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第一”的思考

时间:2022-09-26 09:16:22

“健康第一”的思考

【摘 要】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高中三年级的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鹤壁市高三年级的学生体育活动意识、健康观念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对高三学生进行“健康第一”的意识教育以及从事体育活动的必要性教育。

【关键词】体育活动;健康意识 ;生活习惯

健康的体魄是高素质人才的载体,是实现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今天的在校学生是明天现代化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身体素质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影响到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文章通过对河南省鹤壁市市高中、市第一中学、市外国语中学、浚县一中、淇县一中、山城区综合高中等六所学校的在校高三学生进行整体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900份,回收813份,回收率90.33%,有效问卷793份,有效率97.54%。

1. 河南省鹤壁市高三学生体育活动现状的调查结果分析

1.1 参加体育活动的目的动机。

调查显示(表一),高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与其自身需要有密切的联系,说明高三学生认识到了体育锻炼的价值和功能,同时也反映出参与动机有着多元化的趋势。

表一 参加体育活动的动机

项目 位次 频数 平均选项系数 %增强体质增进健康 1 650 2.74 81.97精神情绪的修养与改善 2 441 1.86 55.65消遣娱乐丰富生活 3 339 1.43 42.75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 4 312 1.32 39.34喜欢体育运动 5 238 1.00 30.01锻炼意志 6 230 0.97 29.00加强人际交往 7 131 0.55 16.52为养成体育活动习惯 8 103 0.43 12.99为美容减肥健美体形 9 94 0.40 11.85体弱多病 10 57 0.24 7.19其它 11 13 0.05 1.64总人数 793 总选择人数 2608 平均选项 237.09 总项目 11

1.2 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重要程度的认识。

高三学生对体育锻炼重要性的认识水平,一定程度上放映了其参与体育活动习惯养成的思想基础。调查显示,总体有83.26%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的重要,只有1.37%的学生认为体育锻炼对身心健康不重要。显而易见,高三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体育教育后,已经初步形成了对体育活动的正确认识,对体育与未来生活的联系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可以说高三学生对体育锻炼的价值,普遍具有较为明确的认识。

1.3 参加体育活动的行为习惯。

高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频度,反映了其体育活动习惯的养成。高三学生每周锻炼次数的调查(表二)显示,男女生存在一定的差异:高三学生每天进行体育锻炼的有13.11%,每周锻炼5-6次的有11.48%,每周锻炼3-4次的有22.59%,每周锻炼1-2次的有42.62%,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占9.86%。

表二 每周参加体育活动的次数、时间(%)

0次 1-2次 3-4次 5-6次 每天 〈30min 30-60min 60-90min女 13.33 46.64 6.67 16.67 16.69 86.67 9.74 3.59男 6.45 38.71 38.56 6.64 9.82 29.03 64.52 6.54总计 9.84 42.64 22.95 11.48 13.11 57.38 37.70 4.92

高三学生参加体育锻炼的时间调查(表二)显示,男女生存在明显差异:总体上每次锻炼时间不足30分钟的有57.38%,每次锻炼时间在30-60分钟的有37.70%,仅有4.92%的学生锻炼时间每次在60-90分钟。

高三学生身体和精神疲劳的调查(表三)显示:由于面临高考升学,加之部分学生体育意识淡薄,所以没能合理的利用时间从事体育锻炼,造成他们体质状况呈下降趋势:身体方面总体有近一半的学生有一定的疲劳感觉;精神方面有六层以上的学生有一定的疲劳感觉。

表三 学生身体、精神疲劳统计(%)

很有感觉 有一定感觉 没有太大感觉 没有感觉 不清楚

女 3.59 49.27 30.51 13.59 3.08 身体方面男 12.90 32.26 35.48 16.13 3.23 总计 8.29 40.98 32.79 14.77 3.16女 9.74 53.33 26.67 6.41 3.59精神方面 男 35.48 35.80 6.45 19.35 2.92 总计 22.95 44.26 16.39 13.11 3.28

