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岩运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研究

时间:2022-09-26 03:25:55

攀岩运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的构建研究

摘 要: 本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践操作等方式方法,从基础设施、辅助设备合理使用、组织管理、攀爬者技术、保护措施等方面,本着安全第一的指导思想,构建攀岩运动安全体系基本框架。以攀岩运动常见的事故为参考依据,提出预防安全事故发生的措施,以期为攀岩运动教学、训练和攀岩爱好者提供安全的指导。

关键词: 攀岩运动 安全风险 防范体系 装备 保护技术

安全问题是攀岩运动顺利开展首要解决的问题。以国外攀岩运动的发展经验来看,这项运动的发展初期是安全事故的高发期。在这个时期,既有管理制度不健全、组织方式较为落后的问题,又存在攀岩运动爱好者运动水平“参差不齐”、攀岩装备质量难以保证、保护技术的规范性欠缺、安全意识不足等问题[1]。攀岩运动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引入我国的,在最近的十年间获得较快的普及与发展[2]。但是我国的攀岩运动与国外一百多年的发展历史相比,尚处于发展初期。在我国建立科学的攀岩运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从多方面分析、研究、解决攀岩运动存在的安全隐患,对保障攀岩运动爱好者身心健康,推动我国攀岩运动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攀岩运动安全风险因素分析

攀岩运动的安全风险是多方面的。从客观来讲,主要有运动场地基础设施的安全性保障、设施设备的安全性保障、管理者的管理水平与从业素质等方面。从主观角度来讲,攀岩运动的参与者自身攀岩技术水平,利用攀岩设备的能力,选择自然条件(如山峰的陡峭程度)下攀岩的能力等因素。这些因素都会对攀岩运动的安全产生影响,如果处置不当,就极易造成伤害事故。

1.1攀岩项目安全风险识别流程

判定攀岩运动项目安全风险的过程中,目前常用的方法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专家个人判断法、多种情景分析法、外推法等[3]。可利用这些方法确定项目风险的目标与任务,明确参与者与相关者,估计项目风险表现趋势,依据风险症状将潜在的风险和风险因素识别出来。(如图1-1)

图1 风险识别流程图

1.2攀岩项目安全风险因素描述

从攀岩运动自身的特点与其运动规律来看,攀岩运动的安全风险因素主要如下:

①基础设施风险;②辅助装备合理使用风险;③组织管理风险;④攀爬者技术风险;⑤保护措施实施风险⑥其他不可预知风险。攀岩运动安全风险因素的具体表现有两级风险因子,其中一级风险因子有:运动场地设施(包括人工场地与自然场地)、辅助装备使用、攀爬者、保护者和不可预见风险。二级因子见(表1-2)

表1-2 攀岩运动安全风险因素

2.攀岩运动中常见事故案例及动因

攀岩运动发生运动损伤的种类主要有关节扭伤、挫伤、擦伤、肌肉拉伤和骨折这几类,如果处理不当,就极易造成二次损伤[4]。完整的攀岩活动包括三个部分:保护员、装备、攀爬者。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是相当危险的。相对于硬件设施来说,起主导作用的人所犯错误或疏忽而带来的灾难更是致命的。本文结合具体案例,从以上三个方面剖析攀岩运动常见事故及成因。

2.1保护员

2010年7月24日,在汕头客鸟尾岩场发生一起攀岩事故:A先锋攀登,保护员用grigri保护。A挂好第一个快挂后,继续向上攀登,意外脱手冲坠。恰好此时保护员觉得绳子有点紧,就扳动grigri的扳手给绳,grigri制动失效,A直接到地。所幸摔下的高度只有2米多,下面地方也较平坦。再高2把快挂,就不知道如何了。结果是尾骨撞伤,幸运的是骨头没伤到。从这个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保护员犯了两个致命错误:一是不熟悉grigri的性能,在需要制动的时候反而打开了扳手;二是手离开了绳子的制动端。类似的由于保护员自身原因而造成的伤害事故还有很多。

2.2装备

2007年7月7日,A在白河先锋攀冲坠快挂拉断事故:A正在过难点,正要调整挂第三把快挂的绳子,在做动作的同时,身体和绳子带动了快挂,使快挂和挂片成横向形状。约冲坠3米左右后快挂受冲坠力量拉断,A又向下无保护状态坠2米左右,后背先落地,幸好摔在仅仅一小块没有石头的平地上。后背,胸腔,头部受创,无外伤,躺在那里半个小时才慢慢缓了过来。原因分析:快挂和保护绳均已超出使用年限,动力绳的延展性基本丧失,在冲坠中未能起到泄力作用。另外,挂片横向挂置也是一个致命原因。类似的由于装备原因而造成的伤害事故还有很多。(见表2-2)

