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时间:2022-09-26 04:53:53

以“四会”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埃加富尔曾说: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要给学生一些学习方法,鼓励他们采用适合于自己的方法进行学习,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识、有目的地对学生的自学能力加以培养,教给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一、教学生会疑

古人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在语文教学中,教给学生质疑解难的方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多么重要。因此,课堂上教师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在阅读中发现问题,用自己的思想、方式去领悟问题,达到释疑、提高语文素养的目的。

实际教学中,引导学生质疑的方法很多:可以从题目入手,可以从字词入手,可以从句子入手,也可以从中心段入手等。如:《一夜的工作》一文可以引导学生从“我看见了他一夜的工作,他是多么劳苦、多么简朴”这一中心句质疑自学;《金色的鱼钩》一文可从题目“金色”一词进行质疑;《索溪峪的“野”》一文就可抓住关键字“野”开展自学。

总之,教学时通过设疑、探讨、归纳、总结引导学生学习,能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学会质疑问难的方法,为学习新的知识奠定基础。

二、教学生会读

阅读教学,关键在于“读”,以读促进内容理解,以读提升思想感悟。因此,教学中,教师要从“读”入手,用心导“读”,帮助学生自读,让学生主动地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基础知识和语言规律。

简单概括就是教会学生“四读”,即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前面的导读部分,清楚要学习什么内容;其次大声“初读”课文,扫清生字障碍,明白课文大体内容;接着“精读”课文,理清课文脉络,划分段落层次,理解主要内容,体味语言特色;最后才在教师的引导下“品读”课文,读出对课文的体会,读出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生会动手

教师要教会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做到“三动”:动口、动脑、动手。古语有云“不动笔墨不读书”,可见阅读中动手能力的重要。

阅读中的动手能力包括圈、画、点、写、演、批注、实践操作等。看似简单的一些动手活动,在教学中却有无穷的魅力,能给学生带来新的感受、新的理解。因此,教师要教会学生动手的方法,如阅读时注意圈哪些重点词、句、段,怎样批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如何表演文中的情节、对话等。如在教学《陶罐与铁罐》一文后,根据文中陶罐与铁罐之间的对话,引导学生改编成小课本剧,配上一定的动作、表情演一演。如此一来,学生不但掌握了课文内容,体会了表达的意图,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演能力,可谓一举多得。又如《詹天佑》一文,在自读完“开凿隧道”一段后,可留些时间,引导学生从字里行间去理解詹天佑是如何开凿“居庸关”和“八达岭”的,然后用示意图简单画一画,再组织全班一起评议,从而体会詹天佑的高超的智慧。

四、教学生会说

那么,怎样才能使学生会说通顺的话、好听的话?我觉得教师在备课时应设计出一定量的教学时间和指导方法,让每个学生有目的地参与语言实践,从而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进行口头表达的能力。如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可在第一课时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自说,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用规范的语言说出课文的主要内容、表达的思想情感,以及作者的写作目的。如有表达上的失误或障碍,教师要及时帮助纠正后再说一遍,以便达到训练的巩固。第二课中可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有深度的练习,让学生进行表达。

如《鸟的天堂》一课时,出示“榕树长得很茂密,叶子密密麻麻、层层叠叠,翠绿的叶子看上去很鲜亮”与“榕树长得很旺盛”这样两个句子进行比较。一般情况下我们只让学生比较哪个句子好、好在哪里就完事了,如果我们把这个练习改变一下,先让学生读原文,体会作者的表达方式,然后再说说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形容树木,如葱葱茏茏、密密层层、遮天蔽日、生机勃勃等,再用多媒体出示树木葱郁的画面后让学生互相说说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看到的景象,说后再写出来,写出来再互相修改,最后读给全班评议……这样学生在课堂中都有了动口、动笔的实践机会。

可见,这种练习不仅是让学生运用语言,更重要的培养学生说的意识。有了这样一种意识,学生才会更加积极主动地去积累、去运用语言,他的语言能力才会进步,话才会越说越连贯,语句才会表达得越优美。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引导学生变“学会”为“会学”。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帮学习树立学习自信心,把学生真正放到学习的主体地位上,在教学中重视学生整个学习的过程、思维的过程、训练的过程,使学生真正发挥自身的潜力,以自主的方式进行学习,使他们成为真正的可持续发展的人才。

上一篇:校长走进课堂做一个合格的培训者 下一篇:Tasks在小学英语任务型教学中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