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林莉的《踏青》

时间:2022-09-26 11:01:21

如果我们承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的主题是“伤秋”,那么我们就得承认《林莉诗五首》的主题就是“伤春”。伤秋的情思是说得通的,因为秋天虽然是成熟的季节,然而也是万物走向哀败的开始,特别是深秋,秋风瑟瑟,让人感到生命消失,所以中国有“伤秋”的传统;然而,“伤春”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了,因为春天本身万物复苏,暮春后面正是夏天,一切那么生机勃勃,然而诗人为何如此伤感呢?诗人的情感,还停留在少女时代吗?

诗人之所以“伤春”,是因为她在如此美好的时节,总是思考人间生与死的问题,探索人类与自我的终极问题。生自然是令人愉悦的,然而每一个人都无法回避死的问题,因此,再美好的春之风景,也终有消失的一天。所以,当诗人看见生机盎然的河边景象却说:“春色伤人,一半微温一半凉”(《踏青》);当人间正在享受生活的时候,诗人却要向这里的一切告别,她所爱过的一切:“我经过的路旁油菜大片结籽,光芒静止”(《最后》)在另一首诗里,她把“枕木”也当作了死亡的象征,说远方是“一件痛苦的乐器”,而“枕木”却成为代替自己而死的一位朋友。然而,诗人也并不总是那样伤感,有时也有强大的求生愿望,以自我来看待人间的一切,所以她说:“心上那骨碌碌滚动的石头,还有什么是陈旧的死去的?”(《写给春天的信件》)只要自己的心没有死,一切都是富于生命意味的。在最后一首诗里,伤感的气息终于消失了,似乎一切都要重新开始,以童年时代与父亲一同渡过小河回到故乡的情景,隐喻自我人生的重新开始,果在如此,春天就会永恒了。诗人是想以此表明自我的精神境界达到了与佛教同样的高度:生与死是同一的,生就是死,死就是生,于是“春天”意象就具有了一种永恒性。

每一首诗里都有春天的存在,比如说“春天的古堡”、“暮春”、“春天的大野和安详的村庄”,组诗的主题就是关于春天的,因为诗里并没有写到夏天、秋天与冬天,所有的时间都停止在了“春天”,然而,诗人对此却是相当伤感的。诗人写到“死”,却是为了表现“生”,诗人写到“现在”,却是为了表现“未来”。然而诗人是如表达的呢?组诗里存在着“远”与“近”的空间转换问题,诗人对于空间的感知与对于时间的感知,是如此地统一在一起。诗人看见的自然是眼前的现实,第一首是诗人踏青时节的亲眼所见,只是略感春色伤人;第二首由春转向夏天时节,诗人向这幅“人间草图”的告别,然而这里的一切,都是她一一爱过的;第三首呈现的是眼前的“枕木”与“铁轨”,第四首有去年“冬天”在树上留下的“稻草绳”,最后一首,对即将渡过的“码头”有细致的描绘。诗里所呈现的,多半是眼前的春天景象,然而,对此为何又如此地伤感呢?将现在的时间延伸到了过去的时光,有的时候还延伸到了未来的时光,每一首里里都有着自我的童年时代与自我的未来,这样,就将与自我相关的空间无限地扩大了。第一首将植物与动物界的景象联系到了以自我为代表的人间,所以才“春色伤人”;第二首说“我背着它,我来辞行了”,显然是想离开春天,因为现在不离开,迟早也会离开。第三首说自己的“错误”,在于轻易地相信了“远方的存在”,而“铁轨”却是一直通向远方的;第四首里那座“春天的古堡”自然与“海洋”相关;第五首里那个“渡头”和春天的“大野”,与山边的“光芒静止”的“油菜花”构成了阔大的时空结构体。没有想到这样一位女诗人,还有如此阔大的时空感。

组诗的结构与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以对于自然景色的描写为主,然而到了关键的时候,以意象让人大吃一惊,突然以声音来结束全诗,让诗的境界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第一首前半面部全是白描,如果没有最后一句“春色伤人,一半微温一半凉”的意象,主题就得不到升华。第二首前面全自我感觉的抒写,然而如果没有那一片“大片结籽,而光芒静止”的“油菜花”,也就难有生命的高度。如果说前两首都是以让人惊奇的意象方式突然而止,后面三首则是以某一种声音的呈现,而让意境得到深化:第三首“等一只钢铁的野豹子送来、复活的咔嚓声――”是意味深长的,第四首“逝去的消息以及心上那骨碌碌滚动的石头,还有什么是陈旧的死去的?”也是很有意义的,第五首“只有寂静在跟随、我清晰地听见暮色‘哗啦’一声就把我们淹没了”也是画龙点睛之笔。为何要以声音的诗句结尾,显然是大有深意。在诗里,白描自然景物是容易的,叙述故事情节也是容易的,然而以声音为意象进行呈现,却不是那么简单。组诗以少有的诗句给人以一种惊异的感觉,与此种构思与表达密切相关系。

林莉对于自然景物的感知力与对于人生的思考力远超一般诗人。她将自我对象化,把客观物象自我化,所以我们有的时候不太容易分清楚哪是铁轨哪是自我,哪是码头哪是自我,组诗以自我的经历伤春,思考人间生与死的问题,表现的却是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呈现的却是一种高远的人生境界,我们不得不表示祝贺。

邹建军,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诗歌》与《外国文学研究》副主编,《世界文学评论》主编。

上一篇:例谈古代“山水记”的教学 下一篇:一种无法描述的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