以上分析看出:鹤壁市高三学生体育锻炼与在校学生每天参加一小时的体育活动的要求相差甚远;学生的体育态度呈良好状态,而体育行为缺少良好的运行势态,理论与实践存在一定差距。心理学研究表明:体育行为是非常复杂的,体育态度只是为体育行为提供了一种心理上的可能,但并不是决定行为的全部因素,要将这一心理上的可能转化为现实,即形成具体的体育行为,还需要一定的客观条件为基础,应使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相互引发和促进,共同加强行为的动力机制,强化对体育的理性认识,促使其产生体育行为,并使之具有稳定性和持续性。

1.4 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

影响高三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因素可分为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主观因素包括学生的体育兴趣和爱好、体育意识与价值观、体育态度与习惯;客观因素主要有:缺乏余暇时间、学业负担重、锻炼场地缺乏等方面。调查显示(表四):缺乏余暇时间及学业负担过重是影响学生参见体育锻炼的主要因素。

表四 影响体育活动的主要因素

选项 位次 频数 平均选项系数 %缺乏余暇时间 1 676 3.39 85.25

学业负担太重 2 546 2.74 68.85身心疲惫 3 238 1.19 30.01锻炼场所缺乏 4 156 0.78 19.67没兴趣 5 117 0.56 14.75不懂锻炼方法 6 91 0.46 11.48不适合自己的行为举止 7 78 0.39 9.84身体较弱不宜参加锻炼 8 54 0.27 6.81身体很好不用参加锻炼 9 31 0.16 3.91其它 10 7 0.04 0.88总人数 793 总选择人数 1994 平均选项 199.4 总项目 10

【摘 要】数学美可激发兴趣,启发创新,以美启真,启迪心灵。数学有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和谐和奇异之美,领悟到数学学习中所蕴藏的美学意象、美学情趣与美学精神,会使他们在对数学美学的欣赏中,享受数学学习。

【关键词】数学美学;审美特征;魅力

数学的抽象与严谨,使其易陷于无味;数学的庞大与繁杂,使其易陷于枯燥。因而使一些无法进入数学堂奥的学生,渐渐对其敬而远之,甚至失去兴趣,以致人生中失去了体验数学大美的机会。因此,挖掘数学教材中的美学因素,引导学生发现数学美学,体验数学美学,于数学学习中培养审美情趣,应当是中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

1. 数学美学具有独特审美特征

追求美是人类的天性。追求自然美与艺术美的青年学生,以其对美好事物的向往与激情,一旦感受到数学有如同诗一般的简洁、对称、和谐和奇异之美,领悟到数学学习中所蕴藏的美学意象、美学情趣与美学精神,会使他们在对数学美学的欣赏中,享受数学学习。

数学美学蕴藏于数学所特有的抽象概念、公式概括、模型示范、结构系统、推理论证、思维方法之中。繁杂的数学其实具有在逻辑结构、方法和表达方式上的简洁性,以其简洁的方式表达深刻的内容,反映出自然的简单性。简洁性成为数学美学的首要审美特征,也成为数学最本质的美学特征。

数学中的中心对称、轴对称和镜面对称,都给人以美感,这就是数学中的对称美。数学审美特征中的对称美在数学中比比皆是:代数学中偶函数的图像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图像的关于原点对称;几何学中的许多图形,圆、球、圆柱、圆锥、长方体、圆锥曲线等都体现了对称美,并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

在数学中,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之间,具有和谐平衡与一致。数学概念、规律、方法,三者高度统一,甚至数学与其它学科也是统一的。数学中的公理化方法,使零散的数学知识用逻辑的链条串联起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在本质上体现了部分和整体之间的和谐统一。这种统一体现着和谐之美。

作为“奇妙的数学”,其数学结论或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奇巧、出乎意料,往往勾起思想上的震动,引起人们的赞赏与叹服。数学领域中的一些新的观念的产生,就是来自对奇异美的追求。数学让奇异成为一种美学现象,而且让人们享受奇异的美感,令人产生惊奇的愉悦。奇异性是数学美的一个重要特征,它反映了显示世界中非常规现象的一个侧面,也是数学发现中的重要美学因素。