2.3攀爬者

2003年1月,北京首体人工岩壁抱石事故:A做动态未成,从2m多高处直立下落至保护垫,造成右脚胫骨和腓骨连接踝关节一端压缩性骨折。事故原因:下落时身体完全直立,特别是膝关节没有弯曲,身体没作自然的缓冲,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类似的由于攀爬者原因而造成的伤害事故还有很多。(见表2-3)

3.构建攀岩运动安全风险防范体系

所谓体系,泛指一定范围内或同类的事物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组合而成的整体,每个体系都要遵守各自的法则[5]。因此,构建攀岩运动安全体系首先应明确以下几点:一是体系的建立要从实际出发,具有可操作性;二是构成体系的各个因素之间逻辑关系紧密,缺一不可;三是体系的建立应有利于攀岩运动的发展,而不是成为制约其发展的桎梏。为此,我们构建了攀岩运动的安全体系(如图3-1)。

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攀岩安全体系包含四个因素:保护员、装备、保护技术、攀岩者。保护员通过配备合格的装备,采用规范的保护技术,为攀岩者提供安全的保证。在整个系统中,保护者要清楚地认识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主动承担起检查装备、线路、保护点的重任,平时注意攀岩知识的积累和保护技术的实际操练,让每一个攀爬者都可以在岩壁上放心大展手脚。攀爬者绝不能把自己置身于事外,认为安全只是保护员的责任。攀爬者应与保护员一起检查所需装备,并且在攀爬之前要相互复查装备,进一步明确沟通方式。

3.1保护员

保护员是整个安全体系中最重要的一部分,他在该系统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需要肩负起选择、检查、使用装备的重任,另一方面是保护技术的操作者,借助装备和保护技术,从而为攀爬者提供安全的保证。为此,保护员在平时的学习、训练和实际操作中要注意以下几点:

(1)保护员要专注有责任心。攀爬者之所以敢于尝试攀登,是源于对保护员的信任,试想,如果攀爬者登上岩壁,回头看到保护员正在打电话,与别人嬉笑打闹,那么攀爬者还敢上攀吗?

(2)要熟悉装备。攀岩用到的装备很多,保护员应根据说明书详细了解常用器械的性能、禁忌等并付诸实践,对新产品或不熟悉的器械要慎用。

(3)要有丰富的经验。这里的经验既包括各种保护方式的保护经验,又包括各种攀登形式的攀登经验。例如给先锋攀登者做保护,如果保护员懂得先锋保护的基本技巧和原则,攀爬者在要绳时保护员就能及时给到位,攀爬者挂绳就会很顺畅。还有先锋保护经验,可以使攀爬者在冲坠时避过危险(如突出的石头、树枝等),有效保护攀爬者。同时,保护员具备了先锋攀登的经验,他可以清楚攀爬者的意图、挂绳的时机、将要采取的动作或者是否即将冲坠,从而提前做好准备。

(4)要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合格的保护员应该善于与他人沟通,尤其是与攀爬者沟通。在地面上的沟通可以了解攀爬者的基本情况(攀爬能力、身体素质、攀爬风格、攀爬经历等),同时告知攀爬者应该注意的事项;在岩壁上的沟通一方面可以帮助攀爬者改进和提高攀爬技术、越过难点、避免危险,另一方面可以了解攀爬者的要求(如给绳、收绳、下降等)

(5)要有自我保护意识。这种自我保护意识体现在:设置保护点或进行其他高空作业时首先要自我保护;攀爬者体重明显超过自己时要做好备份保护;室外、野外做保护时要防止高空坠物,等等。

3.2装备

攀岩的装备主要包括两大类:保护性装备和辅装备。前者给攀爬者提供安全保护,包括主绳、主锁、保护器、安全带、扁带等,后者的作用主要是使攀爬者在攀爬过程中更加顺畅、省力,包括镁粉袋、攀岩鞋等。在选择和使用这些装备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经过UIAA/CE认证的装备;

(2)定期检查、保养、更换。出现明显损坏或破损的器械,要果断淘汰,如主锁等刚性器械从超过8m的高空落下,无论是否出现损伤,都应淘汰。最好是给器械编号登记,包括购买日期、使用频率、有无损伤等,有些器械虽然闲置未用或使用频率较少,但应弃之不用。另外,还要考虑气候环境的影响,如海风、海水的侵蚀,风吹日晒等因素。

