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6 03:35:46

京津冀协同发展下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机制研究

[提要] 对河北省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状况和原因进行分析,并对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实施进行总结,然后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体系,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提出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的政策改进策略。

关键词:就业促进;政策;模糊层次分析法;指标体系

基金项目:河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课题(项目编号:JRS-2014-1155)资助项目;河北金融学院应用型本科大学建设发展专项课题(项目编号:HBFUGJ141106)自主项目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5年3月3日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逐渐由精英教育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大学生就业问题也日趋成为了社会关注的重点问题。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下降,失业人数不断增加,然而社会对高学历人才的需求却未相应增加,市场供需严重失衡,毕业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目前,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无业可就、有业不就、有业难就、就业质量下降、被就业和就业弱势群体大量存在等。

就业率原本只是学校统计就业时的一个参数,不期然竟演变成学校招生的招牌,进而成为教育主管部门展示政绩的指标。在这个过程中,学校以虚高的就业率骗取国家投入和社会信任,而教育主管部门也以此作为一项政绩向社会交代,这种风气甚至影响到地方政府。不能否认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乃至地方政府在推动大学生就业上的积极努力,但任何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规律,过度强调就业率,并将就业率指标纳入政绩考核,必然导致“欺上瞒下”行为的产生,进而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真问题迟迟得不到缓解。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是总量性失业与结构性失业并存的结果,也与劳动力市场的不完善有密切关系。总的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1、急剧扩招导致就业环境突变。一方面扩招的急剧性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矛盾凸显。首先要明确,扩招的方向性是没有错的,这是世界性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但是绝对不能以此为借口来否定高校扩招对毕业生就业难的影响;另一方面就业环境的突变性加剧了就业矛盾,经济大环境的变动会使高校毕业生原本严峻的就业形势雪上加霜。2009年,我国正处于全国性就业高峰期,农民工、城镇待岗人员、留学回国人员三股劳动大军几乎同时涌入劳动力市场,如此多的就业人员同时涌向一个有限的就业市场,必然增大就业压力。

2、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社会经济结构的长期存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东部沿海地区及各中心城市经济发展水平高,社会保障体系相对完善,工资水平高,物质生活条件富裕,大部分毕业生都趋向于到这些地域求职,造成这些地区人才竞争激烈,人才供给过剩,而广大西部落后地区、农村艰苦地区却长时间处于人才短缺的状态。

3、高等教育专业设置不合理。河北省高校教育体制改革过程缺乏明确绩效评价体系,学科建设、学术发展,特别是专业设置难以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发展要求,这使得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日益突出。

4、就业歧视现象严重。70%的毕业生认为存在就业歧视现象,而55%的人曾遭受过就业歧视,包括性别、户籍、学历、专业、经验、外貌、健康等,其中最严重的是经验、学历、性别和户籍歧视。

5、毕业生就业期望值不切实际。部分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标准、薪酬期望、就业预期等方面不切实际,盲目跟潮求大,即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求高,即高职位、高薪酬,不能根据自己情况和变化了的就业市场调整就业目标,不愿从事基层、基础工作,从而使就业面日趋狭窄,甚至出现有业不就比无业可就还要多的现象。

6、社会人才观不合理。调研中发现:有88.4%的用人单位希望招聘高学历的毕业生,家长们也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考上名牌大学,上研究生,然后找好的工作,学校也片面追求升学率,盲目追求升格,专科要升本科,大学争取上硕士点、博士点,这样的社会氛围在日益强化。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的变迁

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历史演变分为三个阶段:计划经济时代“统包统分”、“包当干部”阶段(1950~1977);改革开放时代“供需见面”、“双向选择”阶段(1978~1991);市场经济时代“自主择业”、“双向选择”阶段(1992~现在),具体的时间划分略有差别。

目前,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包括六个方面:一是城乡基层就业政策(主要包括“村官计划”、“三支一扶”、“特岗”、“志愿服务西部计划”);二是到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就业政策;三是自主创业政策;四是到企业和科研单位参与重大项目政策;五是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如见习政策);六是应征入伍政策。具体包括鼓励和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积极聘用高校毕业生参与国家和地方重大科研项目;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就业指导服务与就业援助政策等。

三、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模型

1、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估体系的建立。结合河北省的实际情况,本项目主要从就业促进政策的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效果三个大方面来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进行综合评估。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全面性、系统性、简洁性以及可操作性四个原则,我们把这三个大指标详细地划分成15个要素,基本上能够反映出河北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的执行情况。基于以上分析,构建一套由3个一级指标和15个具体指标构成的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本框架如表1所示。(表1)

2、评价体系的计算。此评价体系是一个复杂的多目标决策问题。考虑到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客观性、可操作性,本文利用FAHP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依据0.1~0.9数量标度取值,构造模糊一致矩阵,结合数学软件Matlab实现数据矩阵的运算,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向量,并进行单层次排序。具体权重计算结果见表1。

四、应用综合评价模型,改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促进政策

在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根据上述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模型,我们可以从政府、用人单位、高校、社会媒介、高校毕业生五个方面来提出了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构建全方位的就业促进机制的基本构想。

1、完善政府主导的宏观就业调控机制。真正的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应该由政府牵动,让政府来促进市场经济发展,来规范市场行为。政府是主导,不是包办代办。它从政策宏观指导、发展方向、发展战略角度主导高校毕业生就业。

2、构建高校的市场化声誉机制。市场经济是诚信经济,所以声誉机制的建立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熟的标志。而监管只能产生秩序不能产生和谐,只有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市场声誉机制,才能真正解决高校毕业生“被就业”和结构性失业问题。因此,我们要形成高校声誉的市场价值,大力推进高校自的落实,推进政校分开、管办分离,建立就业指导机制。

3、优化中小企业激励机制。中小企业的激励机制是扩大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我们要继续落实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和落实大学生到中小企业就业的平等待遇,构建联合培养机制,“订单式”培养的模式使一度办学维艰的中等职业教育逐步走出了困境,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实力也得到增强。

4、规范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社会媒介的舆论引导机制是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有效动力。构建正确的舆论引导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正确认识就业难,明确报道目的;第二,客观反映舆论,为报道把好关;第三,正确引导舆论,提高报道水平;第四,充分发挥舆论监督的功能。

5、健全毕业生的个人约束机制。毕业生个人的约束机制是其能够就业的基本要求。毕业生要有科学的职业规划和良好的就业心态,有创业的精神和准备,有规范的就业行为,这不仅是对自己的负责,而且是对高校、单位以及自己师弟师妹们负责。

主要参考文献:

[1]袁贵仁.推动毕业生就业制度建设与创新[J].中国高等教育,2013.3.

[2]李海峰,解媛,厉志红.京津冀一体化背景下河北省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新思路[J].教育与职业,2012.26.

[3]熊凤平.京津冀一体化过程中的人才流动分析――基于河北视角的研究[J].特区经济,2007.5.

[4]贾培佩,张泰,武萌.基于FAHP的经管类毕业生就业能力模型[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15.

上一篇:医院财务预算及财务分析 下一篇:工学结合项目化课程对培养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