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关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时间:2022-09-26 03:33:10

解析关于小学语文小组合作学习的应用

【摘 要】当前课改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但是就目前而言,很多小学的语文课教学仍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很少去主动思考和探究,在实践能力的上培养受到很大程度的制约。本文分析了学习方式的类型、必要性等,并通过笔者多年的教学经验,从多角度提出合作学习在小学语文课学习方式的方法。

【关键词】小学;学习方式;转变

为了可以和当今国际小学课程改革中重视以体验、活动为基础的综合学习发展相一致,所以要将综合性合作学习归入至语文的课堂当中。因为这样不单单有助于课程的丰富,同时也是我们国家语文课程中的一次改革。还有值得注意的就是综合性学习一般多是关注学生多方面的实际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改变原有以课本为主的观念,也有利于教学帮助学习培养他们的综合能力。而且合作学习非常重视学习的过程中所存在的教育意义,所以还有利于改变原有语文教育只重视结果的情况,对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的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引导学生参与课堂互动

在小学语文课教学中,教师是施教者,而学生是受教育者。因此有一部分人认为,在课堂的教学中,教师是主体。但是,教师作为施教者而言,其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和传达学习的方法,其教师的效果是从学生身上体现的。小学语文课教学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可以掌握知识,并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学生才应该是学习活动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对学生进行指导。新课改要求我们学生做回课堂学习的主人,在此时期下,课堂就好比我们的大舞台,教师与学生分别是台上的表演者,而学生则是舞台上的主角。但是在实际情况中,也不能忽视了教师在课堂中的指导作用。

二、重视合作式的情境教学,让学生多体验学习的快乐

小学生尚未构建起成熟的社会生活知识,有着广泛的好奇心和兴趣,但这些好奇心与兴趣容易被转移目标,具有独立的意识却没有完整的控制力。所以,当前小学语文教学要适合语文教学的特色,利用必要学习的资源,通过教学和学生的沟通、合作、交流等,通过对话互动的方法来完成并实现教育的目标。

在新课改中,要求在教学的过程中重视传授知识,改变过去只强调接受学习、机械学习的情况,指导学生主动参与至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全面的能力。同时新课程改革目标还要求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及实践能力。所以教师要成为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者,同时还要重视情境教学方式的运用。合作式的情境教学可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培养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快乐中进行学习。

三、执行探究式的合作教学

传统教学方法是由教师决定的,学生只需要配合教师即可,整个教学的过程就是教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坐在下面听。这样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只是单纯的机械学习,只靠背书与练习,没有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合作学习可以强调学生的交际能力与语言的运用能力,而不单只是对语言的基础理解,更突出关注教师与学生或学生之间的共同学习、创造、劳动。开展合作学习要关注学生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如果只重视合作学习久而久之会让学生缺少独立学习的能力。合作学习主要是加强学生与学生间的交流,但要加强教师与学生间的交流。在学生合作时教师要和学生多多交流与沟通,走进学生中去参加学生间的讨论,以此获得相关的信息,为教学工作做好准备。

四、打造开放式的合作教学

传统教学场地只局限在教室中,学生所获得的知识几乎都源自于教师,所以教学的环境是一个较为封闭的场所。而且小学语文课理论性让学生听上去与生活有些脱节,无法从生活中去体验。所以,教师要将小学语文课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有机结合,开放互动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可以通过自己的体验去理解知识。这样就要求小学语文课教师在教学时要突破之前封闭的教学环境,走进生活,将生活和知识学习融合,让学生可以真正感受小学语文在实际生活中的存在与运用,让学生可通过生活去理解,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与自然有关的内容时,可以组织学生在春游或是秋游的时候,带领学生到实际的自然环境中,去感受生活和自然的美丽之处,同时去细心口味在自然中和语文之间的联系。通过这种开放式的合作教学,可以最大限度达到提升教学的质量。

五、结语

综上所述,新课改是一项长期的改革。学习方式改变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小学语文学习方式转变是与新课改和时展要求的,对学生学习的能力、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非常有利。但这种转变不是一个人一下即可完成的,而是应该结合国家、教师、学校的一起努力实现。小学语文课教学要以人为本,将学生放在主体地位,改变教育的理念与教学方式,把被动单一的学习方式转变成多元化、开放式的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方式,大大提升教学的效率,给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与环境。

参考文献:

[1]邹琼.学习方式的类型及其调适[J].现代大学教育,2002,3.

[2]王策三.认真对待“轻视知识”的教育思潮[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4(3):20.

[3]唐红樱.教师的课程意识与培养[J].南方论刊,2008(3):98-99.

上一篇:浅谈农村中学数学教学 下一篇:浅谈如何培养小学生解决实际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