国人口数量预测。2016年1月1日起开始执行的全面放开二孩的人口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对未来的人口增长趋势有所影响,根据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公布的数据,2016年上半年出生人口比2015年同比增加了6.9个百分点,其中二孩仅占到约40%,多位专家根据中国国情及全球人口发展趋势预测,全面二孩政策实际上并不会改变未来总体人口增长的趋势。如人口学家黄文政认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出生率必然下降不会受到人口放开政策的影响,预计“全面二孩”实施后每年带来的新增人口约300万一800万之间,估计中值为500万,生育高峰将出现在2017年,此后递减。按此推算,在原有人口预测基础上增加人口政策变量,预测结果如图3所示,实际总趋势是只在10-25岁之间的人口有所增加。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单独二孩”政策实施后,2015年出生人口为1655万,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比2014年减少了32万。林采宜和刘郁根据实证数据预测到2030年时,0-14岁的人口占比较政策初期将提升2%,总体上对我国人口结构影响不大,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我国的人口结构和老龄化问题。本研究主要针对中期人口预测,因此开放人口政策在中短期内对人口结构的影响不显著。

(3)考虑迁移率的城镇人口数量预测。在测算城镇人口数量时,全国范围内不存在因迁移问题造成的人口变化,但具体测算城镇人口就要考虑人口迁移率的影响。根据《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描述,未来城镇化率还将保持较高增长,中短期内我国迁入城镇的人口数量还会进一步增加。

在全国人口自然增长模型下测得不同迁移情况下分年龄城镇人口数量变化趋势,如图4。并进一步测得不同迁移情况下城镇总人口在未来的数量变化,如图5,对比实际数据,测得的城镇人口数量低于实际人口数,这是因为城镇人口的增长很大一部分来自于非自然增长人口,也就是迁移带来的人口变动。通过对比图4四种情况下城镇人口数量的变化,可以看出迁移人口增长率对我国城镇人口结构的变动极具敏感性,且对比迁移人口增长率为10%和20%的情况可以看出,20%迁移增长率下20-40岁年龄段的人口比重明显更高(见图4(c)、图4(d))。

三、人口迁移对退休年龄的影响

测算合理的退休年龄,从劳动者个人权利与义务的公平性角度来讲,以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平衡为测算标准最为合理和公平,也有利于保障劳动者的基本权益。

1.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要素

尽管影响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的要素很多,但是退休年龄作为最主要要素对收支两方面都有影响,并且具有较大的敏感性。因此从养老金的收支平衡角度来分析退休年龄调整也最具有合理性。此外,在以退休年龄为主要影响因素的养老金收支平衡模型中,必须要考虑的其他相关因素包括人口相关因素,如平均预期寿命等以及工资增长率、利率、社会平均工资和参保人数等。

a为平均预期寿命;d为死亡年龄;k为初始就业年龄;e为退休年龄,e>k,e∈z;c为总缴费率;c0为个人缴费率;c1为企业缴费率;R为工资增长率;R(i)为第i年社会平均工资增长率;t为养老保险的总替代率;t0为个人账户替代率;t1为养老金平均投资收益率;Pn(i)为i年n周岁的城镇职工参保人数;w(i)为社会平均工资;w0。为初始工资水平;a为养老金调整系数,a∈(0,1);M(i)为i年养老金缴费总额;N(i)为i年养老金给付总额;J为个人一生养老金缴费及增值总额;L为个体一生领取养老金总额;L(i)为个体退休后第i年领取养老金费用额。

2.基本假设

本研究作如下假设:只针对我国现行的部分积累制养老保障制度模式,收支方式按照现行制度规定,且只考虑参保者中的“新人”,不考虑需要过渡性养老金支付的部分人员;只涉及城镇企业职工的退休年龄测定;假设养老金的收支不涉及财政补贴等其他形式的部分;假设职工的起始就业年龄一致,退休年龄与领取养老金的年龄一致;假设职工初始就业年龄即为养老金缴费开始时间,且缴费至退休结束;假设模型中忽视退保和自愿提前退休人口因素,并且人口规模的测量只考虑人口出生、死亡和迁移因素,其他影响人口变动的因素不作考虑。

3.模型建立

首先,要以一个人一生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的平衡为基础,即参保者个人一生缴纳养老费用的总值要与个人一生领取的全部养老金费用总额保持均衡,也就是:L=J,为使其有整数解,将其修正为:

min

J-L

个体从初始工作年龄开始缴费至其退休,那么初始缴费年龄K岁缴纳的养老保险费到退休时的累积额为:C0W0(1+t1);以此类推,n岁时个人所缴纳养老费用到退休时的累计额为:C0W0(1+R)(1+t1);e-1岁时的累计额为:C0W0(1+R)(1+t1);那么自参加工作以来各个时期的个人缴纳养老金及其增值的累积额为:

其次,从个人养老金收益方面看,假设个人在预期寿命范围之内能领取完所缴纳的全部养老金及其收益,并且在领取养老金期间账户中的养老金假设仍按照固定收益比率M行积累,假设第一年领取的养老金为L1,那么第二年领取的养老金即为L1(1+t1),第三年为L1(1+t1)2……,以此类推。

