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时间:2022-09-26 07:05:20

新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与应对策略研究

摘要:信息化与全球化条件下新环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冲击,使大学生形成了诸如孤僻封闭心理,暴躁、偏激、嫉妒和难以自控等负面心理,以及因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的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所引发的拜金、虚荣等不良心理和行为。为此,必须给予重视并且采取相应的对策,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确保其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策略

G444

大学是莘莘学子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重要阶段。在信息化、全球化飞速发展的新的历史时期,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也呈现出新的时代特性。如何发现、认识这一时期大学生所存在的心理问题并加以有效解决,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要课题,也是我们塑造具有良好心理素质和健康人格的新一代大学生的重要一环。

一、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所存在的主要问题

全球化、信息化的迅速发展使得新时期的大学具有以往大学生所不具备的新特性,那就是以电脑、智能手机等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成为其获取各种信息资源和进行沟通交流的主要手段和工具,再借助全球化的“高铁”而迅猛占领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这些新媒体所具备的方便、快捷、高效等特性迅速受到大学生的接纳和追捧,他们成了几乎是“机不离手”的“低头一族”。然而,这些在给大学生们带来一定便利和快乐的同时,也可能会给他们的心理造成伤害而导致心理问题频发。

一是孤僻、封闭心理的形成。大学生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应该是充满着活力,喜爱交往而又好动的群体。大学生间保持正常的面对面交往、交流与活动是确保自身身心健康的重要保证,而电脑、智能手机以及相关交流软件等的普遍使用大学生们这些正常的面对面交流与沟通从现实场面转向虚拟空间。网络空间的交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人更感到轻松、自由,而无丝毫的局促感,但长期沉溺于其中容易引发交往性人格障碍。这使得学生形成孤僻、自卑和封闭的心理,内心敏感脆弱,情绪化比较严重,影响正常的交往、生活与学习,进而导致身心健康问题的出现。

二是暴躁、偏激、嫉妒和难以自控等负面心理与行为的出现。现实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和挫折大学生往往可以通过网络虚拟空间加以发泄和释放,这种无限制的虚拟空间上的负面情绪的释放往往也在不知不觉中延续到现实生活中来,引发各种极端心理和行为的发生。

三是全球化、信息化的飞速发展使得人们的思想价值碰撞更加激烈,处于思想和价值取向尚未成熟期的大学生容易遭受借助现代网络媒体传播的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观的影响甚至颠覆,导致拜金、虚荣等不良心理和行为的出现。这些会使大学心理生发扭曲、悲观绝望甚至轻生。

二、新时期大学生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要有效应对以上大学生所引发的心理问题,我们需要从以下两方面着手去开展工作。

其一,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通过组织各种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将大学生从网络、游戏中脱离出来,将其注意力转移到现实的生活与学习中来,为大学生创造展示自我价值和提升自我能力的舞台。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体育活动、科研调查实践活动等有利于大学生接触现实生活,感受到现实活动给他们带来的快乐与充实,同时也让他们感受到组织、团体的温暖,让新鲜的空气和阳光投入他们的心田,乐于与同学之间进行正面、积极的交流与合作,快乐地参与到现实的生活和学习中去。

其二,高校的心理工作这同样也可以利用各种现代化新媒体作为手段,与大学生进行良好的沟通与正确引导。使他们能够敞开心扉,更好地述说自身的心理困惑与烦恼,有效释放心理上的压力,保持心理平衡与平静。同时,我们也要利用网络、微信群等现代媒体工具去传播正能量,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去指导大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丰富和发展和谐健康的校园文化,使他们能够自觉有效抵制各种不良思想和价值侵蚀,确保身心健康。

总而言之,只要我能够对症下药,重视新环境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的变化,积极干预和耐心引导,就一定能够有效化解新时期大学生所面临的各种心理问题,确保大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陈中永.大学生心理健康研究[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2]温德.超常思维的力量――与众不同的心智模式转变你生活中的事业和你事业中的生活[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李笑燃.大学生心理健康教程[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8.

[4]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

[5]黄蓉生新世纪高校“两课”建设研究[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6]刘兆吉,杨宗义,曾欣然)高等学校心理学[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作者:罗雄荣(1980- ),女,湖北天门人,浙江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心理健康教育。

上一篇:初中数学学习能力培养之探索 下一篇:让课堂还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