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湖南汽车产业集群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时间:2022-09-26 12:07:40

服务湖南汽车产业集群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研究与实践

摘 要:本文针对湖南汽车产业人才匮乏的现状,以培养服务汽车产业集群的高端技能型人才为目标, 对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的研究与实践进行了探索,以全新的理念、全新的视角,研究并实际构建了汽车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基地、教师队伍、教育教学模式和培养机制,形成一个富有创新型、适合国情、可持续发展的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

关键词:汽车产业 高技能人才 培养体系

随着国内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汽车消费市场的不断扩大,湖南省以“四化两型”社会建设为契机,将汽车产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并于2007年成立了以湖南省长任组长的汽车工业发展领导小组,下大力气支持整车发展,支持配套企业加速发展,推动汽车产业振兴。特别是近几年,通过整合省内资源,引进业内战略投资者,一批重点项目陆续建成投产,湖南省汽车产业的后发赶超优势将逐步显现。目前,以长株潭地区为核心的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集群,聚集了湖南省汽车工业70%以上的生产要素,拥有140多家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衍生了数以千计的汽车售后服务与维修企业。

随着湖南汽车产业的快速扩张和集群效应的形成,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匮乏成了制约汽车及相关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瓶颈。因此,以合适的培养模式加快汽车高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步伐,全面提高汽车行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建立有利于培养汽车高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体系和环境,是当前进一步推动和服务湖南汽车产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项十分紧迫而重要的任务。

鉴于此,株洲职业技术学院从2007年开始进行系统的研究与实践。学院院长邓志革教授的项目组在理念创新的基础上,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构建了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探索出了一条“立足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办学新路子。

一、成果的主要内容

1.组织进行湖南汽车高技能型人才现状与需求调研

为了清楚地了解湖南汽车行业人力资源的现状和未来需求,在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和湖南省机械行业管理办公室的支持下,学校经过认真研究与策划,利用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的机会,于2007年7月10日至8月26日组织了由69名师生参加的调研团,对长沙、株洲、湘潭、衡阳、岳阳、益阳、常德、郴州、娄底、永州、邵阳等11个地市汽车人力资源现状和未来需求进行了实地调研。为保证调研的水平和质量,学校制定了完善的调研方案、调查问卷和调研宣传提纲。全体调研人员组成的11个分团各对应一个地市,共深入到72家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企业及328家汽车售后服务与维修企业,直接接触汽车企业一线技术工人3200余人次, 召开汽车企业和行业主管领导座谈会11个,访谈156人;收回各类调查问卷3279份。

本次调研活动是学校建校以来面向湖南汽车行业进行的一次最大范围、最全项目、最多数据、深入生产企业一线的汽车人员现状和需求的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获得了大量的信息,形成了系统的调研报告。基于此,学校进一步完善了面向汽车产业集群的高技型能人才培养体系方案,明确了学校设立面向湖南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坚定了学校“面向汽车行业、服务汽车产业、培养汽车人才、打造汽车品牌”的决心。

2.研究构建了“两层四类”的汽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湖南汽车产业集群对汽车高技能型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逐步建立了“两层四类”的汽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两层”即初中起点的“3+2”中、高衔接层次和高中起点的三年制专科层次。四类是在两层的基础上,专科层次又分为面向汽车整车装配与零部件生产制造企业、面向汽车服务与营销企业、面向汽车诊断与维修企业、面向新能源汽车企业四种人才培养类型。

针对四种类型的人才培养,学校通过对系部及专业的动态调整,对应设置了机电工程系、汽车运用系、汽车商务系和汽车电子系等专业系部。依托机电工程系,建立了面向汽车整车与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的汽车制造、机电、模具等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汽车运用系,建立了面向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领域培养“汽车医生”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汽车商务系,建立了面向汽车销售与流通领域培养汽车服务与营销、电子商务等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依托汽车电子系,建立了面向新能源汽车领域培养汽车电子技术运用方面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3.构建了各具特色的汽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面向汽车产业集群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中,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内容,只有建立一个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培养规律的恰当的培养模式,才能保证所培养的人才为社会所用。

学校要为湖南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培养“下得去、留得住、作用好”的汽车人才,一是必须使他们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符合未来工作岗位的需求,同时也符合他们今后接受毕业后教育和汽车继续教育的需求。二是要创造贴近汽车行业工作实际的人才培养氛围。

学校对“两层四类”人才培养分别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明确了各类人才培养的侧重点,构建和实施了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汽车整车装配与零部件生产制造类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产学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入企业典型真实产品作为教学载体,注重做中学、做中教;汽车服务与营销类人才培养采用“引名企入校园、融专业入社会”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汽车知识的渗透、注重汽车文化的熏陶;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类人才的培养采用“校企合作、项目引领、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一个经典保健、三台外科手术、五个系统诊断”,着力打造“汽车医生”。新能源汽车类人才培养采用“校企合作、协同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汽车新技术的开发与运用,着力培养混合电动汽车高端技能型人才。

4.开发建立了一大批汽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

为保证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学校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充分发挥政府、行业、企业和市场的能动性,实施开门办学,建立了一大批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

学校建立政府主导、市场驱动、行业统筹、企业参与的建设模式,一是以政府为主导,学校牵头成立了“株洲汽车教育集团”,成功申报并立项建设了“湖南汽车制造业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二是以行业为统筹,相继建立了博世汽车临床诊断中心、上海通用ASEP项目教学中心、全国首家北京汽车培训中心、宝马售后英才(BEST)项目教育中心、保时捷项目教学中心;三是与企业合作,相续建立了南车时代电动汽车人才培养基地、株洲汽车齿轮股份有限公司人才培养基地、湖南省九城汽车人才培养基地、广汽菲亚特人才培养基地等13个企业人才培养基地;四是以市场为驱动,与深圳毅俊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在多年合作办学的基础上,共同投资注册成立“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实施了公司化运作的基地建设模式。学校通过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整合行业企业专家、人力资源专家和职业教育专家等优势资源,创建了整套职业人才培养标准和教学管理文件,建立了“IPO”教学方法培训认证体系,搭建了学校群与企业群之间的“大订单”人才培养平台,延伸了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

