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国特色素质教育一瞥

时间:2022-09-26 04:12:31

法国特色素质教育一瞥

作为一位母亲,在随丈夫和孩子在法国生活了一段时间之后,我感触最深的是法国从社会、学校到家庭为孩子创设的学习氛围。

法国家长望子成龙的愿望与中国人可以说是如出一辙,但是,对于孩子的培养,他们有自己独特的方式和方法。

开放的博物馆

法国基础教育和中国极为相似:重哲学、重历史、重基础文化,内容庞杂,学生负担和欧美其他国家相比是比较重的。但法国对孩子的素质教育极为重视。每周三下午,法国的小学和初中不开课,学校里的小课堂关闭了,社会大课堂却对青少年敞开了大门。你到体育场走一走,小足球队员,小篮球队员在飞奔疾跑;在博物馆,一群一群小学生怀着崇敬的心情步入艺术殿堂,在教师和博物馆讲解员的引导下,睁大眼睛去发现真善美的世界。

在法国,所有的国立博物馆免费为教师及18岁以下的年轻人开放,为他们组织专场讲解。享誉世界的卢浮宫博物馆是世界上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每年接待600万参观者,其中一半是学生。卢浮宫的工作人员自豪地说,提高学生的历史和艺术素养,是博物馆的使命之一。同时卢浮宫也为学生设有一些服务项目。“艺术车间”是其中之一且数十个“艺术车间”各具特点。设立“车间”是为了增加学生的艺术体验。每年二、三季度,学生“车间”开设30多个专题活动,如“了解园林”、“认识菘蓝(一种植物染料)”、“古埃及服饰”等。所谓“车间”是集参观、讲解及自己动手三者于一体的艺术活动场所,为50平方米的厅室,中间有一工作台,周围有放置用具的大壁架。 “车间”活动,基本凭借卢浮宫的资源。例如,园林课先由教师带领参观卢浮宫前的杜伊勒里花园,讲解其风格回到“车间”后,学生用模具搭一个他们想象中的花园。6到18岁的孩子都可凭兴趣参加,没有任何限制,交30法郎上课费即可。“艺术车间”很受欢迎,一般要提前半个月才能订到位置。

位于巴黎东北部的维莱特“科学与工业城”是欧洲最大的科普中心。是集展览、实验与资料调阅于一体的综合性科技场馆。引起我注意的是“科学城”为12岁以下的儿童开设的4000平方米的“儿童馆”(也属欧洲之最),用儿童的思维方式引导他们去观看、去触摸、去体验植物界、动物界、宇宙空间,在幼小的心中激发起好奇。法国中、小学校常组织整个班搬到“科学城”上课一至两周。学生利用那里的设备,利用那里的常年展览和短期展览提供的知识,在教师和“科学城”工作人员的双重协助下,完成自己的科学小试验。

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财商

法国孩子较早拥有自己掌握的零用钱。统计显示,在当今的法国,6岁的孩子每年平均可从家长那儿得到约600法郎的零用钱,14岁的“大孩子”则可得到1500法郎,而当孩子在高中学习时,获取的年零用钱则可能高达6000法郎――此数额比起美国、英国的同龄孩子来都要高出一截。并在孩子10岁左右时,就给他们设立一个个人的独立银行帐户,还会划入一笔钱,而且一般并非区区几十或几百法郎,而是上千甚至数千法郎。值得一提的是,即使在美国、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中,这也是十分少见的。当然,对第一次拥有这么多金钱的孩子,家长都会及时地作出指导,并充分予以关注。当家长发现自家孩子胡乱购买不需要或不合算的物品时,大多并不会大动肝火对孩子横加责备,而会与孩子商议其独立帐户必须保留的金额的底线,然后一起制定短期的储蓄和消费目标:开始时可能仅是小目标,如一把瑞士军刀、一件火车模型,一般只须储蓄几个星期便能大功告成;此后可转向较大目标,须耐心储蓄几个月才能实现夙愿;最后上升至更大的须储蓄上一年半载的大目标。要是在这段时期孩子受到其他东西的诱惑而没能“挺住”,无论是否合理他必须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换句话说,对于孩子的财务状况,负责的是孩子自己!如此一来,孩子在学会量入为出的同时还可学到一种宝贵的责任心,领悟到一种辨证的得失观。

当然也有生性节俭的孩子对于自己帐户上的钱财格外看重,生活中尽量缩小开支。此时家长通常会采取一些办法来鼓励、引导这样的孩子勇敢地有计划地消费。如建议孩子邀请小伙伴去看一场电影啦,买一双新的运动鞋啦,给爷爷或奶奶送上一束鲜花啦,等等。因为在生性浪漫、豪放的法国人看来,只知积攒钱财而不懂得享受人生的“守财奴”式的消费理念同样是要不得的。

上一篇:浅谈儿童性早熟 下一篇:骂出来的尿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