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诗人陶渊明的艺术化生存追求

时间:2022-09-26 05:41:18

论诗人陶渊明的艺术化生存追求

[摘要]艺术化生存是一种具有诗化、审美化特征的人生状态。从放弃仕途到回归田园,再到追寻桃花源理想,陶渊明确立了对待人生艺术化的生存追求。挚爱人生、留恋人生的陶渊明将艺术化生存追求与田园生活融为一体,无论其处境如何,皆能发掘出艺术化生存的无限意蕴,从而建构出一片质朴自然的诗意家园。

[关键词]陶渊明 艺术化生存 田园生活 桃花源

中国古典文化是一种以艺术化生存追求为内核的文化形态。艺术化生存追求对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思维方式、生存方式和人格塑造产生了深远影响。上承传统。下启唐宋人文的陶渊明代表着中国古典文化的一种理想风范,从放弃仕途到回归田园,再到追寻桃花源理想,陶渊明确立了对待人生艺术化的生存追求。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陶渊明在田园生活中安顿身心。并在桃花源理想中寄托了自己对人类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一、艺术化生存

艺术化生存是一种具有诗化、审美化特征的人生状态。从中国思想史角度看,关注人类精神家园复归的哲人庄子就曾倡导人们拥有一种与大道相合的自由人生,“庄子认为存在者在世界上生存,由于物象的干扰和内心的欲望必然面临着诸多的精神苦闷,而由于物质和知识的限制又使主体处于不自由和非审美的境遇。精神哲学的首要责任就是悬解心灵之‘蔽’和消除精神的痛苦。因此,必须寻觅某些方法和策略去承担这种责任。于是。庄子通过自我的哲学运思寻求出一系列的悬解心灵之蔽的方法论,并使这些方法论进一步转换为生命存在的审美论。”庄子所推崇的这种具有审美论特征的人生观念深刻地影响到了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生信念,使得他们当中的许多人确立了对待人生诗化、审美化、艺术化的价值趋向。

艺术化生存蕴含内在美,艺术化生存既是自然而然的。又是富有情趣的:艺术化生存既是清静淡然的。又是活泼欢畅的。艺术化生存使人回归生命本真状态,一个人只有从功名利禄的束缚中摆脱出来,以大智慧返观内照,认识本心,才能恢复人原本拥有的清静光明。陶渊明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他在徘徊不安与矛盾痛苦之后,能从仕途的束缚中解脱出来,并在艺术化生存追求中找到自己的精神依托和归宿。陶渊明曾有过仕与隐之间矛盾徘徊的反复时期,辞官彭泽是其一生前后的分界线。陶渊明最终放弃仕途。回归田园,便是不为功名利禄所牵累而追求其艺术化生存理想。

在《归去来兮辞》中,陶渊明不仅从艺术化生存高度审视自己的已往经历,还旗帜鲜明地表达了自己对仕途的厌恶。陶渊明把进入仕途看作是为了名利使得精神为形体所役使,从而发出了远离仕途的断喝。田园是一个凝聚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传统知识分子心理愿望的文化意象,在陶渊明眼中田园是与仕途相对立的存在。陶渊明把进入仕途视作个体生命向着无意义生存的一种沉沦,而把回归田园看作是富有意义的能体现艺术化生存追求的举动。作为一位有骨气的诗人,反对心为物役的陶渊明弃仕途返自然。最终摆脱了仕途的束缚与羁绊。而在田园生活中找到了自己的人生归宿。

回归田园之后,儒家思想以及老庄哲学成为陶渊明的精神支柱,陶渊明遵循儒家安贫乐道思想以及老庄抱朴守真、逍遥无为之理,融身心于自然,在田园生活中过着平淡自然的生活。“陶渊明是酷爱人生的……他由这种积极的、合理的人生态度而获得他所特有的与生和谐的感觉。这种生之和谐产生了中国最伟大的诗歌。他是尘世所生的,是属于尘世的。所以他的结论不是要逃避人生,而是要‘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籽’。陶渊明仅是回到他的田园和他的家庭的怀抱里去,结果是和谐而不是叛逆”。艺术化生存追求给予陶渊明以精神的超脱与心灵的净化,艺术化生存追求使其精神升华到了澄彻空明境界。

