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成长

时间:2022-09-26 05:49:36

开展音乐教育 促进幼儿成长

摘要:音乐是实施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幼儿园教学活动,应当注重激起幼儿的兴趣。本文从合理地选材、有效地利用教具、采用多元的教学方法以及进行积极的评价总结这四个方面来探讨如何激起幼儿的活动兴趣。

关键词:幼儿;音乐;兴趣;发展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5-0278-02

音乐是实施幼儿美育的主要途径,重在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爱好,以及萌发幼儿初步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平时在生活中,幼儿对音乐有一种本能的反应,也是他们表达自己情绪的一种语言,有多数幼儿在听到音乐后就会愉悦地手舞足蹈,这正是他们自身对音乐的领悟。《纲要》指出:幼儿艺术活动的能力是在大胆地表现的过程中逐渐发展起来的,教师的作用应主要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之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并根据幼儿的发展状况和需要,对表现方式和技能技巧给予适时、适当的指导。音乐活动总的来说都是生动活泼的,音乐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也都应该贴近幼儿的本性,使他们自然而然、自由自在地走进“音乐的天地”,和音乐“做朋友”,在教学过程中,把音乐与幼儿生活融为一体,让幼儿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快乐活动中更好地感知音乐、体验音乐、表现音乐。

一、感知音乐,激发幼儿的兴趣与热情

“激发孩子对音乐的兴趣,这是把音乐的魅力传递给他们的必要条件。”幼儿音乐教育优势在其灵活性,教师可根据幼儿发展特点,有目的地选择教学内容。针对幼儿好动但动作并不平稳、喜爱模仿但经验并不丰富的特点,在教学中从幼儿本能需要的立场出发,追求天然的、本能的、自发的、游戏的、趣味式的活动,合理安排教学内容,激发幼儿参与音乐活动的兴趣。从幼儿生活中选取适当的内容,使幼儿容易理解接受,并运用音乐的手段加以表现,提高幼儿参与活动的欲望,这样活动才能较好地继续下去。如教《迷路的小花鸭》中,教师先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图上有一个池塘,塘边有一棵柳树,树下有一只小小的花鸭子,小花鸭正在伤心地哭。教师让幼儿猜:小花鸭为什么要伤心地哭?最后教师完整地讲述第一段歌词中的故事,故事告诉幼儿:因为小花鸭迷路了,找不到自己的妈妈了,所以它正在哭着叫自己的妈妈呢!教师继续请幼儿猜想:后来是谁看见了小花鸭?他是怎样帮助小花鸭的?帮助了别人心里感觉怎么样?从这一案例来看,它来源于幼儿生活中身边的教育资源,非常适合小班幼儿教学,具有很好的故事情节,幼儿对故事较感兴趣,很容易吸引幼儿去感知歌曲、欣赏歌曲,具有很强艺术性及情景性。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寓音乐教学于情境游戏之中。使幼儿在快乐中学习,在快乐中体验,在快乐中表达,促进了幼儿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达到很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二、体验音乐,融入幼儿的情感与感受

音乐就是情感,没有情感就没有音乐。音乐是表现情绪、情感的最好方式,作为幼儿活动的引导者,教师应充分钻研教材,挖掘教材音乐情感。传统的音乐教学,一般都是单纯的教师教,孩子学,一首歌反复唱,幼儿跟着老师机械地练,就是连歌曲内容的动作也是由教师事先设计好,再让幼儿模仿,这样,幼儿容易失去对歌曲的情感与体验,扼杀了幼儿对学习歌曲的积极性。

对于小班幼儿来说,好模仿是他们的年龄特点所决定的。在平时,可以运用投入表演的方法来感染幼儿,引导幼儿来充分地体验音乐。如小班音乐欣赏活动《这是小兵》中,教师头带军帽,精神十足地做吹喇叭、打鼓、开枪、开炮等动作时,孩子们顿时嚷开了:“老师当了。”“老师真神气。”看见教师的军人样子,幼儿的热情高涨起来了,有的吹喇叭,有的敬礼,有的开枪,还有的说:“我长大了也想当一名,保卫祖国。”为了使孩子们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边听音乐边用动作来表达音乐所包含的情感,抒发自己对叔叔的热爱之情。

