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畔古巴城

时间:2022-09-26 08:23:41

仿佛是在一夜间,江南水乡古城巴城成了世人议论的中心,这里不仅有天下美味阳澄湖大闸蟹,更出了一个航天英雄费俊龙。翻开古城的历史便知,是浓重的文化底蕴培养出了这一代名人。

远古时,因第一食蟹人巴解在阳澄湖畔治水有功,大禹封他为王。后代人为了纪念他的功德,就在土城的北边造起了一座巴王庙,这土城就是巴城。古诗云“巴城小市以城呼,巴王有城今为湖。”春秋时期。吴王阖闾继位,以阳澄湖为屏障,在湖的东、北、南筑巴城等12城。根据明嘉靖年间的《昆山志》记载:巴城重建于湖旁。2003年,巴城湖清淤汲水取土,有幸显现整个巴城湖的地貌,在巴城湖边新蟹码头处挖掘到一条长1000米、宽80米左右的鼎、豆、罐、瓮、盆等残片区,见证了巴城是个历史悠久的地方。根据昆山文管所、苏州博物馆专家现场踏勘证实:距湖岸30米处是宋文化遗址,五六十米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遗址,80米左右是马桥、良渚文化时期的遗址。由此推测:此处即是吴王阖闾重建的古巴城的确切位置。

巴城湖古文化遗址的第一个特点是文化底蕴深,有新石器晚期的良渚文化分布地域;有春秋战国时期分布地域;有宋文化分布地域。第二个特点是分布地域广,分布在长1000米、宽80米左右的地段上。第三个特点是古文化分布地域的层面清晰,其顺序是宋文化遗址、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遗址、新石器时期的文化遗址。在远古时代,文化底蕴如此深,分布地域如此广,分布的层面如此清晰,这绝不可能是一个村落,应该是一个“土城”,即巴解的封地,也是以后吴王阖闾重建于巴城湖旁的巴城。

那么“古巴城”在巴城湖畔是怎样消失的?古巴城地势低洼,从踏勘的几个时期古文化分布地域看出,由于湖水的作用,逐步向东南方向迁移。据《巴城志》记载:从北宋大观六年(1110年)至南宋乾道六年(1165年)的近六十年间,这里发生过七次洪涝灾害。巴城祖先总结历史教训,前数次较小规模的原地迁移,洪水的威胁并不能彻底解除,只有远离湖区向东南方向迁移,才能杜绝洪水的威胁,直至明清才逐步形成现在的巴城。

古巴城的不断迁移,直到宋代最终从巴城湖旁消失,并非是地壳下沉所致。巴城镇的变迁实际是迁移,是因为水位上升,被淹为湖泊的,故至今已看不到“古巴城”的城郭了。

巴城老街位于张家港与杨林塘交叉口,集镇面积8万平方米,有东西向一条大街,长285米。大街东段是石子街,西段是石板街。石板街用长1米,宽0.3米,厚0.12米不等的花岗条石铺设而成,现保存这样的条石438块。

清乾隆下江南,曾游览了位于镇北的崇宁古刹,还品尝了古街别有风味的蟹肉馒头,并赠铜镜一面,亲为该寺题词,题词碑嵌在斗姆阁离地丈许南壁墙上,后拆除斗姆阁被毁。从那时起,巴城就成了紫禁城定点的大闸蟹捕捞之地。

崇宁寺建于梁天监八年(509年),初为庵。元末里人丁道坚扩建为寺,内供弥勒、四天王、韦陀、罗汉、三世如来佛。明天顺八年(1464年)存鼎扩地增建。全寺占地6亩,正殿雄峙于后,西有佛楼斗姆阁,东为僧舍神殿,连宇数十间,雄伟壮观。

该寺紧靠巴城湖畔,寺西靠近张家港,筑有码头,供人来寺停船。寺后有一浜通巴城湖。寺东建有青石桥,万历年间造,在码头通该寺。寺内头山门供奉一尊青石弥陀,系整块青石雕刻,高2米许、宽1.80米,重逾千斤,一手拖袋,一手按膝,两脚盘坐,项悬佛珠及脐下,身披纳衣露胸,乳凸脐凹,神态慈欢自若。因此说,石弥陀、铜镜、题词碑三者为崇宁“三宝”。崇宁寺因“三宝”远近闻名,岁岁香火不绝、属昆山境内大寺。

明代诗人画家沈周作有《夜宿崇宁寺》,诗云:“诸田漠漠水程通、藩景萧萧野寺空。佛座庄严苔供碧,僧窗点缀叶留红。灯临浊酒三更月,棹倚重湖叠浪风。旧舍故人今独少,相思―不眠中。”这是对崇宁寺的全面描写,令人难忘。