5.积极培育了一支“名师引领、企业历练”的教学团队

如果说汽车高技能型人才培养基地的建设是汽车高技能人才培养体系的载体, 那么为实施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就是这个体系的核心。学校颇有新意地实施了“名师引领、企业历练、就近转型”的教学团队建设工程。学院先后从行业、企业、科研院所聘请了中国汽车维修领域顶尖专家朱军教授、汽车营销领域顶尖专家裘文才教授、新能源汽车知名专家袁翔教授、汽车制造领域知名专家高卫民教授分别担任学院名誉院长、首席专家和兼职教授,并且充分发挥他们在相关教师队伍建设中“传、帮、带”的引领作用。同时,学校还利用校企合作项目的资源优势,每年分期分批轮流派出一定数量的教师到上海通用、宝马、保时捷等知名企业进行专题培训,到北汽控股株洲分公司、南车时代电动汽车、吉利汽车公司、广汽菲亚特等落户本土的企业进行现场锻炼。近三年来,所有汽车专业教师都至少到两个以上的企业进行过为期30天以上的培训和锻炼,真正实现了教师队伍的“双师”型。此外,学校在专业改造、系部调整的过程中,通过内部集训、企业送培等方式,对原电子工程系的老师进行新能源汽车方面的转型培训、对原机械工程系的老师进行汽车制造与装配方面的转型培训、对原经济贸易系的老师进行汽车营销方面的转型培训,实现了教师的“就近转型”。

学校通过实施“名师引领、企业历练、就近转型”教师队伍建设工程,有32名教师相续获得了上海通用、宝马、保时捷公司的师资认证,有3名教师成为省级专业带头人,汽车运用技术和模具制造与装配两个团队均成为省级教学团队。

二、成果的创新点

1.对接汽车前后市场的人才培养体系

针对汽车产业集群对汽车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学校通过专业改造、系部调整,系统建立了对接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生产与制造、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汽车故障诊断与维修、新能源电动汽车等涉及汽车前、后市场和汽车新技术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增强了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2.“汽车医生”的人才培养理念

在汽车技术诊断与维修人才培养方面,通过“一个经典保健、三台外科手术、五个系统诊断”,使传统的汽车维修人才朝职业化的“汽车医生”方向发展,有效提高了汽车人才的培养品质。

3.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根据不同类别汽车职业岗位工作的实际要求,明确了“两层四类”人才的不同培养面向、培养重点,建立了适合各自人才培养需要的教育教学模式,形成了不同的课程体系和内容构成,有效避免了人才培养的同质化发展。

4.“教育公司运作、职教集团联通、典型项目引领”的校企合作模式

学校通过华大菁英教育有限公司的市场化运作,形成了以湖南汽车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上海通用ASEP项目教学中心、宝马售后英才(BEST)项目教育中心、保时捷项目教学中心、博世汽车临床诊断中心等典型校企合作项目为引领,以株洲汽车职业教育集团为职业院校和汽车企业集群搭建联系沟通平台,使校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得以有效拓展。

5.传统师资的“就近转型”

学校在进行传统专业改造、结构调整的过程中,积极组织相关专业老师结合原来所学所用专业进行“就近转型”,此做法意义有三:一是避免的传统师资的闲置,二是缓解了汽车师资的不足,三是优化了人才队伍。

三、成果的应用成效

本成果最直接的效果是面向汽车产业集群,培养了一大批覆盖汽车前、后市场的高端技能型人才。近三年,“两层四类”总计招生3000余人,有近千名毕业生服务在湖南汽车制造与售后服务的不同岗位。也就是在近三年,学生参加省级以上技能竞赛中获29个一等奖、40个二等奖和68个三等奖,2010年汽车专业代表湖南参加全国技能决赛获二等奖。在2011年全省春季技能竞赛中,学院获得2金2银3铜的佳绩,有2个项目3个团队代表湖南参加全国决赛并获得1金2银的优异成绩。

本成果涉及到的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项目也都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其中汽车电子技术专业也成为省级示范性特色专业、汽车技术服务与营销专业已成为省级特色专业,另有1个省级精品专业、4门省级精品课程、2个省级专业教学团队和3名省级专业带头人已通过专家组验收;同时还有9个国家、省市级重点实习实训、人才培养、师资认证培训和学科研究基地,以及8个行业企业人才培训基地。学校通过“上海通用”“博世汽车”等平台(项目),先后与德国、日本等职教发达国家或地区进行交流与合作,并将国际通用职业资格标准融入了课程体系,有效提升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品质。

该成果得到中国汽车工程协会、湖南省汽车行业协会、湖南省教育厅的高度认可,也得到了兄弟院校的肯定和关注,有较广泛的辐射作用,这一成果的内在规律、特征和原则通过相关课题研究,并以论文形式在《中国职业教育》《教育与职业》等核心期刊公开发表,可以为兄弟汽车院校提供借鉴。

此项成果很好地研究了服务湖南汽车产业集群的高技能型人才培养问题,并构建了可行的模式,彰显了“做中学,做中教”的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特点,符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改革指导思想,并且有可持续发展的空间。

上一篇:浅谈Android下binder的调用与拦截 下一篇:学生管理方法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