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黄鸭成功引发的思考

时间:2022-09-26 07:32:26

大黄鸭成功引发的思考

摘要:大黄鸭,英文名Rubber Duck,是由荷兰艺术家弗罗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以经典浴盆黄鸭子为原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大黄鸭的出现,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下面让我们了解一下大黄鸭的创作者及其创作背景。

关键词:大黄鸭;公共艺术;云门;弗罗伦泰因-霍夫曼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38-2

大黄鸭来北京了!

今天,提起大黄鸭三个字,没人不知道它是什么,即使不懂艺术,不关心社会热点,不知道大黄鸭的身世背景,也绕不开大黄鸭扑面而来的影响力。

大黄鸭,英文名Rubber Duck,是由荷兰艺术家弗罗伦泰因・霍夫曼(Florentijn Hofman)以经典浴盆黄鸭子为原型,创作的巨型橡皮鸭艺术品。自2007年第一只“大黄鸭”诞生开始,霍夫曼带着他的作品从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出发,先后造访了德国纽伦堡、巴西圣保罗、日本大阪、英国伦敦、澳大利亚悉尼等11个国家的14个城市,大黄鸭所到之处都受到了很大的关注,据统计数字,在香港展出的一个多月里,它吸引了近八百万游客。

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公众的热切关注和参与,时间和空间的积累,已经证明了它的成功,它甚至已经超越了公共艺术,成为一个话题,一个事件。

有了香港的预热,大黄鸭的北京之旅也注定热闹,以至于在大黄鸭来到内地之前,不少城市都出现了山寨作品,然而,这些山寨鸭虽然造型相似,但影响力却根本无法与正牌大黄鸭相提并论,那么,这只大黄鸭,有着何等的魅力,能让它取得如此的关注呢?这无疑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话题。

一、大黄鸭的成功关键词之一:多年的积累形成个人品牌

艺术家霍夫曼,1977年4月16日出生于荷兰,2000年毕业于荷兰坎彭的基督教美术学院,随后在德国的柏林-魏森塞艺术学院获得硕士学位。2003年,在荷兰南部的弗拉尔丁恩镇(Vlaardingen),霍夫曼在周围居民的帮助下,利用当地废弃的木料,耗时3个月完成了他的首件巨型装置作品《弗拉尔丁恩巨兔》 (Vlaardingen Giant)。这只兔子高10.5米,用各种不同规格和颜色的旧木料拼成,给一个朴素的小镇带来了巨大的惊喜,受到小镇居民的热烈欢迎,这也从此奠定了他的艺术发展方向。

在日后的创作中,巨大而可爱的动物或玩具造型,无疑成了霍夫曼作品的主题关键词。霍夫曼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型艺术已经成为了我的签名。只要做大型艺术项目,我就觉得得心应手。对于建筑师和公共空间而言,你需要做得‘大型’让周围的世界变小,而且这让我们观看的人也变小了,我把当地的建筑和巨大的广告牌当作我的竞争对手”。霍夫曼是一个“入世”的艺术家,他非常明确,作品的观众就是普罗大众,作品的场所就是城市空间,那么巨大的体量无疑是抓人眼球的第一步,而从思想性来讲,以巨型的物体来微缩现实世界,他想提醒人们,我们是多么渺小,让人们去关注平日里被我们忽视的空间。

霍夫曼曾经说,“喜悦”是他艺术创作中的灵魂。“大黄鸭”的原型小黄鸭,又叫做“浴盆鸭”,西方国家的孩子在洗澡时,“浴盆鸭”是澡盆里必备的一个玩具。霍夫曼认为, “大黄鸭”将勾起你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它能给人“快乐”“让我们每个人都平等”。“大黄鸭”之所以受追捧,与这个内在因素不无关系。

霍夫曼是一个野心勃勃的创作者,从创作之初,他就找到了最夺人眼球的创作语言,十年间,他游走于世界各地,不断传播这份“放大”的快乐,像一位快乐形象大使,在当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有意无意地迎合了民众的心里需求,也完成了他对个人艺术品牌的塑造。