数学美学是客观存在。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有着其独特的审美特征。数学美学不是抽象的概念,具有非常丰富的内容和具体形象的表现方式。在中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当善于用美的眼光挖掘、审视教学内容,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呈现别具一格的数学美学,寓美学教育于知识教育之中。

2. 数学美学魅力无穷

法国近代数学家彭家勒说过这样的话,科学家之所以执著地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从中得到乐趣,他之所以能从中得到乐趣,是因为他美”。在数学教学中,呈现数学本身特有的美学魅力,引导学生发现数学中的美学因素,会使数学课堂展现出现更强的活力和魅力。

(1)数学美激发兴趣。既然数学学科中蕴藏着美,在教学活动中我们就要引导学生发现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学因素,把教学组织成为发现、鉴赏数学美的过程,在整体把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按章节顺序,有重点地向学生介绍、呈现美学因素。在实施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美的愉悦,从而引领学生以数学美为路途,进入更为深奥的数学殿堂。这是在数学教学中引进数学美学内容的主要宗旨。在履行这一宗旨的基础上,使学生在美的熏陶中,体会到数学美的力量。同时,以“润物无声”的方式,组织学生进入感知数学美、享受数学美,并为数学美所陶冶的境界。

良好的数学美感和较高的数学审美能力,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能由此而领悟数学的魅力,提高数学的学习能力,活跃数学思维能力。

(2)数学美启发创新。美不但是发现,更是创造。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经常发掘教材中的数学美,能大大提高学生感受美和鉴赏美的能力,逐步使学生达到运用数学中的美学方法进行美的创造的初步能力。美与创造在教学活动中得到了完善的体现。数学美学的简洁性旨在寻求问题的最优解答或简缩思维过程;数学美学的对称性要求对命题作出类比,推广和引伸,从而发现新问题;数学美学的和谐性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的思维方式,提供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的思路;数学美学的奇异性倡导激发学生探索、发现、创新的精神。

所以说,在中学数学教学中,享受数学美的过程,就是启发学生思维,开启学生智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把发现数学美的活动与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工作结合起来的教学必然会收到极好的效果。

(3)数学美以美启真。在中学数学学习过程中,解题的策略不但是学习的方法,更是是思维的方法与能力。通过发现与实践,自觉地将美学观念引入数学思维,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效率将会提高。也就是说,在学习过程中,将数学的简洁美、对称美、和谐美、奇异美与问题的条件或结论相结合,再凭借知识、经验与审美直觉,从而确定解题总体思路或入手方向,数学学习将是一片新天地。这种出于数学美的考虑而导致解题思路的设计与发现,叫做以美启真。美的启示帮助学生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了数学中的美学方法。

通过数学美的指引,获得了解题的突破口,问题得到了完美的解决。在数学解题教学中若能充分注意到这一点,将会大大促进学生逻辑思维的发展。

(4)数学美启迪心灵。教育的本质就是美化心灵。数学通过探求自然界的规律来启智人类。所以说,中学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包含着发现美、感知美、体验美、享受美的内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通过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和问题的解决,发现蕴含其中美的因素和美的方法。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在劳动中发现自己的力量,本身就是愉悦的享受。在数学活动中,寻求问题的最优解答,寻求条件与结果之间的关系,寻求多种可能性。这种思维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审美过程。通过数学美对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学生能在数学美享受中启迪心灵,陶冶情操,潜移默化地培养科学世界观,执着追求真理。

中学数学知识中蕴含着丰富的美,在数学教学中自觉引入美学教育,引导学生按照美的规律去发现美、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提高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意识。用美的眼光去学习数学,探索数学,从而最终完成对数学美的创造。以自己的知、意、情去追求客观世界的真、善、美,培养良好的个性品质,形成正确的人生观。

参考文献

[1] 谭本远,数学审美信息六要素 数学通报,2002,(4).

[2] 吴开朗,数学美学,北京:北京教育出版社 1993

[3] 徐素平,中学数学思维中的美学因素,数学通报, 2003,(3)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数学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谈英语教学中的交际文化与学生的交际能力培... 下一篇:以情优教 强化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