武城是巴城境内的一个村落,在镇西北6公里处。东汉《越绝书》记载“娄北武城阖闾所候越也,去县三十里”。元未明初的袁华诗中也提到“武城是吴王阖闾(公元前514年)为防越国的淮夷骚乱入侵而筑的十二城之一”。

据南京文物考古队1992年考证:武城是江南比较古老的水城遗址,是春秋著名军事家孙武所筑的八卦水城。后人为颂扬其不可磨灭的功德,称其为武城,并建有武神庙,世代供奉。该城因军事而设,充分运用了伏羲氏“八卦”图中阴阳交互演化原理,并结合地形、环境精心设计,水城分中央城、内城、外城,并设有12处水道出口。水城位于浩瀚的阳澄湖的东湖口,呈“八字形”,水城东南方向称“东喇叭口”,西南方向称“西喇叭口”。据当地村民说,外来船只一进入该城,找不到出口是常事,如不问询,是出不了这个“迷宫”的。民国时期,阳澄湖的水寇成患,但这些水寇是绝不到该地抢掠的,因为害怕进得来,出不去。

武城经过2500多年的陵迁谷变,已沦为两个湖泊――神武潭和武神潭。据传神武潭是孙武操练军马的校场;武神潭是八卦陈的中央门,是孙武的指挥中心;紧挨武神潭的武神村(现为武城村)是孙武驻扎水军的所在地。由于年代久远,已无法查考,但孙武所筑的武城仍依稀可见。

百戏之祖昆曲,2001年被联合国命名为首批“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昆曲产生于以昆山为中心的娄江流域,巴城是最早的发源地。唐代宫廷艺人黄幡绰,被誉为中国十大戏剧家之一,死后葬在绰墩,《南词引正》认为昆山腔“乃唐玄宗时黄幡绰所传”。巴城正仪街道界溪有元代诗人顾阿瑛的玉山草堂,草堂雅集当时称“诗社”,就像现在的文艺沙龙,顾阿瑛就是当时的“文联主席”,而顾坚始创的昆山腔,就在这里诞生。巴城镇东澜漕里,明代中叶出了一位大戏曲家梁辰鱼,他创作的《浣纱记》传奇,将昆曲推向舞台,使昆剧登上中华民族戏曲的宝座。现在还留存着绰墩山、金粟庵、东亭等遗迹,供游人探幽访古。

2004年3月16日,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专家组对绰墩山遗址考古发掘时发现了马家浜时期的稻田遗址,其中一个地块内呈现了7块水稻田。这几块稻田中间有3个小蓄水坑,稻田北侧是一条排水河。随着进一步发掘,考古队又发现了好几块比较整齐、面积也较大的稻田,总数超过了50块。借助科学的手段,对稻田遗址采取土壤样本,证明这片稻田距现在已经有6000多年,绰墩山遗址聚集了从马家浜文化(距今6000年前)、崧泽文化(距今5000年前)、良渚文化(距今4000年前)到马桥文化(距今3000年前)4个远古文化层面的堆积,是江南原始文化的标尺。经考古队确认,绰墩山为核心的良渚文化遗址中心区面积为29万平方米,并划分为6个考古发掘区,稻田遗址是在第6区块中发现的。

同年10月,“中国古水稻土研究现状与展望”中德学术研讨会在昆山开幕,中德专家详细了解了绰墩山遗址的地质、地貌情况。他们认为,绰墩山遗址水稻田的发现开辟了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交叉的新研究领域,将为拓展土壤学的理论和建立分支学科作出不可估量的贡献,也将为进一步揭示世界栽培水稻起源和稻作文化的传布提供新的科学依据。

春秋末年,巴城属吴国管辖,位于都城姑苏的东部。吴王寿梦生性好猎,又在城西部卜庙一带圈出一片土地,建“西鹿城”作为王室豢鹿守猎之所。昆山自古称“鹿城”就来源于此。

《昆山志》记载的这段话告诉我们,“西鹿城”的位置在昆山城的西面卜庙一带,所管辖范围并不那么大,“只圈出一片土地豢鹿守猎”。这能从巴城湖中的数口古井中,挖掘到梅花鹿角、鹿脚骨及数具鹿骨架残骸,黑皮暗纹陶盆一件(较为完整)及其一些残片得到证实。

“阳澄湖美,巴城蟹肥。” 在阳澄湖畔,一座占地64600余平方米的“名人文化村”生态修复工程,已全面启动建设。元代昆山名士顾阿瑛出资建造的“玉山佳处”24个景点将重现阳澄湖畔。重建的崇宁寺也已开光迎客。阳澄湖将重现“巴溪八景”,见证巴城的变迁和巴城人富裕后的新追求。

上一篇:淮安:因盐盛衰史有凭 下一篇:左手商,右手文黄礼民用“脑力风暴”在加拿大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