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封禅 第1期

时间:2022-09-26 07:00:14

封禅是古代帝王在泰山或其它山岳举行的一种祭祀天地的礼仪活动,以在泰山上举行的次数最多、规模最大,所以人们经常将封禅和泰山联系起来,称为泰山封禅。所谓封,就是在泰山极顶筑坛祭天;所谓禅,就是在泰山附近的小山上筑坛祭地。其实质是将政治与信仰融为一体用以沟通天人之际的国家祭祀大典,历史上共有泰始皇、汉武帝、汉光武帝、唐高宗、唐玄宗、宋真宗6位帝王,先后在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在中国历史上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刻石封松:秦始皇封禅

《史记・封禅书》说“每世之隆,则封禅答焉。”是说帝王取得大的成功,就要告之天地,以感谢天佑地助。秦始皇统六国后,自以为功德贯世,取得了前无古人的功绩,在他即位的第三年(公元前219年),便沿着驰道东巡,登临泰山,举行了有史以来得第一次泰山封禅。

始皇东巡先至峄山,召集齐鲁儒生博士70人讨论封禅事宜。诸儒意见不一。始皇认为所议乖异,难以实施,遂废绌儒生,自出心裁。他命开辟车道,从泰山之阳登上山巅,立石表封,行割礼再从山阴下山,禅于梁父山。

始皇登临山顶后,命丞相李斯篆书刻石,立于岱顶玉女池旁,以纪功德。又于岱顶竖立“秦阙”,以示受命于天。《史记・秦始皇本纪》又载始皇登泰山_时,“风雨暴至,休于树下,因封其树为万大夫。”五大夫系秦二十爵中之第九等,始皇借此向世人昭示君权罕上,君权无限。秦代封禅将远古简朴的祭天礼仪演绎成为了“政教合一”的受命就职大典,从而扩大了封禅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其神圣性,同时也开创了后世帝王屡次封禅泰山之先河。

八登泰山:汉武帝封禅

汉武帝时,文治武功达到顶峰,封禅之事自然被提上日程。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汉武帝举行了首次封禅活动。为了郑重其事,汉武帝先勒兵十余万,北巡朔方,耀威匈奴。三月,汉武帝

行到达泰山,见山上草木枝叶尚未长绿,便命人立石于泰山之巅,自己则去海边巡游。夏匹月,武帝返回泰山,按照祭祀太神的仪式举行大典,先至梁父山,拜祭地主祠。然后立封坛在泰山脚下东方,将玉牒书(封禅所用的文书)埋封于坛内。独与侍中奉车子侯霍嬗登泰山,行登封礼。具体礼仪秘而不宣。第二天自岱阴下山,禅于泰山东北麓肃然山,其礼仪与祭“后土”的仪式相同,典礼完毕,汉武帝坐明堂接受群臣朝贺,赏赐当地居民肉食,鳏寡老人布帛,免除附近几个县当年的租税,大赦天下,并改年亏为元封。

汉武帝在明堂接受朝群臣贺时,感其地僻而不敞,想易地另建。次年春,济南人公王带献上了相传为黄帝时的明堂图,于是武帝令地方官员依照此图,建明堂于汶水上。此后,武帝又多次到泰山割禅,前后达8次之多。每次封禅,汉武在明堂之中祭天奠祖。为了便于封禅留宿,还在泰山下建“泰山宫”,并厂建祈仙之所,在岱北仙台岭及岱东青山顶分筑望仙台,于岱东南新甫山建迎仙殿、甘露堂,用以祭拜蓬莱仙踪。汉武帝封禅,不仅使皇帝权威得以强化,而且在封禅过程中,对封禅礼仪附加大统的思想文化观念。

奉谶登封:汉光武帝封禅

东汉光武帝建武三十年(公元54年)二月,光武帝东巡,太尉赵熹等上书请光武帝登封泰山,光武帝认为百姓怨气满腹,下诏坚辞不许。但仅过了两年,光武帝对封禅的态度大转变,由坚拒夏为积极谋求。建武三十二年正月,汉光武帝宣称夜读谶书《河图会昌符》,读到其中有“赤刘之九,会命岱宗”之语,光武帝自称是高祖刘邦的九世孙,以为这是对于其自身的神秘预言。经过一番君巨会商,确定于当年二月封禅泰山。

正月二十八日,光武帝自都城雒阳启行,二月十二日到达奉高。二十二日(辛卯)晨,光武帝在泰山下南方焚柴祭天,以汉高祖配享,并拜祀群神,各诸侯王、王者后、二公及孔子后裔褒成侯,皆预助祭。光武帝乘御辇上山,于封坛行祭天礼。皇帝亲封玉牒,俞封瘗坛下。礼毕,君臣由复道下山。次日行禅礼于梁父山之阴。刻石泰山,叙述了自己封禅的举行及起因。封禅完成后,光武帝返回都城,于四月下诏“大赦天下”,以建武三十二年为建武中元元年。并免除博、奉高、赢三县的赋税。

汉光武帝在封禅中,首次引用了谶纬的文词。东汉立同很大程度上是充分利用谶纬政治神话,而封禅也延续了这一政治传统――光武封禅刻石文中,罗列了《河图赤伏符》、《河图会昌符》等六部纬书中的谶文。如果说秦始皇封禅主要是颂扬自己的功德,汉武帝封禅主要是宣扬君权神授,光武帝刘秀的封禅活动则是二者兼而有之,是利用封禅和谶纬说明自己君位的合法性。

