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生命之源的将军专家

时间:2022-09-26 08:47:05

血液,是生命的源泉,生命之本,对组织器官起着营养和滋润的作用,失去了血液的营养,肌体就会枯竭。血液及其相关生物制品在临床上的应用非常广泛。血液的来源有限,但需求无限,如何解决供需矛盾、纠正临床使用误区等问题,一直为广大医务工作者以及百姓所关注。为此,记者采访了输血科学术带头人、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重大专项课题首席专家、全军临床输血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刘景汉教授。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输血领域观念的发展?

刘景汉:所谓成分输血就是通过物理和化学的方法,将全血和血浆分离提纯为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和血浆等,依据病情需要输注有关成分。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末,这一概念由美国一位科学家首先提出,随后在发达国家逐步推广。从20世纪60年代末到1998年10月我国正式实施献血法这段时间,我把它归纳为“成分输血时代”。随着我国科学不断发展和进步,成分输血的理念同样需要进行重新审视和科学认识。现在我提出的“科学、安全、有效输血”,不意味着不能用全血。单纯的成分输血不能完全适应当前医学发展。目前还有许多专业从事输血的人员依然停留在过去成分输血的理念中。现在不能单纯讲成分输血率,临床上要掌握标准和适应证,做到科学、安全、有效用血。血液是特殊的“药物”,是用来治病救人的,任何血液制品用到病人身上,首先要考虑到安全,再考虑其有效性。要以人为本,用科学发展观统领,要落实科学发展观,从过去又快又好转变到现在的又好又快。

记者:输血领域的新进展、趋势有哪些?您在输血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有哪些?

刘景汉:包括血液中有效成分的提取保存技术、人造血液、造血干细胞相关研究、通用型血液的研究等等。

创伤、肿瘤、白血病等许多疾病的治疗,都需要血小板防治出血,目前血小板需求增长的速度、数量很快。因此要求我们把有限的血液资源最大地利用起来。在低温保存血小板方面,用我们目前的保存技术可以保存一年以上,做到随需随取,无论从研究深度。还是临床应用的数量,都比国外要好。

如同青霉素一样,在需要的时候,加入液体稀释后可输入患者体内。红细胞和血小板也可以被冻干制成粉剂,做到体积小、长期保存、方便利用――无疑这对于血液的保存和运输具有历史变革性意义。血小板冻干保存,是世界上最前沿的课题。从人体抽出的新鲜血液中的血小板功能完整,但经过多道程序的复苏后仍保持其功能非常困难。这项技术也代表了一个国家科技发展的水平。我们在军内外首先提出并开展低温保存血小板技术的前沿课题研究,创造性地解决血小板低温保存的关键技术,成功地研究出低温保存血小板制剂,从根本上解决了临床输注血小板难的问题。这一研究成果丰富和发展了低温生物学的理论,并增加了新的内涵。我们的红细胞冻干保存研究与国际进展同步。美国科学家做的冻干红细胞用于病人后效果很好。外媒报道称之为爆炸性的消息,不亚于人类首次登月,那么我们的成就就相当于神舟5号。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干细胞的研究进展情况。

刘景汉:干细胞移植是一种先进的治疗方法。用胚胎造血干细胞培养出红细胞,是最新的研究趋势,美国科学家称可以做到批量,但我认为做到批量培植生产还是有一定的困难。但前景很好,是发展方向。我估计要三至五年。

记者:您如何看待人造血液的研究?

刘景汉:美国科学家对16种人造血做了3771例临床应用,发现对病人的肾脏和血管有影响,死亡率增加30%,因此科学家对人造血是否有价值继续研究存在争议。最近媒体披露有科学家宣布可以在二至三年时间将牛血应用到人体。我个人认为难度非常大。不仅涉及伦理道德方面,还有安全方面的问题。

记者:未来输血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刘景汉:输血在大出血、重度贫血、白血病及肿瘤等疾病的治疗中是不可替代的手段,通用型血液是未来输血医学发展的方向,是输血医学的一场革命。我们现在提出的观点是一次性完成输血。现在即使是输同型血,也需要做交叉,如果应用我们的通用型血液,就不需要做交叉以及血型鉴定。B、A、AB型血也都可以做,但方法不同。我们需要另辟途径,做到既对人体无害,又保留了红细胞的正常完整功能,如:携氧能力、红细胞大小等,关键在于创新的思维和理念。我们的技术方便快捷,达到的效果也是长期的和有成效的,有无比的优越性。如用于急诊、大出血、边疆、海岛地区,无论是和平时期还是战争时期都能做到快速有效。

记者:人血白蛋白的临床应用存在哪些误区?

刘景汉:白蛋白在维持胶体渗透压方面有一定的意义,但晚期癌症病人应用白蛋白没有任何意义。白蛋白应用不当会有许多副作用:如循环血量增加,使心脏负荷加重。20%至25%的白蛋白快速输注15分钟后,可使病人有效循环血量增加三至四倍。加重心衰患者病情。个别病人应用时会有一过性血压降低。手术、外伤的病人使用白蛋白可降低血小板止、凝血功能,所以创伤、大手术病人慎用。科学家用狒狒试验,发现可以引起间质性肺水肿。最近有媒体报道脑部外伤病人用白蛋白作脑保护药品是不科学的。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的研究都证实了滥用白蛋白不但不能延长病人生命。反而增加病人的死亡率。即使是低蛋白血症所造成的败血症,多因全身衰竭导致,故也不主张应用白蛋白。

记者:现在临床输血存在诸多误区,您在指导基层血站、输血科室及临床医生的工作方面有哪些计划或措施?

刘景汉:现在国家卫生部的重点工作主要是抓临床输血。目前我作为输血分会的会长,就要把科学、安全、有效的输血知识理念推广到临床上去。可通过讲座及办学习班的形式促进相关专业人员的学习和理念更新等等。这几年我们始终强调:不是说过去我们开展了成分输血就意味着不能输全血。现在输血一定要大声疾呼:科学、安全、有效。因为已经发生了不科学的事件。应该让血等人,而不是人等血。要求我们采供血单位把稀有血型准备好。

总体上在行业内,目前输血科还得不到足够的重视。特别是基层单位。首先我们要认真、努力地去学习。打铁还需自身硬,讲出道理才能让人重视。比如:为什么要输血?输血的目的是什么?不同意输血时要讲出原因和道理。为什么要输血浆?血浆里90%多都是水,只有8%至9%的固体成分,输血浆的目的主要是补充凝血因子,不作为补充血容量。非手术病人的凝血因子不缺乏,为什么要补充呢?补充的道理是什么呢?许多医生不清楚。中国有句俗话:隔行如隔山。大的手术都要输血科会诊,我的感触是临床医生输血知识匮乏。手术可以做得很漂亮,但输血做得不科学,结果导致病人出问题,却常常不会考虑到是否因输血不科学而导致的。研究发现癌症病人如直肠癌、前列腺癌、子宫癌等等。输全血会导致癌的复发率比不输血者高70%,死亡率高出30%,感染率高出20%。这个结果20世纪70年代已经被证实,但许多临床医生并不知道。

上一篇:高血压患者的健康饮食生活方式 下一篇:救死扶伤,只想做医生应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