二、成功关键词之二:与环境和观众的交流

公共空间和公众参与,才能证明一件公共艺术品的存在和成功。霍夫曼深谙此道,他曾说:“如果你想作品得到人们的关注,让他们铭记于心,那最好邀请他们亲身参与,并使用他们熟悉的材料。”这种“特定地域作品”通常与所在地的风土人情、历史文化紧密相连。霍夫曼在2010年为巴西圣保罗的“像素展”(Pixel Show)创作的《胖猴子》(Fat Monkey),就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的这种地域性思考。在作品中,霍夫曼与当地学生一起,用10000只巴西人尽皆知的Havaianas人字拖鞋,创造了一只躺在树丛间的巨型猴,拖鞋缤纷的色彩颇具热情洋溢的巴西风味。而2011年夏天在瑞典厄勒布鲁举行的开放艺术双年展中,作品《大黄兔》 (The Big Yellow Rabbit)高16米,取材于当地生产的黄色墙面板。这只玩具兔像是不小心从天上掉下来一般,倒栽葱地跌落在纪念瑞典伟人恩厄尔布雷克特 (Engelbrekt)的广场上,转化成另一种充满玩味和调侃的占领革命。游历过14个城市的大黄鸭,也是“因地制宜”的作品,每到一处,霍夫曼都会仔细衡量展地环境,改变大黄鸭的身材。在法国展示的大黄鸭,高达26米,在北京的展示版本则为18米高。

从创作到展示,公众都扮演着重要角色,而这也是霍夫曼时刻关注的,他在接受采访时说:亚洲人对这只鸭子的反应很直接,他们看到它时会立刻大叫一声“WOW!”而欧洲人往往会想很多作品背后的意义。

霍夫曼这样解释他的创作初衷:“在亚洲,一些人每周工作六至七天,这些人需要一些能帮助他们逃离忙碌生活的东西。我认为我的作品具有这种作用。最佳的逃离办法,就是纯粹地享受、玩乐。我认为最需要橡皮鸭的,就是生活在最烦恼的地方的人们。”

不同的声音也是存在的,有人认为大黄鸭虽然可爱,但它其实就是一场嘉年华式的欢愉,其可爱外表除了吸引人群与之争相拍照外,无法带来美学以至对社会的思考。

“大黄鸭”在香港的亮相,源于一个叫做“M+进行等于充气!”的当代艺术展,除了大黄鸭,还包括刘家琨的作品《随风》,美国艺术家保罗麦卡锡(Paul McCarthy)的作品《复杂物堆》等,这些巨型充气雕塑虽也用了类似的创作手法 ,却没有获得大黄鸭的热捧,甚至根本就没有走进公众的视线。

摘要: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平衡》讲述的是原本五个人站在一个平板当中,都有自己的位子和平衡点,他们有着同样的装束、同样的表情,显得冷酷无情,唯一不同也只是他们身后的编号而已。由于一个音乐箱子的来临,打破了他们之间的和谐,他们为了满足各自的私心和好奇,损人利己,得不偿失,最终每一个人能够单独享有音乐箱子。影片短短七分钟,却折射出了很多人在面对利益时,由于贪婪所维持的平衡和道德规范被打破,赋予短片以“人性”的现实问题,给人以启迪。

关键词:平衡;世界;人性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8-40-2

一、自私,平衡世界被打破

《平衡》获得1989年第62届奥斯卡最佳短片奖。作者是德国的双胞胎兄弟克利斯多夫・劳恩斯坦和沃尔夫冈・劳恩斯坦。面无表情的五个人,同样的相貌,同样的装束,站在一个悬浮在空中的四方形平面,唯一不同只有身后背负着的不同的编号。平面有个看不见的支点,每个人都必须找到自己的合适的位置,才能维护整体的平衡。开始他们很清楚自己所处的空间存在着很多不稳定的因素,能够很小心地移动探寻到自己的支点,维护平衡,以防平面在空中倾斜,自己的生命受到威胁。但是人们总是对身边的事物充满了好奇,他们也想看看平板的下面是什么,各自拿出钓鱼竿朝下面看能否钓到什么东西,果然钓上了一个箱子,箱子带有音乐,为了独自占有,他们开始蠢蠢欲动,不顾他人的安全,抢夺箱子,他们的平板世界开始不平衡。

二、一个人的悲哀

《平衡》这部作品的风格是超现实主义,德国独特的思考方式在其中表现无遗。同时影片也体现了德国人抵抗诱惑,追寻生活平稳安定的性格特征。短片中的平板反映了一个现实的世界,当诱惑来了,世界的平衡将被破坏。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人们都很清楚自己所在环境的不稳定,并且很小心地在维持。但是,一个意外的从天而降的音乐盒无意中破坏了原本平静的生活,欲望的导火索因此被点燃。

