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灌输原则与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

时间:2022-09-26 02:41:22

浅议灌输原则与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

一、思想政治教育中灌输原则的优越性及面临的困境

灌输原则是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方法论原则,灌输的实质是一种宣传教育活动,是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递一定社会政治观点、思想观念、道德规范等,使受教育者形成符合一定社会所要求的思想品德的社会实践活动。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观念认为学生的思想道德和价值观念不会自发地产生,只能通过家庭的熏陶、社会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获得,因此重视通过教师的施教与引导,把人类美好的道德价值观系统地、循序渐进地从外部输入学生的心灵,以培养学生的优良品德及行为。灌输原则既符合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也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因而在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1.灌输原则是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实现的基本途径

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是通过教育者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所蕴含的思想、政治、道德等内容传授给受教育者,并内化为受教育者的深刻而稳定的心理结构,外化为个体意识、行为习惯及道德实践。强调在促进受教育者全面发展的同时,努力维护社会所倡导的政治思想、政治秩序,推动社会和谐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实现包括三个阶段:首先是灌输阶段,教育者通过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形式,把符合社会要求的政治思想、道德规范等灌输给受教育者,为受教育者将这些内容转变为自己的思想奠定基础。其次是内化阶段,即受教育者自觉地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转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把他律的思想道德原则及规范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内在的思想道德品质的过程。最后是外化阶段,即受教育者把个体的意识和动机转化为良好的行为和道德习惯。

2.灌输原则与青少年思想品德形成、发展具有契合性

灌输原则符合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发展规律。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遵循强化规律,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正处在人生观、世界观形成阶段的青少年学生在价值判断上往往存在轻易肯定或否定的倾向,容易受到社会不良价值观的影响以致从功利角度去思考问题。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通过积极灌输健康思想,正确引导青少年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观,根据他们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进行科学的灌输,才能使正确的思想、意识和风气成为主流。

3.灌输原则也是有力应对青少年价值观念混乱的需要

当前正处于传统道德失范、新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尚未完全建立的社会急剧转型时期,而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存在泛政治化、非理性化等不足之处。在方法论上,对于灌输原则的过分依赖,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实效,使灌输原则面临发展的困境。

首先,灌输原则存在着教条化倾向。灌输从本质上讲就是从外部输入某种思想,把一系列的道德准则强加于受教育者。就教育目的而言,灌输使教育者的目的、意图通过说服、规劝、奖惩等方式使学生接受所讲授的内容;就教育内容而言,灌输使教育者将具体的信念、价值观当成“真理”来传授而忽视其他价值观的存在;就教育方法而言,灌输原则很少考虑受教育者是否愿意或是否有能力接受,简单采用强制的手段和措施,因此具有教条化倾向。

其次,灌输原则忽视受教育者的主体性。根据内外因关系原理,内因是事物发展的根据,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道德的主体性在人的道德发展和完善中起决定作用。而灌输原则往往忽视受教育者的道德主体性,以道德灌输作为促进受教育者发展的根本动因,由此导致了科学的价值观和思想道德不能真正内化为学生的思想观念。

二、实行无灌输道德教育的合理性和局限性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19世纪末2O世纪初美国实用主义代表人物杜威出于对传统教育的不满与批判而提出的。无灌输道德教育具有实践性、开放性和发展性等特征。国内部分学者认为,当前我国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效能不高源于我国采用的灌输原则,走出当前的灌输困境的出路是实行无灌输道德教育。无灌输道德教育具有以下合理性。

1.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注重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

无灌输道德教育认为灌输的强制性和单向性会使学生的主体性逐渐丧失,从而导致学生失去道德判断能力和选择能力,因此强调尊重学生的道德判断,主张让受教育者在教育教学及社会实践中选择并坚持实践自己信奉的道德准则,努力做到知行合一。而且无灌输道德教育注重在充分尊重学生主体性地位的基础上,努力创造条件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判断力,培养学生主体性道德人格。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实践能力

