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高层次提问应体现“五性”

时间:2022-09-26 10:11:32

小学数学课堂高层次提问应体现“五性”

摘要: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高层次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数学课堂高层次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好的提问,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关键词:高层次、主阵地、诱导性、启发性、开放性、实效性。

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课堂都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都必须在课堂中完成。因而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研究表明,教师通过课堂高层次提问这种手段可以引发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促进学生问题意识的形成和实践能力的发展。数学课堂高层次提问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的动力;是开启学生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信息输出与反馈的桥梁;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和产生情感共鸣的纽带,因此,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要重视通过高层次提问,启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以高层次问题为主线来组织和调控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下面就数学课堂的高层次提问,结合教育实践,浅谈几点看法。

一、高层次提问要具有诱导性

课堂高层次提问,既是促进学生思维,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又是教学艺术的具体体现。教师借助提问能促思益智,使学生在畅想和满足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精心设计富有情趣的高层次提问,更能收到激发兴趣,唤起情感,激活思维的效果。

我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一课时,通过精心设问,层层设疑,一次又一次掀起教学高潮。教学过程如下:我先课件显示一个长方形的草坪,一只小白兔在一个闪烁的顶点沿着长方形绕一圈,然后闪烁长方形的一周。师:同学们,你能说出什么是长方形的周长吗?生:长方形一周的长度,叫做长方形的周长。师:那么如何测量和计算长方形的周长呢?今天我们共同研究这个问题。接着启发生动手实践,在实践中探索测量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师:你是怎样测量出长方形的周长的?生:用绕绳子绕着长方形的一周,然后把绳子拉直,测量出绳子的总长就能得到长方形的周长。师:还有什么办法测量长方形的周长呢?激起学生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高层次提问要具有启发性

提问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发展思维,就要求提出的问题要面向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问题太容易,不利于锻炼思维;太难,学生答不出,失去了提问的意义,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时设计的提问要深浅适度,所提问题应该是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层层深入,环环紧扣;体现出知识结构的严密性、科学性、条理性,从而给学生以清晰的层次感,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由未知到已知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对难度较大的高层次问题提问可带有启发性,设计的提问要有坡度,循序渐进,大问题后面要有较易较小的问题做铺垫。

如:教学“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前面我们学过同分母分数加减法,但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母相同吗?分母不同的分数能直接相加吗?为什么?怎样才能使它们可以直接相加呢?有什么办法使它们的分数单位变得相同吗?”通过这些有序的启发,学生理解了异分母分数相加减要先通分的算理,并能顺利准确地概括出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这样的提问处于“最近发展区”,学生“跳一跳”够得着,极富有启发性。

三、高层次提问要具有开放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创设问题情境,以高层次问题为中心组织教学,非常重要,它是激发学生积极思维,独立探究,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的重要手段,是教师输出信息并获得反馈信息的重要途径,是沟通师生思想认识的主要渠道。创设开放性问题,使学生在富有挑战性问题中,不断发展多角度,多策略解决问题的能力。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练的第10题:旅行社推出××风景区一日游的两种出游价格方案”。

方案一:成人每人 150元,儿童每人 60元。

方案二:团体10人以上(包括10人),每人100元。

(1)成人6人,儿童4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2)成人4人,儿童6人,选哪种方案合算?

教学时,我提出以下问题:(1)这两种不同的买票方法你能理解吗?(2)你是怎样理解的?(3)如果是你,你准备怎样买票?(4)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你还能提出哪些问题”,这一问题提出具有较强的开放性,他能激发学生求知的愿望,发展学生学习的发散性,提问学生的思维能力。

四、高层次提问要具有实效性

课堂高层次提问设计的实效性取决于问题的真实和确切,即课堂提问要有科学性和针对性,提问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材内容从感知直观入手,但不宜一问一答展示现成知识的结论,以免学生猜模教师的意向作答,掩盖了学生的不知之处,使教师获得不真实的反馈信息,同时提问要确切,要针对学生已有知识水平,不能超越学生知识、思维的实际水平,也不能使问题语言含糊不清、模棱两可,否则课堂提问会造成停滞局面,达不到预期目的。

如在复习“长方体特征”时,教师问:长方体的特征是什么?学生回答若有困难,教师可接着问:(1)长方体有几个面?这些面是什么形状?(2)长方体相对的面的面积怎样?(3)长方体有几条棱?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分别叫做长方体的什么?这样的问题,对尖子生可合理提高;对中等生可渐渐升级;对学困生可适当降低。这样会使全体学生都能积极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更显得教师提出的高层次问题真实有效。

五、高层次提问要具有趣味性

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尤其是小学生。同样一个问题,提出时平平淡淡,既不新颖又不奇特,而是“老调重弹”,那么学生就不可能被吸引。相反,如果教师在设计时多花一点心思,比如变换一下提问的角度、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使学生有新奇之感,那么他们就会产生兴趣,就会积极动脑思考。

例如,一位老师执教《圆的认识》,在巩固新知时,运用多媒体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情境:一场赛车比赛,第一辆车的车轮是正方形的,第二辆车的车轮是圆形的,第三辆车的车轮是三角形的,三辆车同时、同地、同向出发,问:“哪一辆车先到达终点呢?”这样的提问形象直观,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投身到生动具体而富有情趣的情境之中,去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为学生学好这部分知识打下了良好的心理基础。

总之,课堂高层次提问,能激发学生探究数学问题的兴趣,激活学生的思维,引领学生在数学王国里遨游;好的高层次提问,需要我们教师要做有心人,高层次问题要设在重点处、关键处,疑难处,这样,就能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每一根神经,就能极大地提高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

上一篇:怎样落实以学生为主体的英语课堂教学 下一篇:互帮互助,共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