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教育机制研究

时间:2022-09-26 09:35:22

物理化学教育机制研究

注重教学相长,提高教学质量(1)在教学方法上,我们采用启发式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实验内容:比如在实验过程中多问为什么,可以对实验现象提问,对实验结果提问,对实验内容提问,对反常实验现象提问,促进学生思考,在学生回答问题的基础上教师给与补充和完善答案。通过多提问题,启发、引导、督促学生深入了解实验内容,弄清楚实验过程每一步骤所发生的变化对实验结果产生的影响,这样学生才容易加深实验过程印象,才能对所学知识深入了解并且融会贯通,最终达到牢固掌握的目的。(2)强调实验内容对将来实际工作要有指导意义,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做动力学实验,热力学实验,电化学实验分别要解决什么问题,对将来的工作有什么指导意义等,教师只起抛砖引玉的作用,启发学生对某一实验内容可以解决一系列相关的实际问题更深入地思考和探究。(3)师生互动,改进实验方法:我们在每个实验室备有实验记事本,学生在作完实验后就实验内容、实验操作、仪器的使用等等有关实验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记录下来,同时还可以对教师的授课方法和态度作评判或提建议,然后我们对学生意见进行汇总、讨论、采纳从而改进实验方法,优化讲课方式,真正提高实验教学质量。新旧仪器对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由于现代仪器的发展日新月异,尤其对于微量物质的测量更是既方便、又省时,效率高且准确。物理化学实验室目前实验仪器改进了许多,虽然省时、省事,但学生实验过后印象颇浅,更谈不上真正掌握。针对这个问题,我们特意留有部分手工操作仪器让学生做对比实验,分析实验结果。通过这个过程可以激发学生了解仪器构造,探索测量原理,从而掌握了仪器性能,为今后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建立计算机实验数据处理系统以往作完实验学生让教师看一下数据掉头就走,即便数据有误,都不知错在哪里,稀里糊涂交了实验报告了事。自从利用计算机建立实验数据处理系统后,学生完成实验后及时输入数据,其结果马上显现,若有错误结论,需要重新返工。学生则针对具体问题详细讨论,一步一步找原因,探究竟,直到得出正确答案,实验方可结束。虽然每次实验时数会延长,但是学生们深刻掌握了所学知识,并且使其融会贯通这才是教学要达到的真正目的。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物理化学在处理数据过程中常常会遇到查阅理论值的问题[6]。对此,我们安排学生自己去图书馆查阅资料,并且把理论值与实验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对比,然后找出产生误差的原因,此举既提高了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同时也规范了学生实验操作方法。现有的实验教学既保留了启发式教学的长处,又引入研究式教学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求知欲,使学生掌握了一个完整的实验研究工作方法,包括实验设计思路、实验操作和条件的选择、实验现象的观察和数据记录、数据处理、实验结果的分析以及实验研究报告的书写等训练,逐步培养学生由知识技能向研究能力转化的过程。

实施“开放式、研究性”实验

师生群策群力,共同为开放式实验教学更上一层楼献计献策。大力推进“研究性实验教学”因为“探究”和“创造”是人的本性,并且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和探索的学习方式,教师应该尊重这种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并且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与其独特个性相适应。“研究性学习”可使学生在科学实践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设计解决问题方案、交流研究成果并作出评价,从中获得知识、发展技能、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师积极鼓励学生自带课题进行自主式探索研究,此举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能力,同时受到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价值观的教育,并发展自己的个性,这显然符合认知规律和教学目标的要求,已被学习者广泛接受。研究性实验应选择一些具有研究性、开放性的实验题目,以及生产、生活实际中的一些问题,在探究中让学生试着用自然科学方法论为依据进行设计。其过程包括:提出要解决的问题、通过查文献和收集相关数据、提出几种假设、从而验证假设、发现问题的规律性、得出正反结论。为了交流研究性实验的经验,每学年组织“‘开放式、研究性’实验交流(答辩)会”,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弘扬了团队合作精神。参与“开放式、研究性”实验的同学,给予加分政策。通过近几年的“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越来越多的一线教师看到了将研究性学习与学科教育相结合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也认识到将研究性学习引向课堂是研究性学习保持其强大生命力的必要条件,我们要在现有的改革实验教学基础上不断开发、探索,为提高实验教学质量下大功夫。

通过教材建设,不断更新和优化实验内容

针对物理化学实验内容本教研组编写了《物理化学实验》教材[9],其指导思想是尽可能反映近年来高校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改革的经验,从实际出发,并且在对国内外优秀实验教材引进、发展和转化的基础上,融入了本校教师诸多的科研成果,充分体现了现代化实验教学的先进性、时代性和广泛性[10]。《物理化学实验》教材已沿用多年,并且在不断地更新及改进。

作者:武正簧 杨冬花 闫果兰 谢鲜梅 庞先勇 单位:太原理工大学化学化工学院

上一篇:物理化学在校园教导中的创新 下一篇:化学工程的物理化学教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