根据我国现行规定退休后领取的第一年养老金基数为退休前一年的社会平均工资,因此第一年领及的养老金又可表示为L1=t0w0(1+R),那么个人一生所领取的全部养老金总额即为:因此平衡测算模型即为:

由于对合理退休年龄的测算需要对不同退休年龄下的社会养老保险收支状况进行测量,选取一个目标年龄区间x(x≥k,x∈z),当某一年龄上一年度的养老金累积额与本年度的收支差额相等,则表示收支处于平衡状态,即:

4.参数设定

由于我国规定的最低缴费年限不低于15年,考虑到制度的持续性和现实性,以及研究的可及性和对于延迟退休年龄的预期,结合本研究期望的研究目标为中短期,因此设定目标年限为15年。选取1980-2013年间的社会平均工资和平均增长率数据。假设未来工资增长率维持在一个稳定的增长幅度内。对2000年以后数据求平均数,从而测得工资增长率的取值为13.66%。

根据此工资增长率,运用MATLAB软件中的polyfit函数进行最小二乘法拟合,得到多项式拟合阶数为四次时拟合优度达到0.999,因此可得社会平均工资的预测模型:由此模型可以对职工未来的社会平均工资进行预测并反映其变化趋势(见图6)。

根据柳清瑞的研究,我国养老金替代率以1%的速度递减,由于该研究其他数据与本研究较为类似,且研究目的一致,因此这里采用此研究的相关数据进行测算。养老金缴费率按照我国现行规定c0=0.08,c1=0.2,c=c0+c1=0.28。养老金调整系数取中间值a=0.5。关于养老金征缴比例,2010年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运行情况的调查报告显示征缴比例为87.7%,鉴于我国不断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的趋势,设定90%作为模型测算的参数值。

初始就业年龄、平均预期寿命据前面论述,分别设定为22周岁、73周岁。失业率按近十年城镇职工登记失业率的均值4.15作参数,投资收益率按我国当前长期国债的利率5%为基准。

四、主要结论

根据以上模型建立和参数设定,选取2010-2025年区间,并运用MATLAB软件进行编程求解,首先根据参数设定测算出这一区间的人均缴费和发放总额,然后对人口预算的M文件运行测算,得出这一区间内我国的人口情况,结果如下。

第一,当e∈[50,70]时,假设男女同龄退休,当征缴比例一定时,在不同迁移人口增长率下,养老金的收支余额均随着退休年龄的提高而扩大,但达到均衡点的年龄不同,如图7、8所示。

第二,当e∈[50,70]时,假设男女不同龄退休,按照20%的迁移率,同时设定按照男性比女性大5岁退休进行测算,可得在养老金基金收支平衡下的中短期退休合理年龄为女性61.312岁,男性65.027岁,如图9、10所示。

根据上述测算结果,我国的城镇职工退休年龄受到人口迁移等因素的影响,当人口以10%的速度迁移时,迁入地的退休年龄为64.972岁;当人口迁移速度为20%时,迁入地的退休年龄为62.615岁。为了保证政策执行的便利性,同龄退休条件下人口迁入地的合理退休年龄点为65岁或者63岁,分性别设置退休年龄下男性为65岁,女性为61岁。至于究竟选择何种退休年龄,这主要根据人口迁移速度和性别比来判定。

五、对策建议

1.允许地方具有制定退休年龄政策的一定自

当前我国没有实行全国统筹,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在地区之间不仅无法相互调剂,而且地方财政承担着本地区基金不足时兜底的责任。并且,人口迁移对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状况产生巨大作用,对迁入地具有推动基金收支趋于平衡的作用,但对迁出地来说,则使得基金收支更加不平衡。同时,人口迁入地都是经济发达地区,地方财政实力雄厚,而迁出地基本上都是人口大省,属于经济发展中等地区或欠发达地区,本地财政实力相对薄弱。为了保证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应该采取更加灵活的退休年龄政策,给予各地一定的自,允许人口迁出地加大延迟退休年龄政策的力度,同时也允许迁入地的延迟退休年龄政策推迟实行或者降低延迟的力度。

2.废除强制性的正常退休年龄政策

美国早在20世纪60-80年代就顺利完成了禁止强制退休的相关立法规定,为之后推行的弹性退休制度奠定了基础。欧盟联盟理事会也曾在2000年11月27日通过并颁布了旨在建立雇佣和职业平等待遇总体框架的相关指令,其中对强制退休给出了一个最低要求,即不得对就业人口有年龄方面的歧视,同时明确规定本指令不妨碍成员国国内关于退休年龄的规定,各国可根据情况选择或保持更有利的规定。2011年英国政府颁布了废除雇员退休年龄的规定,该规定明文撤销了2006年l例中的“由雇主决定退休年龄是否合理的流程”这一项规定,并且删除了1996年《就业权利法》中关于公平解雇的退休规定。至此,英国完成了废除强制性退休的规定,开始实行更加灵活弹性的退休制度。

我国应该通过法律政策规定一个正常退休年龄,正常退休年龄虽具有法律的正当性,但在执行上不具有强制性。上述的65岁或63岁实际上是一种正常退休年龄,不具有强制性特征,只是供相关部门制定养老金奖惩机制和个人选择退休年龄的一个参考标准。

上一篇:免费也是一桩不错的买卖 下一篇:利用物理实验提升学生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