当诱惑来了,人性中固有的贪婪和好奇心便开始作祟,此时此刻,人们内心的平衡将被破坏,人们就会像迷失了一样,忽视了重要的内在平衡。最精彩的时刻是,当人们陆续落了下去,只剩最后两个人时,其中一个很轻松地将悬挂空中的对方踢下,这时他才发现平板失衡了,自己只能往对面跑动。最后几秒的停留画面是全篇的高潮,具有很深刻的意义。

人和箱子是这部剧的主题,人只要不动,箱子便也不会动,这样才会达成人与箱子的平衡。既然都不能动,人便永远不能听到箱子播放出的音乐。影片反映了我们所生活的这个社会被权力,金钱等各种诱惑包围着,同时,很多人在诱惑和利益面前变得贪婪,而最后难以避免地会遇到冲突,贪婪也会打破人们的道德平衡。人类社会的平衡最终将会被人的欲望打破,最终变得不再平衡、充满矛盾,当周围的异己都被铲除,便只剩最后一个人在平静之后对自身无奈痛苦地遥望。

三、利益面前的冷漠

短片《平衡》运用的是线性叙事的手法,具有将时间线作为基准的结构特征,注重故事剧情的叙述,强调各类事件的前后关系,探寻一个密室空间里人与人的关系,结局是开放式的,以引发大家的进一步思索。

短片中五人形象与我们一般观念中的日耳曼人很相符,高高的鼻子、端正的外表、修长的身材、厚重的大衣,展现出的高贵气质是欧洲绅士的象征,他们是欧洲一直推崇的“文明人”的代表。但这些绅士们目光呆滞、表情冰冷而且沉默寡言,这样的“文明人”其实是现代社会中人们的缩影。在金钱社会的教化下,现代人们选择单一的服装,做单一的事,同时,人们也在脸上呈现单一的冷漠神情,他人的事与己无关。无论你我他,面对利益时都会露出原形。

《平衡》的场景布置,声音和颜色的色调配合都十分有特色,用冷色调的图像与生涩、硬朗的声效匹配,令故事叙述更丰满,更具吸引力。短片动画经常巧妙使用很简单的听觉、视觉元素,使矛盾表现得更突出,主题更明确。短片在色彩上运用去繁就简的基调,只选取白和灰两种颜色及它们的过渡色为表现手法。冷基调的灰色代表着灰暗的人性以及讽刺所谓的内涵,灰色与黑色为主的画面,苍白着脸的没有头发的人,过于厚重的大衣,都给人一种不安和恐惧的感觉。这些都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不和谐的个体与群体。音乐盒作为场景里一个主要元素,它的外壳颜色鲜艳,给灰暗的剧情世界带来了全新的颜色,它播放的音乐给那个静止的世界带去了全新的声音,这鲜亮的色彩和悦耳的音乐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在故事中,导演用最简洁的手段展示给人们一个心理现象:很多事物争取到最后得到了什么?难道得到了就能证明自己是最强大的吗?为何得到之后留下的却是失败的孤独呢?

四、小结

简单的场景、淡蓝色的基调,平衡的维持和调节已成为该片情节的突出点,平衡关系一直在打破和维持间游离,私欲成了平衡失控的内部原因,最终平衡的力量会反应作用于欲望,成为一个循环的过程。故事的主题最后得到了升华,《平衡》完美体现了哲学理念的平衡。

从狭义上来说,假如他们五人当初能够互相合作、协调配合,那么每个人都能听到美妙的音乐。从广义上来说,和谐才能共赢,人和事物应该达成完美的平衡。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事情都体现了这个道理,伤害他人的同时也会伤害自己。我们生活的世界也需要维持秩序和平衡。

参考文献:

[1]《平衡》影片.土豆视频网站.http:///programs/ view/4DEOTTdedrM/.

[2]金辅堂.动画艺术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林语堂.生活的艺术[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4]波布克.电影的元素[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6.

作者简介:

石玮,武汉纺织大学传媒学院。

上一篇:中国工笔人物中的传统美在写实油画中的应用 下一篇:论在新形势下如何做好图书出版的编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