在学唱《大雨和小雨》中,活动前教师先让幼儿做好经验准备,倾听雨落的声音,引导他们感受下大雨和下小雨时声音大小的不同。在学歌曲的时候,大部分幼儿就有了知识的经验,说大雨的声音很响,哗啦哗啦,而小雨的声音是轻轻的,孩子们体验到了发现的乐趣,因此在学唱的时候显得更积极主动了,而且能用强弱不同的声音来较好地表现两段不同的音乐。

三、表现音乐,促进幼儿的想象和创造

在音乐活动中,不能只强调音乐技能技巧的训练,还应引导幼儿去表现美、创造美。用美的音乐感召幼儿,引导幼儿感受和体验音乐中蕴含的美,进入音乐美妙的境界,插上想象的翅膀,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方式表现自己的体验与感受。教师的指导要建立在以幼儿为主体的基础上,重视个体的发展,充分考虑到幼儿的个别差异,鼓励他们自由大胆想象和自由表现,不要用成人的眼光和标准去评价幼儿的创作。《纲要》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的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象,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如在律动《小鸡出壳》活动中,我先让幼儿边欣赏乐曲边欣赏老师的表演,然后让幼儿分段欣赏乐曲并进行动作表演小鸡出壳的情景。在欣赏第一段乐曲时,问幼儿:“你好像看到壳里面的小鸡在干什么?”当有一幼儿说:“我好像看到小鸡刚刚醒过来。”这时,我马上引导他用动作来表现,此时,他随着旋律做了个小鸡伸懒腰的动作。为了引导幼儿多种创造性动作的产生,我又引导他们尝试做出和别人不一样的动作来表示小鸡刚醒来的样子,这时有好多幼儿都上来表演,有的做出了小鸡整理羽毛的动作,有的做出小鸡洗脸的动作,,还有的做出了揉揉惺松眼睛的动作……可谓动作不一,形式多样。整个活动中幼儿在老师的引导下随着音乐的变化,想象创编了多种动作来表现小鸡出壳的生动形象,在一定程度上大大发展了幼儿的创造能力。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有趣的游戏和合适的乐曲巧妙结合而成的音乐游戏往往是幼儿的最爱。如《网小鱼》这些最接近幼儿的天性、最能满足幼儿强烈的表演欲望的音乐活动,幼儿不仅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而且还表现出更高涨的学习与创造的热情。他们表演的小鱼千姿百态:有的在跳舞,有的在钻洞,有的是在和好朋友说悄悄话,有的在睡觉,还有的在找水草和小虾……为了不让捕鱼人抓住,则会变成“石头”、“水草”、泥土”等,幼儿在游戏中展开了想象和创造的翅膀。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提出培养幼儿创造性要做到“六大解放”,即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在音乐教育中必须对孩子多鼓励、多表扬、多支持、多肯定、多承认、多接纳、多容忍、多欣赏,多给幼儿自主、自由的机会,只有这样幼儿对音乐欣赏和创造的兴趣才能得以保持。

一个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不仅需要教师不断摸索并灵活运用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更需教师将这种灵活的“教”转化为幼儿快乐的“学”,为幼儿今后迁移这种策略积累经验,促进幼儿自主学习,使幼儿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成功的音乐教学活动,还需要有一定的艺术结构和教学节奏,教师只有用心思考,选择具有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的教材,精心设计生动活泼的教学活动中起承转合的每一个小环节,才能确保教学活动富有艺术美感,让幼儿在一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动静交替的动态艺术情境中,积极主动地学习,孩子因为快乐而学习,因为学习而快乐。教师有责任成为幼儿音乐活动的合作伙伴、支持者,引导幼儿喜欢音乐;在活动中多给幼儿自主的空间,让幼儿自己创造快乐;合作交流,分享快乐。

上一篇:信息技术与化学课程整合中的误区及对策 下一篇:基于能力培养的体验式实践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