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道德建设的“人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时间:2022-09-26 08:45:21

试论道德建设的“人本”目的――人的全面发展

人类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其实质就是追求人的发展。社会发展从最高价值取向上来说,并非人类社会的目的。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如果把社会发展看作是人的本质在实践中的全面展开,那么包括经济发展、文化发展、生态发展在内的整体意义上的社会发展都不过是围绕人的发展的全面展开和具体体现。

一、社会主义内在本质的要求

社会主义制度是以人为本的制度,人的发展贯穿社会主义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在与资本主义的较量和竞争中,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仅要体现在创造更高的劳动生产率上,同时还要体现在创造公正合理的社会秩序、努力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上。只有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目标,才能真正超越资本主义。这决定了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离不开对人的全面发展目标的追求。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人民群众对基本生活资料的需求增长趋于稳定,而对人的全面发展的需求日益凸现出来。人民群众的生活消费进入了以提高自身素质为主的新阶段,用于提高人的素质方面的消费明显增加。“社会进步决不仅仅是单一的经济现象,而是社会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等因素与人的全面、综合、协调发展过程。社会发展进步的目标,也不应是经济方面的单项突破,而应是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的巨大发展和社会的飞速进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越来越坚实的基础和优越的条件,同时也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其最高衡量标准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能源、通讯、交通等基础设施“瓶颈”随改革和发展正在逐步解决,但人的素质又成为影响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的最大“瓶颈”。人的现代化,不仅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保证,更是中国现代化的根本目的。国民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观条件和保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就是不断提高国民素质的过程,就是逐步实现国民素质现代化即人的现代化的过程。

三、人的全面发展有一个过程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的文化素养、科技水准、思维方式、创新才能、道德情操、价值追求、思想水平、精神气质、交往能力、身体状态和心理素质等。人的全面发展在今天是不可能一下子实现的,但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追求和推进的历史过程和现实运动过程,关键是要寻求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现形式和目标。社会主义社会是协调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其优越性不仅表现在能够极大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创造出高度的物质文明,而且表现在能够消除资本主义和其它剥削制度所必然产生的种种贪婪和腐败现象,创造出高度的精神文明,保证社会的全面进步。为此,要坚持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实现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目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实现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共同富裕。切实加强理想信念和思想道德建设,从实际出发,把先进性的要求同广泛性的要求结合起来,团结和引导不同觉悟程度的人们,形成强大的精神力量,为社会保持良好的秩序和风尚营造高尚的思想道德基础。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努力开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四、加强新道德建设是关键

1.道德建设最重要的不在于宣传和号召,而在于制度建设。道德本身是不能单打独斗的。公民良好道德习惯的养成是一个长期、渐进的过程,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一个社会中人们的道德状况如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为此而做的制度安排。社会要通过各种制度安排维护社会的公平、正义和秩序。否则,一些人可以通过种种不道德的甚至是不合法的手段获得利益,道德便处于相当尴尬的境地。

2.重视立法,强化“法治”,优化社会环境。“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公民道德建设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产生道德约束疲软的状况,不单单是道德自身的问题,要从社会大环境中去考察。大多数违法的行为都是由无德开始的,只有以法护德,靠严格慎密的立法和强有力的执法将散乱的人心理顺,将无矩的行为规范,果断、严格、及时地处理那些无德引发的触犯法律的行为,树立法律的权威性和威严性,让法律意识深入人心,社会环境得以优化,人的起码的道德良心才能得到保证,人的行为才能在肃正的法律下得以规范,从而进入较高尚的道德境界中。

3.法治精神、道德观念要靠教化来培育。法的精神、道德意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中固有的。需要教育,有赖教化来养成。道德,不只是一种知识,给人的生活提供价值和理智的方向;它还是一种规范,用以指导、约束人的行为符合价值取向;它更是一种信念,与生命一体,是人之“安宅”与“正路”(孟子语)。我们需要因势利导地教化,使社会的规范从制度着手,起于制度,而终于道德。通过制度、法治培养起人们的守法意识,建立起对正义制度的信任,对社会公共利益、行为规范的尊重与敬畏,锻铸出自制、自律精神。

4.加强舆论的净化工作,积极营造有利于公民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社会舆论的作用不像法律带有强制性,但它的作用更广泛、更深入、更持久,正确健康的舆论可以潜移默化地滋润、净化、升华人心,对改造人,征服人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大众媒体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积极开展舆论监督,有力地批评背离社会主义道德的错误言行和丑恶现象。要抓住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阵地,加大网上正面宣传和监管工作的力度,引导网络机构和广大网民增强网络道德意识,共建互联网络文明。交互、探讨的方式,才能让人们通过自己的选择走向更高的道德境界。

5.切实加强党对公民道德建设的领导。公民道德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党组织应充分认识到新形势下加强公民道德建设的重要性、艰巨性、长期性和紧迫性,把它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在党委的统一领导下,各级文明委和党委宣传部的具体指导、协调、组织下,共产党员和领导干部的模范带头下,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各尽其责,相互配合,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分析新情况、新问题,关注人们在道德实践中的新创造,及时发现和总结群众创造的新经验,并积极地扶持和推广,探索道德建设规律,改进方式方法,指导面上工作,积极有效地推动公民道德建设。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上一篇:大学生社团管理和发展模式研究 下一篇: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必须建立规范的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