二、心远地自偏

现实生活蕴含无限价值。无论人的现实处境如何。人们皆可从中发掘出艺术化生存的无限意蕴。艺术化生存注重在现实生活过程之中体验人生,意在将诗性、审美性智慧与现实生活融为一体,在现实生活细节中,在对生命、生存的触发与感悟之中。领会生命、生存的价值与意义。陶渊明身上有一股浓烈的人间气息,体现着人间伦理精神,陶渊明在其诗作《饮酒・其五》中写到:“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诗句是质朴自然的。而其内涵与滋味却是相当丰富的。

陶渊明不像一般隐士那样标榜超尘出世,而是“结庐在人境”。陶渊明诗中的“人境”是一种与其情趣志向和谐相融。包含着村舍、鸡犬、豆苗、桑麻、穷巷、荆扉、云鸟、松菊、清流等平常事物,充满人间烟火气息的极为质朴自然的“人境”。陶渊明说自己能于尘世的喧嚣中获得一份安闲与宁静,能做到闹中取静的方法在于“心远地自偏”,其意在于只要“心远”,无论“地”之偏远与否,都会达到心灵的宁静。陶渊明超脱尘嚣的“心隐”方式,与庄子提倡的“心斋”可谓异曲同工。陶渊明“结庐在人境”而能不受追名逐利的“车马喧”的干扰。这里包含着陶渊明对仕途的否定和对田园生活的肯定。陶渊明置身这样的“人境”,却能保持心境空明澄澈,精神从容平和。因为他明白人不可为着世俗的功名利禄,而扰乱内心的安闲平静。

艺术化生存是一种心灵自由的状态。也是一种自然适意的状态。陶渊明认为一个人应该任情率真地生活,对世间的一切不应过分执著。陶渊明在《五柳先生传》中说。“著文章自娱,颇视己志,忘怀得失”。他说自己写文章是自娱自乐的,从未将其视作功利的东西而取悦于人。陶渊明对读书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认为读书的要诀在于融会贯通、了悟大意,这与不执著于事物表象,重视妙悟自然的老庄精神是一致的。陶渊明认为既然人的生命如此短暂,人们就该珍爱生命,并能充分享受生命,尽情享受生命的快乐与幸福,让生命充满欢声笑语。陶渊明家里放着一把无弦琴。他常抚弄无弦琴而自娱自乐。陶渊明对自己的无弦琴非常满意,在他看来。琴发不出声没什么要紧,只要自己能得到琴动的意趣就可以了。

除了读书写作,抚弄无弦琴。陶渊明也饮酒。饮酒不仅成为陶渊明消愁忘忧的一种解脱方式,饮酒也给他带来灵感与超越,饮酒之后。陶渊明能很快进入神游物外的诗意境界。酒不仅在其独酌时给他快乐,在他与友邻共饮时,也给他带来同好。陶渊明静观天地人生,身处“人境”而“心远”之,以闲静的心态看待世事沧桑的变幻,在一种质朴自然的状态里,过着自得其乐的生活。

三、悠然见南山

艺术化生存具有不以功利为目的,不离现实而又超越现实的特性,其实质在于心物交融、物我相忘的心灵净化境界。陶渊明在其诗文中以朴实自然的笔调描绘了田园生活的诗情画意,表达了回归田园的惬意,抒写了安贫乐道、悠然自得的情怀。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常以澄明之心体验人与自然的和谐之情,体验心物交融的美的境界。“采菊 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饮酒・其五》)是陶渊明田园生活中最具审美意义的情景,诗句完美地表现了物我泯一、心与道合的精神。这种物我的和谐是一种最美的境界,意与境会妙不可言。人与菊、山和谐共存,分不出心物的界限。在境、心同一之中。陶渊明全身心体验着人与自然相融相合的无穷韵味。

陶渊明是多情的,这种多情源于其对生命的关切以及对美好事物的眷恋和珍惜。陶渊明以诗人特有的敏感,从田园生活中发现了富有诗意的内容,“在中国文化史上,他是第一位心境与物境冥一的人。他成了自然间的一员,不是旁观者。不是欣赏者,更不是占有者。自然是如此亲近,他完全生活在大自然之中。他没有专门去描写山川的美,也没有专门叙述他从山川的美中得到的感受。山川田园,就在他的生活之中,自然而然地存在于他的喜怒哀乐里。”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可以近距离地贴近自然山水,其淡泊的情感常从田园景象中自然发生,而他也常以淡泊的情感消融于清幽、闲适的田园景象之中。陶渊明妙悟自然之美,“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饮酒・其五》),他的身心与大自然相契合,达到了“忘言”的虚静状态。从而解脱了各种利害纷扰,回归到了生命本真状态。

