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资银行下海快转型慢

时间:2022-09-26 08:35:23

中资银行下海快转型慢

中资银行“走出去”的步伐越来越快,在海外发展保持了良好势头。海外业务的转型与发展,在金融危机“后时代”显得尤为重要,事关中资银行今后海外可持续发展。

中资银行海外并购异常活跃

在过去的6年中,应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最活跃的时期,据统计显示,以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建设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民生银行和中国招商银行为主要中资银行,从2007年到2012年,共进行了13起海外并购。

仅2007年,中国工商银行就在8月和12月,先以5.83亿美元收购澳门诚兴银行79.93%的股权,后以54.6亿美元收购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同一年,中国银行于2007年11月,以39.5亿港元收购东亚银行4.94%的股份;国家开发银行在2007年7月,以22亿欧元入股英国巴克莱银行,持股比例为3.1%;2007年10月,中国民生银行宣布分三步收购美国联合银行20%股权,并最终成为其第一大股东,先期收购9.9%的股权。这是国开和民生两行至今唯一的海外并购,也是中资银行海外并购最多的一年,并购总额换算成人民币高达近700亿。

然而,就在2008年,中资银行又进行了三起海外并购,按时间顺序分别为6月中国招商银行以每股156.5港元现金收购永隆银行53.1%的股权,总额达193亿港元;7月份,中国银行仅以6000万元人民币,成功收购瑞士和瑞达基金公司30%的股份;时隔两个月,9月份,中行又以23亿元人民币,收购法国洛希尔银行20%股权。

2012年发生的收购案是在5月份,由中国工商银行以1.4亿美元,收购东亚银行在美子行80%的股权。

根据国家商务部网站和中国工商银行各年报数据可以看出,同样在2007年到2012年间,我国非金融类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量由2007年的每年220亿美元增加到近800亿美元,而中国工商银行海外经营网点也由2007年的100多个增加到近400个,这些都得益于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走出去的中国企业越多,中资银行的发展机会就越多。海外并购异常活跃的背后,其实就是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经济总量“大盘”的最好展示。

抓住机遇把“外行”变“内行”

今年3月,澳大利亚也与中国达成货币直接兑换协议。近年来,人民币相关业务创新活跃,离岸人民币市场快速发展,产品种类和市场主体更趋多元化,人民币直接兑换外币范围不断扩大。人民币国际化的发展已经全面、深刻地影响到中资银行的海外运营,为中资银行实现海外业务转型、提升盈利能力开辟新空间。

2012年中报显示,中国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交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海外资产和净利润增速均大幅高于国内水平。各大国有银行海外新设机构和并购的步伐近几年明显加快,其它股份制银行和中小银行也加入了国际化行列。

但我们看到的是,目前的中资银行在全球化布局中,主要精力还是放在海外网点数目、海外从业人员数量和海外资产规模上,还没有把走出去的中资银行,尽快由“外行”转变为“内行”,因为真正的全球视角、全球市场、全球资源还没能真正进入中资银行的“法眼”。如果要看有没有把“外行”变成“内行”,就看中资银行海外业务中的企业客户构成和经营份额比例,不错,中国企业走出去多了,中资银行业务也会增加,但如果把发展眼光仅仅满足于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服务,那么,对于中资银行来说,顶多只能说是某某银行的海外营业点,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海外支行和面向全球、服务世界的银行,也使“走出去”战略大打折扣。

这次国内“钱荒”风波虽然逐渐平息,但留下很多值得思考的东西,对海外业务影响甚微,无论从眼前利益和长远发展来看,中资银行海外业务融入当地、服务百姓成为“走出去”后走得稳的“压舱石”。在这方面,中国银行伦敦分行做得比较好,目前伦敦分行的公司客户之中,当地企业已经超过半数,英国石油、英国航空、壳牌等现在都是中银伦敦的客户;个人客户也不再只是华人华侨,规模日益增长的留学生和中国务工人员也成为其重点服务对象。此外,中银伦敦与渣打、汇丰、花旗、美国银行等国际知名银行在银团贷款上建立合作关系。2007年,中银伦敦与总行成功承销了对英国“力拓集团”的银团贷款,大大提高了中国银行在国际银团贷款市场的整体形象和地位。伦敦分行在欧非银团贷款市场上排 名居中资银行首位。为了进一步打入当地主流市场,中银伦敦还在国际金融危机之后对英国本地客户推出了按揭产品服务。尽管国际金融危机使本地银行对该业务有所收缩,但市场需求热度未减,于是中银伦敦开始积极试水,对客户都是逐一审核资料和面谈,2013年,中银伦敦的投资按揭贷款业务连续第三次获得英国一家权威房地产机构颁发的金融奖项。

当德国一家世界500强企业和本地合作银行因为经营问题退出,工行法兰克福分行应邀加入,现在已经成为该企业的核心合作银行,“这个例子说明,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中资银行有机会在当地的投资中做得更深、更加本地化”。同时,中资企业“走出去”,中资银行可以提供财务顾问等服务,更好地为中资企业服务,这与融入当地并行不悖,应是中资银行海外快速成长发展的两个羽翼,也是实现“外行”变“内行”华丽转身的两个着力点。

另外,中资银行应该好好利用互联网,而不再走揽存“傍大款”老路。国内所有银行都在做同一件事,都在拉存款,都在“傍大款”,其实占了大约社会总量的20%,其余80%的客户因小而不愿做,结果互联网做了,它建立起一种新的信用体系,传统存贷汇输给互联网,新的业务不能再输了,中资银行更不可用国内思路去做海外业务。创新有时候是被逼出来的,只有“绝地重生”,才能改变“温水青蛙”。

完善中资银行海外风险管理

中资银行“走出去”并不是近几年的事,国际化已经走过近百年历程。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不可避免地影响了中资银行海外发展轨迹,但也给中资银行的发展带来很好的机遇,海外并购在银行和企业间不断上演“连续剧”,大有中国“购全球”的架势,如果仅仅陶醉于量的增加,被热火朝天的表象所遮盖,就看不到背后潜在的风险,就会因没有“未雨绸缪”,而坐失“走得稳、走得好”的良机。

从国际经验看,资本项下的人民币业务创新比经常项下具有更大活力和潜力。香港、新加坡、伦敦、卢森堡等离岸人民币交易活跃的市场基础设施完善、监管制度宽松,为这些产品和服务的创新提供了良好环境,也为海外风险管控更有效创造了条件。但我们不能指望别人宽松来发展,风险管控更不能建立或等待别人宽松环境上,必须有我们自己一套管控海外风险的措施和办法,对相关制度也应修改完善,国际金融和资本市场的环境发生了变化,中资银行只有不断应变,才能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

上一篇:银行业迈入微信时代 下一篇:运用KDJ寻求黑马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