无灌输道德教育是一种实践性的教育,主张学生的道德需要来源于其道德实践,品德形成和发展也是在实践活动中能动的实现的。

尽管无灌输道德教育在克服灌输原则的不足方面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在实际操作中仍具有一定局限性。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者由于片面强调学生在道德实践中的主体性,而忽视了自己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极易走向放任主义和相对主义。针对当前中西方多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所带来的价值冲突及社会急剧转型带来的道德滑坡,如果一味地贯彻无灌输道德教育,大多数青少年学生由于其社会阅历和思维发展的局限性,往往不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很难通过自己的道德判断形成正确的道德观念,有的可能会在道德实践中迷失自我或道德堕落。

此外,无灌输道德教育强调自由选择,忽视了教育引导的作用。在大多数青少年学生道德认识、判断和选择能力薄弱的情况下,如果教育者只是鼓励自由选择而对科学的道德价值观不加以积极引导,将会使学生陷入是非、美丑界限模糊的道德困境。

三、灌输原则和无灌输道德教育的有效整合

综上所述,传统的灌输原则有利于引导学生形成主流价值观念和是非善恶观念,确立正确的价值标准。而无灌输的道德教育则注重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和道德实践能力。如果将二者相结合,即学生的自主选择与教育者的灌输引导有机结合,取长补短,实现优势互补,将大大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坚持灌输原则,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

在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多元文化,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新视域、新要求、新境界指导思想政治教育不断创新,培养学生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健康乐观的心理品质和积极上进的精神风貌,对改进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此外,针对多元文化带来的价值观迷茫,教育者应该通过无灌输道德教育向受教育者展示自己的道德立场和价值理想,帮助学生进行价值选择,让学生在多种道德价值中学会作出自己的选择,履行自己的道德权利和选择自由。

2.以灌输原则主导显性课程,以无灌输道德教育引领隐性课程

当前,越来越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隐性课程具有一定的德育功能,教育者利用隐性课程对受教育者进行德育工作完全符合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形成和个性发展的规律。通过显性课程的学习,受教育者可以获得思想品德的知识,但要将这些知识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价值观念还需要教育者创设特定的情境,让受教育者获得情感上的体验并通过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坚持以灌输原则主导显性课程,以无灌输道德教育引领隐性课程,做到显性灌输与隐性灌输有机结合,大力提倡环境灌输、行为灌输、舆论灌输、校园文化灌输等,将理论灌输融入管理、校园文化活动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潜移默化地将先进的思想意识灌输给青少年学生,增强灌输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

3.将创新灌输方法与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相结合

灌输的方法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创新的。在灌输的环境以及主客体不断变化的情况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在继承和发扬传统经验的基础上,认真研究新形势下灌输教育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灌输方法,切实提高灌输的针对性与实效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逐渐摒弃强制灌输的做法,将以灌输者为中心的单向灌输模式逐渐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全面发展的双向互动式的灌输模式。

要将灌输原则与无道德灌输教育有机结合,就不能再把青少年学生当作教师灌输道德教育原则的“美德袋”,而是要把其看作具有积极自我意识的道德主体,将他们真正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的主体,通过平等对话沟通,启发他们的思维,创设道德分析和道德判断的情境,积极培养其道德判断、道德选择和道德实践能力,助其养成主体性道德人格。

参考文献

[1] 杨倬.道德灌输与无灌输的道德教育.江汉论坛,2005(9).

[2] 刘静.全球化视野下的道德教育:普遍性与特殊性.教学与管理,2003(8).

[3] 刘惠.走出困境:“无灌输道德教育”及其现实意义.教育探索,2005(4).

[4] 王烁生.试论无灌输道德教育的合理性与局限性.职业技术教育(教学版),2006(5).

上一篇:新时期偶像崇拜冲击下学校榜样教育的发展 下一篇:杜威“学生经验”的性质及其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