二圣并尊:唐高宗封禅

唐太宗时期,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贞观盛世”,唐太宗几欲封禅,却始终未能成行。唐高宗嗣位后,百姓阜安,有贞观遗风。因此,公卿大臣多次请求封禅。显庆四年(公元659年),皇后武则天的心腹大睁许敬宗上表请求封禅泰山。存武后极力赞成下,最终确定在麟德三年(公元666年)封禅泰山。早在麟德二年十月,高宗与武后就率文武白官、扈从将士及外国使节,从洛阳出发,一二月抵泰山下。

就在封禅举行前夕,武后奏上表章,提出封禅是祀天祭地之仪。在祭地时,以太后配享,而主持献礼之人,却由男性大臣充任,于理未安。认为祭奠女性先祖,应由当朝皇后主事。这提议得到高宗认可,于是确定“祭地祗、梁甫皆以皇后为亚献,诸王大妃为终献”。

麟德三年正月初一,唐高宗以圜丘之仪,祀昊天上帝于泰山下封祀坛,并亲封玉册。当日率从官登岱顶,次日黎明冠冕登坛,行献礼,封埋玉牒。接着冉行初献礼于降禅坛,礼毕,由武后登坛行亚献,执事人员全部由宦官和宫女充任。初四,高宗御朝觐坛,受群臣朝贺,礼毕,宴请文武百官,颁诏大赦天下,改元乾封元年,并改泰山所在之博县为乾封县,开以封禅年号名县之先河。

乾封泰山封禅一破大典以往由男性专主的局面,容许女性厕身其间,这其实是武则天希望通过封祥活动中所获取的尊崇地位和神圣意义,来向社会传达一代女皇天命神话即将诞生的信息,是她取代唐朝的一次预演。

铭心绝岩:唐玄宗封禅

唐玄宗嗣位后,随着“开元之治”的出现,朝野关于封禅的呼声也日渐高涨。开元十二年(公元724年),唐玄宗在宰相张说等人的极力陈请下,颁布《允许封禅诏》。希望以此扭转武周革命以来政治和思想秩序的双重危机,重新确立李唐王朝的正统性与合法性。

封禅前夕,为了防备突厥乘间寇边,玄宗根据兵部郎中裴光庭的建议,邀集四夷君长及使节从封。突厥、契丹、奚、昆仑、及大食、日本、新罗等众多邦国皆遣使与会。当诸事就绪后,玄宗于开元十三年十月自东都启跸,十月抵泰山下。玄宗由泰山中谷登山,诸王、宰相及礼官随行,其余官员皆在谷口候驾。次日,玄宗于岱顶封台祀昊天上帝。接

着在燎坛焚柴祭天。与此同时,群臣则于山下祭坛上祭祀五方帝和诸神。后玄宗又在社首山祭皇地祗。前代帝王封禅时的玉牒(册)皆秘而不宣,玄宗宣称,“朕今此行,皆为苍生祈福,更无秘请。宜将玉牒出示百僚,使知朕意。”

礼成,玄宗在帐殿接受朝觐,大赦天下,封泰山神为天齐王,令所在州县崇祀祠宇,环山十里,禁其樵采。开元十四年,唐玄宗又亲自撰写《纪泰山铭》,命人刊刻于岱顶大观峰之上。以“道在观政,名非从欲,铭心绝岩,播告群岳”之语,展示自己的政治理想与胸襟。从铭文看,唐玄宗一改前代帝王在上天面前的惊恐形象,表现出了充分的自信,充分反映了唐玄宗在开元盛世的雄心大志,释放出思想文化由神本向人本演进的信息。

天书绝响:宋真宗封禅

宋真宗封禅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封禅。北宋大中祥符元年(公元1008)正月,宋真宗和大臣王钦若等导演了场“天书”闹剧。声称有黄帛自天而降,曳在承天门鸱尾下,真宗拜迎之,号为天书。于是下诏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大中祥符。“天书”之降,拉开了真宗封禅的帷幕。经过文武百官、诸军将校、州县官吏、蕃夷、僧道、耆寿多次诣阙上表之后,真宗接求陈请,确定以十月东封泰山。

十月,宋真宗奉天书从京师出发,十余日后到达泰山下,驻跸奉高宫。真宗乘步辇登山,正式在岱顶举行封天仪式。先后祭奠神座,封玉册、玉牒,燔燎告神。次日,真宗至社首山,行禅地礼。禅礼告成后,真宗返回奉高宫,改名为会真宫。此后,真宗在朝觐坛附近的寿昌殿接受朝贺。中书门下文武百官、诸军校、四方朝贺使、贡举人、善客、父老、僧道皆在列。下诏大赦天下,文武官并迁秩加恩。并改乾封县为奉符县,泰山下七里内禁止樵采。封禅之行,前后历时四十七日。

真宗完成封禅大典后,加封泰山神为仁圣天齐王,遣使祭告。真宗还御制《登泰山谢天书纪二圣功德铭》,分别摩刻、立碑于岱顶大观峰与行宫附近。

与汉唐盛世封禅相比,宋真宗封祀是在“城下之盟”后所为,其以“天书”自欺欺人为当世及后世所鄙薄。由于真宗的“天书”闹剧饱受后人讥刺与批驳,封禅大典的神圣光环也因此渐次消退。明清时代,虽也曾有人建言东封,但都遭到皇帝严辞拒绝。风光一时的封禅大典,从此淡出了历史舞台。

上一篇:山东农民的“幸福基因” 下一篇:传承水魂魂古韵的历史文脉