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血管疾病140例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

时间:2022-09-26 03:43:14

脑血管疾病140例血液流变学的指标变化

【摘要】 脑血管疾病中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主要两大疾病,它们在治疗中方法大不相同, 前者以溶栓为主,后者以止血为主。但在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中又有许多相近之处。脑血管疾病其发病率和致残率在神经系统疾病中占首要地位。血液流变学的检测与治疗与人们的健康息息相关, 它的检测对脑出血预后、脑血栓发现有十分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 脑血管疾病;血液流变学指标;变化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2年8月1日~2013年6月1日在本院神经内科治疗的脑血栓患者88例, 其中男性66例, 女性22例, 平均年龄58岁,脑出血(ICH)52例, 其中男性40例, 女性12例, 平均年龄60岁, 经脑CT已证实。正常体检50人, 男性32人, 女性18人, 平均年龄58岁, 已经排除各种疾病为健康对照组。

1. 2 检测方法 140例患者均在入院后24 h内清晨空腹采肝素抗凝血8 ml,选用LG-R-80A全自动血液流变检测仪。

1. 3 统计学方法 测定结果以( x-±s)表示, 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脑血栓患者的全血黏度(6.4±0.42)/30 s(mPa)、血浆黏度(1.75±0.12)/200 s(mPa)、红细胞比积(0.51± 0.17)L/L、纤维蛋白原(4.20±0.67)(g/L)、红细胞聚集指数(5.14±0.46)、血沉(17.00±12.01)(mm/h)脑出血患者的全血黏度(6.35±0.41)/30 s(mPa)、血浆黏度(1.74±0.12)/200 s(mPa)、红细胞比积(0.47±0.06)(L/L)、纤维蛋白原(3.35±1.04)(g/L)、红细胞聚集指数(5.10±0.45)、血沉(19.23±12.56)mm/h)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P

3 讨论

在以往的报道中, 脑出血(ICH)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低于或接近正常人群, 近来有文章报道ICH后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都有升高, 与脑栓塞血液流变学类似[1]。研究表明血液浓、黏、聚、凝是ICH和脑梗死共同发病基础[2, 3]。ICH最初3 h后, 出血就激活了凝血系统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升高。通过52例ICH患者的检测, 血液流变学指标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 高切黏度升高, RBC变形性下降, 导致RBC血流中取向发生异常变化, 出血部位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脑血栓是脑动脉内膜病变, 由于血流缓慢、血管壁损伤、 血液成份改变、 导致脑血栓形成, 血液黏度又受血液中有形成份的影响, 其中RBC、WBC、PCT、HCT的改变有以上一项都可以引起血液黏度的升高, HCT升高可增加红细胞聚集性使切变力升高, 红细胞释放ADP提高血小板活性, 进而促发脑血栓形成[4]。血浆纤维蛋白原与红细胞的聚集有关, 且是影响血浆黏度的主要因素与血浆黏度呈正相关[5]。血脂升高是影响血黏度因素之一, 易造成血管内膜病变使血管变硬, 内径变小, 弹力及张力降低, 容易造成微循环障碍[6], 易引起血栓的发生。

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 健康人群也应该定期进行血液流变学的检测, 对预防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等高发病和常见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安桂仙,查海明,周国忠,等.脑溢血血流的改变和D-2聚体的变化.中国血流变学杂志, 1998,8(3):75-76.

[2] 蔡巧玲,周德芬.高血压脑出血血液流变学改变及比较.上海铁道大学学报(医学板), 1997,11(4):331-332.

[3] 秦子良.急性脑血管患者血液流变学分析.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3,13(2):140-143.

[4] 吴杰,吴洪飞,李斌,等.红细胞压积及其季节性变化的临床意义探讨.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 2001,11(1):45.

[5] 赵春亭,赵子文.临床血液流变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7: 54-198.

[6] 秦任甲.血液流变学及其医学应用.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1999:181.

上一篇:前后路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结核的对比研... 下一篇:POCT法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质量在临床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