(3)避免与其他化学性物品接触,如汽油、酒精等。

(4)使用前反复检查。检查的内容包括:安全带的反扣(腰带、腿带,反扣长度要大于8Cm);各种连接是否牢固;锁是否拧紧等。

(5)使用自己熟悉的装备。

3.3保护技术

常用的保护技术可以分为两大类:有绳保护和无绳保护。前者主要用于顶绳攀登和先锋攀登,分别采用上方保护和下方保护,上方保护通常采用五步操作,下方保护是在上方保护的基础上多了一个给绳的动作,相对复杂些。无绳保护主要应用于抱石或先锋攀未挂第一把快挂时的保护,通常采用叉举式、摇篮式和接引式。保护员应根据攀登形式、攀爬者的水平等因素,采取合理的保护方式,达到既保护攀爬者又保护自己的目的[6]。

3.4攀爬者

攀爬者是安全体系的末端环节,一旦离开地面,安全的问题大多就交给了保护员,但攀爬者绝不能把自己置于被动地位,把一切事情都交给保护员,自己只想着如何攀爬,在具体的攀爬之前,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增强安全意识。

(2)提高自我保护能力,如练习冲坠。

(3)加强身体素质练习和基本功。

(4)注意与保护员的相互检查和沟通。

4.建议与对策

4.1建立健全攀岩运动风险识别机制

攀岩运动的安全风险同其他运动项目相比,既有相同点又存在特殊性。我们只要从攀岩运动的自身规律和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安全性特点找到减少出现安全问题所在,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出现安全问题。要建立健全风险识别与防范的机制与体制,从安全问题出现的各种因素入手,通过科学的识别方法,对有可能出现的安全因素进行识别,列举出具有一定危险系数的因素,以便我们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进行排除。

4.2依据攀岩运动风险的特点建立安全管理制度

攀岩运动的安全性主要包括四个要素:保护员、装备、保护技术、攀爬者,这四个因素不是独立的,它们相互依托共同构成了一个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整体。进行攀岩活动安全管理,要采取以下几步操作:

(1)场地管理。野外(室外)攀岩要注意清理垃圾、碎石、树枝等可能妨碍保护员操作或可能对设备造成损伤的东西。室内攀岩要根据攀岩形式(顶绳、先锋、抱石)和攀登路线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保护垫(厚度、软硬度),并且一定要注意一体化处理。

(2)攀岩路线的选择和规划管理。保护员和攀爬者要根据自己的实力和预定目标选择和规划攀岩路线,一定要循序渐进,切忌盲目攀登。

(3)攀岩运动参与者的管理。在实施攀爬前,要进行必要的热身,一方面可以提高神经的兴奋性,增加身体的柔软度,预防运动损伤,另一方面能够增强心理稳定性,获得更大的自信,从而开发潜能,使自己的技能获得更大的提高。要注意互相交流与沟通,保护员要提出注意事项,攀爬者要让保护员清楚自己的攀爬意图(如在何处采取何种动作、在何处可能脱落等)

(4)攀岩装备管理。要根据自己的身高体重选择和使用相应的合格装备,严格按照装备的使用说明进行操作。在正式攀登前都要相互检查,检查的重点是:头盔(是否合适、正确);安全带(松紧度是否合适、是否扭转颠倒、是否反扣且大于8Cm);锁(是否拧紧、使用双锁时开口是否错开);绳结(是否正确、是否打防脱节);连接(是否正确、牢固)。

(5)保护与帮助。有绳保护严格按照五步操作法进行,无绳保护根据岩壁形状、路线等分别采取不同的保护手法,且分工要明确。攀登者登顶后发出“下降”信号,保护者发出“可以下降”的信号,开始放绳,缓慢匀速地把攀爬者放到地面。

4.3建立安全事故应急救援体系

应急救援体系建设的特点是“急”,是在突发状态下的紧急处置,目的是“救”,减少事故人员伤亡。从客观来讲,攀岩运动具有一定的系统安全风险,因此建立突发事故应急救援体系具有重要意义。要建立应急救援的统一指挥系统,有专门的部门和专业人员负责应急救援,做到出现突发事故能够快速反应,快速施救,减少人员与财产损失,保护攀岩运动参与者的身体健康,促进攀岩运动既好又快地发展。

参考文献:

[1]边志勇,樊海峰.攀岩运动中的安全防护技术[J].河北体育学院学报,2007(1):63-64.

[2]慕煜.我国高校攀岩运动的发展历程[D].北京体育大学,2007:13-14.

[3]王长峰.现代项目风险管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31-32.

[4]周静.高效攀岩体育课程安全保障刍议[J].体育科技,2011(2):104-105.

[5]罗建萍.论运动训练系统的结构及调控方法[J].山东体育科技,1995(3):13-16.

[6]唐・赫克.登山圣经[M].台湾,1999.1.

上一篇:多媒体技术在初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的运用 下一篇:纹之有道 提高身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