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算蔬菜三本帐

时间:2022-09-26 07:11:58

细算蔬菜三本帐

近日,四川省统计局了四川蔬菜产业发展调查报告。报告称,四川的蔬菜种植面积、产量已连续5年增加,价格连续7年上涨。供应量增加,价格理应随之下降,为什么会出现这看似矛盾的现象?笔者就此走访了菜农、中间商和四川省农业厅相关负责人。

菜农的账本

种菜成本3年翻番

冬至前一天,笔者来到四川全省最大的蔬菜种植县彭外市。这里有近80万亩的蔬菜种植面积,素有“北有寿光,南有彭州”的美誉。

菜地一片葱茏。三界镇观圣村村民古祥飞说起今年的收成,“只能算将就。”尽管菜价涨了,产量也提高了,但成本也增加了,大大抵消了收入。

古祥飞是个有心人,他认真记录了近三年来的蔬菜种植情况,每笔账都记得非常详细。笔者看到,土地流转费在2010年时只有400元,2011年涨到1000元,今年更到了1200元。耕地费3年增加了30元,复合肥多了40元,有机肥增加了330元……“统算下来,一亩地的成本原来要1450元,去年要 2640元,今年要3280元。”

再看收入栏,也是在不断增加: 1公斤莴笋的价格,2010年为0.6元,2011年是1元,今年已经达到 1.4元。古祥飞的结论是:“菜贱伤农、菜贵伤民。随着成本的上涨,低菜价时代恐怕一去不复返了。”

中间商的账本

人工费用“翻跟斗”

丰碑产销专业合作社,十几个工人正在挑选白萝卜,装袋后,这批萝卜将运往武汉。

“一袋萝卜25公斤多,装一袋得1.2元,一天能赚100多元。”家住升平镇的彭成芬告诉笔者,她从 1992年开始干蔬菜装包,已是有 20年经验的熟练工。“这些年工钱每年都在涨,今年1.2元装一包,去年是1.1元,前年是1元。”

这只是蔬菜运输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对整个蔬菜流通环节,合作社社长钟光辉有一笔详细的账。

蔬菜从田间到大市场,至少要经收割、短运、粗加工、转运4个环节。萝卜在地里的收购价是每公斤 0.7元左右,请人收捆,每公斤0.2元。用小货车运到合作社统一打包,每公斤有0.06元短运费,装、卸车又要增加0.04元。到了合作社进行挑选、装袋,每公斤又是0.04元。加上途中的损耗,在尚未开始长途运输之前,萝卜每公斤已增加了0.4元的费用,涨到了1.1元。

一般来说,流通成本要占到 30%以上。萝卜自己“飞”不到市场,人工费用翻着跟斗地涨,三年前一个工一天也就三五十,现在至少要上百元。”钟光辉如是说。

政府部门的账本

外调量3年增加1.58倍

四川省农业厅副厅长涂建华也算了这么一笔大账:2009年至今,全省的蔬菜种植面积从1719.6万亩增加到了1800多万亩,外调量也从 756万吨增加到了1200万吨。

“我省的蔬菜产业规模在增加,同时市场也在拓展。”涂建华说,四川省是“南菜北运”的重要基地,通过多年来的品牌打造和“菜博会”等会展活动的宣传效应,四川大地蔬菜的知名度不断提升,在省外市场销路很好。

蔬菜品种优化也是导致菜价上涨的一个原因。

在三界镇的菜地,连畦成片的翠绿中笔者发现有一些零星的紫色。“这是紫莴笋,是近年开始种植的新品种,也叫“红叶尖”。”观圣村 1组菜农肖顺洪是这块菜田的主人,他告诉我们,这种菜口感香脆,紫色蔬菜更有利健康,所以价格也卖得比普通莴笋贵。普通莴笋每公斤0.7—0.8元,新品种能卖到1.6元以上,最高能卖到2元。

涂建华说,近年来,四川省蔬菜的科技含量、品质都有了很大提升,通过结构调整,发展新品种、无公害、有机蔬菜,丰富了市民的菜篮子,也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

据统计,从2009年至今,蔬菜助农增收的贡献已从79元增加到了 107元,蔬菜已成为助农增收的支柱产业。按照四川省蔬菜产业“十二五”规划,到2015年,四川省蔬菜产业将成为“千亿产业”。

上一篇:老彭种菜“好点子”迭出 下一篇:仔猪的三种饲养新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