陶渊明对田园生活的肯定,表达了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人生信念。田园生活对陶渊明来说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田园生活触动了陶渊明的心弦。引发了他对人生百态的思索与感慨,“田园生活对于陶渊明已非单纯的苦或乐的问题,而是他的生活本身只要身居其中,活在其中。脚踩在上面,便觉得美滋滋的,受用不尽。他的境界,可以说真正达到了充满劳绩,而诗意地居在大地上”。在民风淳朴的乡里,过着田园生活的陶渊明远离了仕途是非之地,恢复了其做人的尊严。在田园生活中。陶渊明与农人们相处得极为融洽,农人们没有世俗的偏见,天真淳朴而又善良热情。他们给予饱尝仕途之苦的陶渊明以极大的精神安慰。好诗来自一颗活泼善感的心灵。劳作后的陶渊明吟着“带月荷锄归”的诗句,走在返家的田间小路上,在绿树、清荫、秋菊、飞鸟之中,他体验到了一种和谐的天地之大美。陶渊明在艺术化生存追求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精神境界,而其人格境界也越发平静淡远。

四、桃花源理想

在一种无家可归的境况下,人们如何寻找自己的精神归宿?又如何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这是向来为诗人和哲学家所关注的问题。从放弃仕途到回归田园,再到桃花源,陶渊明一直以自觉的理性精神,寻找其心目中最为理想的生命归宿。生命意识是人类对自身生命所进行的自觉的理性思索和情感体验,陶渊明具有强烈生命自觉意识,其诗文带给我们的是他对人生、人性和生命本相的独特把握,以及在形而上意义上的精神超越。同时带给我们的还有他对人类艺术化生存的深切呼唤和执著追求。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是诗人对艺术化生存至高境界的表达,桃花源由于凝聚着陶渊明的心理愿望而具有强烈的精神性。

桃花源是陶渊明人格理想的再现,它寄寓着诗人美好的人生愿望,也体现着陶渊明心中的梦想。桃花源是一个和平安宁、自给自足的理想社会,桃花源既是《诗经》乐土思想具体化的展开,也是庄子真人世界人间化的再现。桃花源既有儒家人间伦理的情趣,也有道家人格自由的快活。桃花源是一片如梦如幻的纯净华美之地,它有如梦如幻仿佛仙境的氛围,又有和谐安宁的乡村生活气息。在淳朴无争的社会里,古朴淳厚的人们真诚相处,既质朴无伪又纯真自然,老老少少皆能自得其乐、逍遥自在。陶渊明对桃花源有着落叶归根似的依恋之情,他向往着、依恋着桃花源,并从中吸取着力量。陶渊明渴望在桃花源和谐的家园里,过一种欢畅自在、淳朴自然的生活。可以说,桃花源是陶渊明艺术化生存追求的最高境界,桃花源是陶渊明栖居其灵魂的精神家园。

陶渊明以其艺术化生存追求建构着一片质朴自然的诗意家园,“他既是农夫又是诗人,这中间没有后世田园诗所包含的道德原则作阻隔,也无须作隐喻式阅读。诗中的田园世界与诗人的心灵世界构建起一个宽广的富有弹性的美域,这美域足以抚慰诗人和读者的痛苦。千百年来,为骚人墨客所激赏不已的正是陶渊明的那种‘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自得,神情逸远和他‘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人生剪影。”我们若在喧嚣生活之余捧读陶渊明,享受这笔宝贵的精神财富。淡化一点功名利禄的追求。我们的心灵也会像陶渊明那样变得宁静起来。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仿效陶渊明,做到心胸豁达、精神自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清楚的认识自己,才能更好地保持精神上的独立与自由。我们才会变得更智慧、更洒脱。艺术化生存的关键在于人的行为是否合乎诗性、审美性的原则。我们不妨像陶渊明那样追求艺术化生存,以平和自然的心境面对人生的诸多变幻,涵养自己本真之性:珍爱生命,珍爱人生,在天地自然与社会人生中深入感受和谐的意义,深入领会生命的价值。从而安顿好我们的身心。

上一篇:银海遐思录(之五) 下一篇:评《迷雾》中主要人物的性格缺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